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沉入睡眠的海底,在冬天的凌晨;一處安靜之所,慈愛的天光投射在墻上,像某種提醒。
信
如果沒有創(chuàng)造神靈我們會死
如果沒有誅殺神靈我們會死
——阿多尼斯《死》
神龕前,一個鄉(xiāng)下女人手執(zhí)檀香,臉容端肅。她衣衫簡樸,藍(lán)粗布褲子折出白條紋,膝蓋那兒破了一個洞,像缺少補(bǔ)丁的生活。側(cè)身窗前,聽見寒風(fēng)從山坡下來,鉆入窗欞,刺人肉骨。一炷香燒到尾聲,火星殘余;經(jīng)文在無字處唱誦,其語言,晦澀難懂。
在源頭村,深夜有物走動,有類似哭音傳來。隔壁周大爺說,那是神靈在窺探人世。從此,每臨黑夜,靈魂就如溺水之狀。姆媽說那是夜貓叫春,轉(zhuǎn)身卻走向神龕。我似信非信。貓是傳說中的安慰,就像姆媽用檀香,祈求另一種安慰。
穿繡花鞋的二姐停住針線活,聆聽風(fēng)的裂帛之音。千層底布鞋尚未完工,她嘆口長氣,又低頭縫納。所有人都聽見了那聲嘆息。父親手無方寸,帶上生銹的手電筒,失蹤了一個晚上。天亮?xí)r分,他回到源頭村,端給二姐一碗冷水,水面漂浮著神符的冷灰。二姐很聽話地喝完,可還是嘆了口長氣。所有人都聽見那聲嘆息,包括她最后的心跳。過年,我穿上二姐留下的青色絨面千層底布鞋,感覺空氣被鞭炮聲撕裂。
二姐居住在幾里外的香梨坪坡地上,春天的墓室前,長出一株梧桐樹,枝頭透出幼嫩的青芽。便想,等梧桐樹落下三次葉片的那天,就是二姐的復(fù)活之日。
十四年后的四月最后一天,父親走了。我們在遠(yuǎn)路,車窗下的愛人遁入白日噩夢,她被父親的一雙眼睛嚇醒,老半天喊胸口悶痛。我學(xué)習(xí)姆媽的口吻,對她說起夜貓的往事。父親的葬禮上,我們不停地焚香,仿佛飄浮的檀香,潛伏著靈魂的秘密。
……晚年的姆媽住在干凈的老屋里,一無所求。
我早已離開源頭村,想念老屋的時候,夜里會夢見神龕前的香火,它氣息繚繞,忽明忽滅。
一地瓦礫
少時作文,老師在黑板上寫“我的理想”,字體黑白分明,遒勁有力;標(biāo)題很平常,不必動用多少想象力,就可以虛擬出一幅宏大的文字圖景。我歷來膽小,又很固執(zhí),天黑怕獨自出門,怕去鄰居家玩,怕在大人面前說話,怕見生人,等等。性情的局限,使我內(nèi)向于無關(guān)宏旨的白日夢。在描述未來的理想時,我沒膽量像別的同學(xué)那樣,將“理想”往“科學(xué)家”、“總統(tǒng)”一類定義上靠。我的理想很微小,打算成年后建造一間體面的房子,周圍有花草、樹木和流水。估計老師比較失望,在格子紙上用紅筆給出“不及格”的結(jié)論,下面附一句評語:“理想要高遠(yuǎn),眼界要開闊?!?/p>
在出生地,父親有三間泥墻黑瓦的土坯房。十多口人,擠在光線暗沉的廂房里,沒有私密可言,找到“自我”的難度太大。屋角一株上百年的香樟樹,有參天的枝葉和碩大的樹干;屋后一口蓮塘,塘岸上成排的濕地松;屋子西側(cè),幾株烏桕樹長在溪水邊,溪沿是菜園。兄弟姐們各自有了朋友,一般不帶到家里。樹下、水邊、菜園,這些空曠地帶,暫時做了我們家的客廳。生活被周圍的風(fēng)物景致蔭蔽和熏陶,屋子所能發(fā)揮的作用極其有限。很多年頭,母親在灶房燒香祈禱,父親在廳堂祭祀祖先,我們避之不及。我鐘情外面的事物勝過土坯房的內(nèi)部,并建立在背叛父母輩的幻想里。
