銷售入門方法論(2)
商機是所有銷售的起點,從某些角度來講也是銷售業(yè)績的關鍵。確定了商機,銷售人員才能找到工作的方向。
市場營銷教育及培訓專家,具有多年一線營銷工作經驗,曾連續(xù)3年榮膺TOP sales,歷任國際知名化妝品公司業(yè)務經理、知名軟件公司市場總監(jiān)、知名上市軟件企業(yè)高級營銷講師等職位,長期專注于銷售流程和策略規(guī)劃、銷售人員能力提升和銷售人才隊伍建設。
根據調查,銷售新丁“成活率”低的核心原因是:
● 沒有商機,占51.6%;
● 不是合適的人,占29.3%;
● 銷售推進不利及技巧缺乏,占14.2%;
● 其他,占4.9%。
如果解決銷售新丁的商機問題,那么其存活率就能夠提高80%以上!
我接觸的很多銷售人員(不僅僅是銷售新丁),都在向我抱怨沒有客戶、沒有單子,似乎在說自己的業(yè)績不好是因為運氣太差,總是碰不到打算購買的客戶。很多銷售人員真的很勤奮,每天都在抱著電話打,或者整天頂著炎炎烈日去掃街,但就是沒有商機,于是就在銷售大軍里急流勇退了。的確,商機是所有銷售的起點,從某些角度來講也是銷售業(yè)績的關鍵,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商機。
確定商機
有關系就是商機嗎?
客戶有興趣就是商機嗎?
所有可能購買的人都是商機嗎?
有一家公司是做醫(yī)療器械的,他們高薪聘請了一位過去在政府衛(wèi)生系統工作的官員來做銷售,滿心以為憑借這位官員在醫(yī)療衛(wèi)生系統多年的關系,訂單一定會像雪片般飛來。結果一年過去了,這位銷售人員確實簽了一些訂單,但都是些一兩萬元的小單子,而這家公司訂單的平均金額都在50萬元以上。于是,這位銷售人員就在年底黯然離職了。
這并不是個例。很多公司都會聘用一些非常有關系背景的人員來做銷售工作,這些銷售人員確實特別容易繞過重重防線,見到可以決策的“大人物”,這是普通銷售人員很難做到的。但是,一段時間之后,他們所在的公司就會發(fā)現,這些銷售人員除了到“大人物”那里“Say hello”之外,幾乎不會有其他的貢獻,即便簽單也是小單,那只不過是客戶出于關系的考慮“施舍”的小錢而已,很多這種成交的客戶甚至都不會繼續(xù)使用他們所購買的產品。所以說,關系是找到商機的重要因素,或者說便利條件,但是關系本身并不是商機。
曾有個軟件行業(yè)的銷售人員小王跟我聊天。我問他:“業(yè)績怎么樣了?”小王很焦慮地跟我說:“有可能超額完成,也有可能一單也簽不成。”這種極端的回答讓我很驚訝。
原來,小王手中有一個項目,一家工廠的新任總經理很想上信息化,因為剛上任,想在信息化這個問題上“燒上一把火”,但是目前這個工廠還不知道什么方面需要更新信息化系統,而且這個工廠只是一個集團企業(yè)的分廠,這位新任總經理還沒有得到進行信息化建設的授權。小王說,這個項目他已經給客戶報過方案了,是信息化的整體解決方案,報價400萬。他將所有的精力和資源都放在了這個項目上,如果這單落單了,他的業(yè)績就完成了;如果落不了單,他就沒有業(yè)績。
聽了小王的講述,我只能告訴他:“這就像你遇到了一個姑娘,這個姑娘沖你微笑了一下,說你這個人還不錯,你就覺得這個姑娘已經是你的未婚妻了一樣?!笨蛻粼谶@個階段只是有興趣,還沒有構成一次銷售機會,小王將全部的希望都放在這個項目上,風險是非常大的。果然,一年過去了,這位總經理新官上任的熱情也過去了,告訴小王他的提議總部一直都沒有批準,所以這個項目沒有辦法繼續(xù)了。
小杜過去是一名財務人員,后來轉行做銷售,他的目標客戶都是銀行。財務出身的小杜跟銀行里面的人自然很熟悉,所以隔三差五就會請銀行的朋友吃飯。半年過去了,小杜的銷售費用是同事中最多的,但業(yè)績卻是最少的。銷售經理找他問話,他卻無辜地說:“我當然要平時和人家拉關系,人家有項目才會想著我呀?!?/p>
小杜的想法并不完全錯誤,但是他沒有將這些客戶做個區(qū)分,認為所有可能用到他產品的客戶都是他的商機,就像認為所有未婚女性都可能是他的未婚妻一樣。
其實,以上我們說的三種情況都不能構成商機,至多算是一個商機線索。富有成效的銷售人員,都會認真地評估一個銷售線索,以確定哪些才是真正的商機。這個評價的過程通常被稱為“確認合格的銷售線索”。銷售人員尋找、收集、分析并使用各種篩選程序,以確定這個商機是否合格。
盡管不同的公司定義商機的方式并不相同,但是一般都應該符合以下幾個條件:
● 客戶有需求或者面臨問題,而且是我們的產品或服務能夠滿足或解決的。
● 客戶有預算或者財務資源購買該產品或服務(客戶具有支付能力)。
● 客戶有權做出購買決策。
一般來說,以上三點缺乏任何一個都不能構成合格的商機。
對商機進行排序
盡管在確定商機的過程中,已經剔除了那些最不具有銷售前景的潛在客戶,但是余下的商機并非代表同等的銷售機會。銷售人員的精力和銷售的資源都是有限的,如果將這些資源平均分配,很可能會導致每個商機都抓不好,落得個雞飛蛋打的局面。
