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得主多麗絲·萊辛1919年出生于波斯(伊朗),父親阿爾弗雷德·庫克·泰勒,母親愛米莉·毛德·麥克維格。1925年隨父母移居非洲南羅德西亞(現(xiàn)在的津巴布韋),過著艱辛的農(nóng)莊生活。萊辛15歲離開學(xué)校,改以自修方式遍讀文學(xué)作品。后來進入法律事務(wù)所,到了26歲時,有一天她向老板說:我要辭職,準備去寫寫小說!于是,萊辛展開了她的寫作生涯。1950年起萊辛定居倫敦,她有過兩次婚姻,均以離異告終。中國讀者對她也許不會太陌生,其具有后現(xiàn)代色彩的代表作品《金色筆記》和她的第一部小說《野草在歌唱》,已分別于2003年和1999年由譯林社出版,《又來了,愛情》2001年由上海譯文出版,《另外那個女人》2003年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簡·薩默斯的日記》2002年由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出版。除了大量的小說作品,她還寫有自傳《在我的皮膚下面》(1994)、 《在陰影中行走》(1997)等。
在描寫主人公的生長和發(fā)展的時候,作家們幾乎都會使用他們自己的經(jīng)驗,或隱或顯,或多或少,或直接或變形,而當(dāng)讀者從各種渠道了解到作家自己的生活時,他們不可避免會將兩者進行比較并得出結(jié)論。這種比較和猜測也許是人類閱讀習(xí)慣中不可去除的一種特征,那就是將虛構(gòu)和事實等同起來,而無法真正將虛構(gòu)當(dāng)做虛構(gòu)來讀,即便在抒情詩這種虛構(gòu)性最強的作品中,也往往會將抒情主人公與詩歌作者混同起來,這自然造成了一系列的麻煩,但也饒有趣味。固執(zhí)的有偏見的讀者更是會對此深究不已,我們不就是常以這樣的方式來閱讀托爾斯泰、普魯斯特、狄更斯、喬伊斯和托馬斯·伍爾夫的嗎,這個名單還可以繼續(xù)開列下去。看看這些作家是怎么把他們的父輩、祖父輩寫進作品之中的,更別提他們自己了。萊辛《暴力的孩子》一書中名叫瑪莎·奎斯特的年輕女人,就和她的創(chuàng)造者一樣,生活在中非的一座農(nóng)場上,其父母的一些特征也類似于萊辛在其他作品中所描述到的她自己的父母,瑪莎·奎斯特18歲時去殖民地的首都謀生,而萊辛也是在二戰(zhàn)之前去了索爾茲伯里,在那里接受到戰(zhàn)前變動不居的新信息與新的人際關(guān)系的震撼。我們可以假定,萊辛在追蹤瑪莎的歷程時,并沒有忘記她自己的經(jīng)歷。因此,萊辛早年在非洲的生活,我們往往可以在其作品中覓得鮮明的影像。
萊辛曾在《倫敦每日電訊報》上寫過一系列關(guān)于父親的文章,在其中一篇中她曾寫到父親的正直性格,她說自己在懂事的時候,父親的黃金時代已經(jīng)結(jié)束。萊辛的父親在埃塞克斯的鄉(xiāng)村度過了童年,然后做了銀行職員,一戰(zhàn)爆發(fā)前的十年間都過得相當(dāng)幸福。戰(zhàn)爭中曾任軍官,因受傷截去了一條腿,在倫敦養(yǎng)傷時認識了萊辛做護士的母親,1919年與之成親。他對戰(zhàn)爭的記憶總是“像錄音帶一樣”一成不變。父親婚后在伊朗帝國銀行獲得了一份工作,先是在克爾曼沙赫,后是德黑蘭,德黑蘭的社交生活十分活躍,有很多音樂家的社交圈子。萊辛的母親擅長音樂,并感到十分愜意。而萊辛的父親則并不那么幸福,作為一個誠實的人,他憎恨身邊發(fā)生的種種腐敗,萊辛寫到父親總是以誠實或正派的名義,“拒絕采取這樣或那樣的手段以走出家庭經(jīng)濟緩慢的衰落處境”。