樹木、池塘、溪流、菜地,這些事物在成長年月先后消失,父親緊隨其后。土坯房好像一夜之間蒼老下去,一戶貧賤農(nóng)家的棲居之所,天、地、神、人氣息融合的庇護(hù)地,窘相盡露,面目可疑。
在不停轉(zhuǎn)換寄居地的年月,住過的最逼仄、最黑暗的屋子,是用來收容無家可歸者的地方。不到五平方,無燈,無窗,鐵皮門開一個口,恰好容得下一個飯碗,喝斥、辱罵、威逼也可以投放進(jìn)來。住進(jìn)黑屋子之前,有路人甲談過進(jìn)入黑屋子后的三種去向:
第一,繳納罰金若干,補(bǔ)辦暫住證并當(dāng)場釋放;
第二,去某勞教場做苦工三個月,再繳納罰金若干給予釋放;
第三,下落不明。
我身無分文,舉目無親,前兩種情況都無法配合完成。在里面住了一周,想起信佛的氏婆誦讀《大悲咒》的情景,便學(xué)著念。在伸手不見五指的空間里,聲音超越視線的盲點,抒發(fā)出平素不曾領(lǐng)略的厚度和闊度。我比較幸運(yùn),第七天的清早就離開黑屋子。來到一株老榕樹下,低頭打量身體,像發(fā)現(xiàn)陌生人那樣,我的眼光很新鮮。
黑屋子經(jīng)歷沒有讓膽氣得到強(qiáng)化,在工廠密集的人群里,我沉默如蟻。晚上蜷縮在架子床上,旁觀他人的熱鬧,昏昏無夢。離家之后,理想降低到對一張床鋪的安放層面,這個想法延續(xù)了近二十年,至今未變。南昌、東莞、佛山、深圳,留下許多雜沓的腳印,像遷徙之鳥落在沙灘上的紛亂羽毛。我睡過許多架子床,有時候睡上鋪,有時候睡下鋪,無論上下,都改變不了“被安排”的命運(yùn),像流水線上的一顆螺絲釘。
直到現(xiàn)在,我仍然找不到寄放靈魂的“房間”。幾年前來深圳,單位分了單身宿舍,里面氣氛安謐。放上兩個書架,幾百本書排列在一起,貌似富足的樣子。黃昏是隱晦與明亮的交匯點,白晝的熱度與夜晚的冷靜在此刻碰撞。黃昏時去野地游蕩,鍛煉與消遣做了借口。一個剛離開生活“囚禁地”的人,又被內(nèi)心的樹籬圍困,他該走向哪里?在逐漸模糊的天色里,身體內(nèi)部的歸宿感越來越迫切。從黃昏里走來,在書架前停留,一個夜晚不斷在開合之間搖曳。
在精神的建筑工地上,空留一地瓦礫。許多類似的夜,從文字里抬起頭,夢游般回到父親的土坯房里,愧疚感十分深重,這份愧疚,暗含負(fù)重的罪愆。
冬天
十一月,地面開始凝霜。種完油菜,日子閑了下來。父親沉疴難支,家事都是年長我十五歲的大哥打理。冬閑后,他去村里排演采茶戲,見我每天坐在窗下臨完兩張墨帖,一副無所事事的樣子,說:去打窩子吧,春上好栽樹。于是,聽大哥話,吃過早飯,扛了山鋤去挖樹窩子。
樹窩子要挖得方正,長、寬、深都有尺寸講究,至少各50厘米;樹的行距也有講究。丘陵間的那面紅壤坡地,距村落遠(yuǎn),罕有人跡。紅土上零星地長著碗口粗的馬尾松,隨地是灌木雜草;幾個矮墳在荒草中露出殘磚斷碑;坡對面是亂葬崗,墳塋高低層疊,透著荒涼與沉寂。
要在下雪前挖好幾百個樹窩子,讓“生土”被冰雪“熟化”,一個人頗為吃力。大半個冬天,得在這片山地待著了。這樣一想,十八歲的人就沉不住氣。