最有效率的銷售人員,頭腦中會有對理想商機的簡要描述。他們將現有商機與理想商機進行對比,最符合理想商機描述的才會被銷售人員視為最佳商機。這個最佳商機的定義維度,對于不同的企業(yè)會有不同的標準,如客戶品牌忠誠度、客戶的影響力、客戶的簽約賬期、商機的規(guī)模等。
比如說達芙妮品牌的女鞋。當然所有的人都可以穿這個牌子的鞋(甚至男人也可以),但是留心觀察你就會發(fā)現,它專賣店的銷售人員并不是對每一個客戶都同樣熱情。如果一位老大媽獨自逛這家店,而同時又有一個女大學生在店里,你會發(fā)現店銷員會首先照顧這位大學生,因為達芙妮品牌的定位就是年輕的女性,這類人群購買其鞋子的概率最大。而同時,如果這個店里還有一個穿著入時的年輕白領女性,那這個店銷員可能就會優(yōu)先照顧這位白領女性,因為和大學生相比,白領女性更具有購買力。每一個進店的顧客其實都可能是一個商機,這位店銷員就是優(yōu)先處理最符合她理想客戶模型的顧客。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銷售人員確定一條或者多條標準,根據標準評價現有商機,然后進行排序,優(yōu)先處理最佳的銷售機會。這個標準也是多種多樣的:成交的可能性、銷售金額、成交時間、客戶緊迫程度等。比如有些銷售就喜歡按照客戶需求與預算這兩個維度來給商機排序:有需求、有預算的是緊急的優(yōu)先的商機;有需求、無預算的和有預算、無需求的都屬于觀望商機;無需求、無預算的不算商機。通過這樣的方法,就可以很好的管理和分配銷售時間和資源了。
我的一位朋友帶著買車的現款來到4S店,等著銷售代表填寫手續(xù)。等了很久,他看到那位銷售代表一直在接待另外一位年輕的顧客。銷售代表跑過來與他打個招呼,請他再等一下。
過了很久,他漸漸不耐煩起來,決定去另外一家專4S店買。當他起身正要離開的時候,在門口遇到了送客戶出門的銷售代表。銷售代表一邊道歉,一邊將他請回座位。
“你剛才接待的是什么顧客?。俊蔽业呐笥褑?。
“一位來看車的顧客?!变N售代表回答。
“他要買嗎?”
“不是。他剛開始工作,買不起的。他是汽車發(fā)燒友,很喜歡車?!?/p>
“那你接待了他一個小時?!?/p>
“我們對每位顧客都要熱情嘛,而且他也是我們的潛在顧客啊?!?/p>
“你也真不會做銷售,放著我這拎著錢的顧客不管,去接待根本沒譜的客戶。你會不會銷售啊?要不是看你人不錯,我就去另外的專賣店了,你知道嗎?我都已經快出大門了。”我的朋友聽完,情不自禁地教訓了一下這個銷售人員。
案例中,這個銷售人員就是沒有對商機進行有效的排序,差點導致了丟單的惡果。
在復雜銷售中這種情況也很常見。經常有很多銷售人員同時開發(fā)了很多商機,然后眉毛胡子一起抓,忙得不亦樂乎,一會兒給這個客戶出方案,一會兒請那個客戶吃飯,累得夠嗆。結果最后最有希望落單的客戶覺得銷售人員沒有充分重視他,而投入到競爭對手的懷抱,那些短期沒有落單可能的項目依然遲遲沒有結果,西瓜丟了,芝麻還不知道能不能撿到。
為銷售對話做準備
商機挖掘過程的最后一步,是銷售人員通過設計銷售對話,為與潛在客戶接觸做好準備。在這個階段,銷售人員需要收集潛在購買者的信息,設計與潛在購買者的銷售互動。銷售人員需要確認潛在購買者的需求、動機和情況,對購買者了解越多,擁有的機會就越多,所以銷售人員應該積累與潛在客戶相關的知識。
有些銷售人員在進行商機開發(fā)的銷售對話的時候,經常一上來就說:“您好,我是××公司的,請問你需要購買××產品嗎?”這樣的銷售開場白,一般來說會遭到大部分客戶的拒絕。因為銷售人員沒有和客戶進行有效的互動,而是單方面的灌輸,這種情況下客戶會立刻警覺起來,然后將銷售人員擋在門外。
好的銷售應該設計好問題,通過有效的提問來引導客戶認識自己的需求,同時和銷售人員建立信任的關系。
小覃是個大學剛畢業(yè)的年輕銷售人員,她聽說銷售人員在開發(fā)商機的過程中應該多提問,覺得很有道理,于是第一次拜訪客戶時就問了對方很多問題,結果很快對方就覺得不耐煩了,把她打發(fā)回來。小覃打電話跟我訴苦,說學到的銷售技巧都沒用,客戶根本不喜歡回答她的問題。我問小覃,都問了客戶什么問題。小覃說她問了客戶的工廠是生產什么的、主營業(yè)務有哪些、都通過什么方式進行銷售,然后客戶就不耐煩了。其實,這種問法客戶不耐煩是很正常的,因為這么基礎的信息你都沒有搞清楚,客戶會覺得你一點都不重視他,也不了解他。而且,這類基礎信息類的問題,對于客戶來說實在是“沒有營養(yǎng)”。
正確的銷售對話,應當是建立在對客戶普遍需求的認識和理解上而精心設計的,是能夠給客戶帶來價值的一系列問題。它應當能夠戳到客戶的興趣點,激發(fā)客戶想要進一步了解你的產品和服務的興趣。
那么,具體應當如何設計對話,又到哪里去尋找我們的商機呢?我們會在下一期專欄中跟大家分享。
(編輯:袁航 market@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