踏著霜草走進(jìn)坡地,眼神有點失落,血液像凝固了似的。第一個鋤印戳入泥地時,一聲悶響,就像敲打在心尖上,有點微痛,鋤頭觸地后反彈出的力度,使雙手觸碰到輕飄之感。
第一天,挖了三個樹窩子,用了半天工夫。午飯后再去,坐在馬尾松樹下發(fā)癡呆。稍有風(fēng)吹草動,就覺得不遠(yuǎn)處的墳頭上有什么東西移動,又驚悚地看看對面亂葬崗錯落的碑石,不禁疑神疑鬼。明亮的冬陽照在坡上,草木蕭索,萬籟杳然。一個人,心里揣著一只慌亂的兔子,天沒黑就溜回了家。
第二天,坐在坡頂上,默看山野。化霜的草葉顯出枯焦的暗灰色,手一碰,草莖輕易被折斷。嵐氣從坡谷升起,飄過亂葬崗,古舊的墳塋被白霧繚繞,色調(diào)黑白相間。有一陣眼前出現(xiàn)幻覺,好似那霧氣里悄悄飄蕩著莫名其妙的影子。我在明處,影子在暗處。想到山中的夜色,在這樣的墳堆里,是否會有神靈鬼怪出沒的問題,身上不禁打個寒戰(zhàn)。整個上午在驚駭里度過。一天過去后,樹窩子又增多了三個。冬天黑得早,太陽還在西山頂,我就急急跑回了家。
早上照例臨摹古人的碑帖。拓印的殘碑,黑底白字,使人想起坡上那些墳塋,手腕顯得虛飄,筆桿類似山鋤,有沉厚質(zhì)地。心里有疙瘩,磨磨蹭蹭不愿去山上,被臨出門的大哥覺察出來,罵一句:后生仔,山上有鬼追你呀。于是,老不情愿地扛起山鋤出門,腳下像磁鐵吸附,挪不動步。遠(yuǎn)遠(yuǎn)地,在谷口見到坡地,想打轉(zhuǎn)身子回去,既怕大哥恥笑和叱罵,又不甘露怯,硬著頭皮來到馬尾松下,四下里瞅瞅,心里怦怦跳,丟了鋤頭坐在地上,大哥的話還在耳畔回旋。臉上好像有蟲子爬行,手一摸,是汗珠滾落。
定了很久的神,暗暗地罵自己“沒出息”,拿起山鋤死命刨起來。空蕩的坡地上,硿硿然的聲音不絕于耳。把亂草刨掉,把陳年的樹根斫掉,紅壤層散發(fā)出新鮮的泥土氣息。大汗淋漓間,鋤頭每次落下去,一如挖掘某種年輕的夢想;鋤頭每次揮起來,都像在驅(qū)散四周的迷霧和戾氣。俯身地面,心思凝聚,最初的命運(yùn)實習(xí)有了幾許快意。
大雪在小年夜降臨。晨起,透過窗欞,看見原野披上了碩大的白袍子。在雪夜行走,哈氣成冰。山川貌似一夜老了下去,又像夢幻中回歸太初年月。那面坡地上,松枝垂掛冰棱,亂葬崗被白雪掩埋。樹窩子里,鋪了厚厚的雪粒,宛如撒下一層精白鹽。冬天的寒風(fēng)從山岡上下來,在坡底回蕩,像安魂曲吹在歲月盡頭。
春分前后,我和大哥在坡地上種下二百多棵油杉樹。樹窩子施了底肥,給樹苗澆上水后,就不管了。下山時,我們的腳步像往昔一樣匆促,一刻也沒有遲疑。還有許多事情等著我們?nèi)ネ瓿赡?。借用汪曾祺先生在《葡萄月令》里的一句話,油杉,“你愿意怎么長,就怎么長著吧”。
二十年后的春天,我去探訪油杉樹。那面坡地上,只見許多腐朽的杉樹兜,仔細(xì)看,它們成行成列,中規(guī)中矩。對面坡上,墳塋遷走了,有人辟出一塊果場,建了木屋。此刻,桃樹開得熱鬧,梨花白得清芬,板栗樹上的葉子剛綻出新葉。樹下碼放著許多蜂箱。養(yǎng)蜂人說:“那油杉林,一大片,又高又密,都成材了。林間曾有斑鳩、鷓鴣和野雞出沒,可惜,林子兩年前被人砍完了,都是夜里偷偷干的。這么多年,也沒見你們家來人看護(hù)過?!别B(yǎng)蜂人嘆口氣,留我在小屋里吃晚飯。我在林地上看了會蜜蜂,謝絕了他的好意。天時正暖,蜜蜂在樹葉、花蕊上飛來飛去,鳴聲酣暢,似一支單曲,在不厭其煩地彈奏。
雨天
起先,風(fēng)很安詳?shù)卮捣鳌R巴娜艘彩前苍數(shù)?,?nèi)心生出一絲美好——“美好”,一個不能輕佻使用的詞語,對心懷樸素愿望的人比較相宜。這是樓群混濁的空氣與野地事物碰撞之后的自然反應(yīng)。頭上的天空不一樣時,事物會是另一番樣子。屋頂下,不會擁有一片藍(lán)色天空,不會擁有高處的藍(lán)、低處的綠,不會享受到把遠(yuǎn)方人事置于另一片天空時的許多感觸。
一本書,出門時忘了放下,便帶在身邊。我不是天命之年的孔子,“讀《易》,韋編三絕”。起坐都不離書;他讀書冀望“無大過”,可以修身、立言、濟(jì)世,這是圣人的胸襟。凡人手不釋卷,情有隱衷——孤身獨行,有時候也是某種“換氣”的方式,有書在手,不唯翻讀,也有良友相隨之感。德語詩人策蘭的這本詩集里,有一組詩歌的標(biāo)題就是《換氣》。關(guān)于“呼吸”,詩人曾經(jīng)在詩歌筆記中提到他母親生前常說的一句話:“肺腑之物,舌上之言?!彼贾袢恍膭?。一個從納粹集中營逃亡出來的詩人,詞語之間,綴滿了呼吸的結(jié)晶。
走累了,坐下來翻書。一場雨,也許早已在貌似清淡的云絮里醞釀,也許就埋伏在山的后面,伺機(jī)發(fā)動。當(dāng)雨滴濺落下來,心里尚存僥幸——這忽然改變的天色,給野地平添一絲濕潤,于是合起書,站在草葉搖曳的坡上深呼吸——雨滴從三五點,彈射在臉上,到一聲驚雷響過,風(fēng)鼓蕩起來,雨點收住了,只幾秒,密織的雨簾就罩住了天地,罩住了身體。
天色變得真快。急雨之下,萬物各具形態(tài),緘默者,惶惑者,沉淪者,柔韌者,俯首帖耳者,不一而足。文天祥詩語:“世事不容輕易看,翻云覆雨等閑間?!睆那白x這詩句,感受止于筆者的身世順逆之境,并無深究。想朝代更迭,王室興衰,一個政治人物秉持儒家立場,以身殉國,血性與氣節(jié)令人感佩。換個角度思量,在道家眼里,從時代大勢到個人遭際,那份沉重的氣息會在某種“恒常之道”里消融。儒與道,除了東方哲學(xué)的分野與包容,不關(guān)宗教什么事。個體實在渺小,當(dāng)一個朝代走到山窮水盡時,即使“保命”哲學(xué),也有其人性的淵藪。
暴雨中,“奪路而逃”已屬枉然,遂扮演“等待者”的角色。躲在一株相思樹底,樹葉間的水流澆下來,只好抱著詩集,蹲在地上,任憑水濕衣衫。這場雨下了兩個多小時,等到雨勢停息,天空遺留下幾抹淡云,空氣重現(xiàn)清明。氣勢凌厲的雨陣掃蕩了一切事物,山野被徹底清洗,展露出零落無依的風(fēng)容:樹葉一律低垂,葉片卷縮,殘存的雨水順著葉尖滴答而下;花草倒伏地面,顏色盡失;爬行的小動物難覓蹤影,倒是蝴蝶、蜻蜓和小鳥憑著自身優(yōu)勢,此刻又在低空舒展著翅翼。
渾身沒一處干爽。手里的詩集頁面黏連,做了眉批的地方被淋濕,墨水洇染開來,文字間混沌一片;它腫脹的形態(tài)和黏滯的質(zhì)感,讓人涌起深重的懊惱。在一場突如其來的驟雨面前,我與它,失之于哪怕是微弱的遮護(hù)。那份狼狽相,催生出對飛蟲的神往與歆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