1925年,父親覺得務(wù)農(nóng)前景看好,便買下了一個很大的農(nóng)場,把全家人及所有財產(chǎn),包括一架鋼琴和波斯小地毯都運到了南羅德西亞的高地草原。農(nóng)場在贊比西河以南兩百英里處,距離莫桑比克一百多英里。農(nóng)場領(lǐng)地內(nèi)有金礦,盛產(chǎn)煙草和玉米。那是一片荒蠻的土地,但是耕種開發(fā)事務(wù)日益增多。非洲人已經(jīng)被趕出這塊地區(qū),定居在保留地里了。鄰居中有英國人和后來來自南方的南非白人,大家居住分散,往往相隔四到七英里。
泰勒夫婦在一座小山丘頂上蓋了一座茅草屋,從小山上俯瞰下去,巨大的穹頂下,四周都是密布的山巒、河流和峽谷。接下來的幾年,他們所遭遇的壞運氣多過了幸運,雖然還不是萊辛第一部小說《野草在歌唱》中特納夫婦所遭遇的那種最慘的厄運,但也足夠倒霉的了:莊稼歉收、草原火災(zāi)、蝗災(zāi)肆虐、糧食跌價。泰勒夫人有一段時間神經(jīng)崩潰了,但在恢復(fù)正常后反變得勇敢起來,變得足智多謀了。而泰勒先生卻越來越嚴重地退縮到他自己的世界之中,夢想著擺脫農(nóng)場,奇跡般地發(fā)現(xiàn)金礦或者是接受一筆遺產(chǎn)。為了尋找金子,他實驗了各種理論,比如利用以金屬的互相吸引和排斥為原理的占卜杖。泰勒先生雖然有許多幻想和遁世的想法,生理和精神上都有疾病,但是,當(dāng)他從自己的執(zhí)迷中暫時蘇醒過來,卻是個善良的男人,有時很幽默很感人,喜歡和妻兒在一起。他喜歡夜晚坐在門外抽煙,觀望著天空和群山——在干燥季節(jié),夜晚巨大的黑色空洞被草原上的火照亮;群山在九月和十月連綿不斷的紅色火焰中燃燒。
在《追尋英國》一書中,萊辛曾經(jīng)寫到,她直到在英國待了一段時間之后才理解了自己的父親。她記得父親習(xí)慣坐在椅子里,探察非洲地圖,時不時地對著天空晃動拳頭,叫喊道:“瘋了——每個人——每個地方!”她當(dāng)時認為他的一些想法純粹是病態(tài)的,而后來卻發(fā)現(xiàn),在英國本土環(huán)境中,這樣的想法很容易產(chǎn)生。農(nóng)場艱苦的生活讓母親的手變得笨拙粗糙了,萊辛?xí)r常會想起母親的手曾是多么美麗。有一次她躺在黑暗中,傾聽著隔著幾個房間傳來的鋼琴聲,她悄悄起來,來到門道里,看見母親正坐在鍵盤旁邊,沉重的發(fā)髻被兩支蠟燭的光映成金色,肖邦的夜曲漣漪般擴散進非洲的夜晚,伴隨著從肥料堆里傳來的蟋蟀的鳴叫。
英格蘭和伊朗同時生活在母親的記憶中,并在女兒萊辛的小說《流放者之香》中繁盛成一個南非家庭的菜園。她在小說中以一個少女的口吻講述了母親如何把房屋附近肥沃的一畝土地辟為菜園:“肥沃的巧克力色的土地上點綴著祖母綠,白色的花椰菜和泡沫一般,鑲嵌著圓圓的紫茄子和猩紅色的番茄?;h笆周圍生長著檸檬、巴婆樹、香蕉,在綠色圖案中呈現(xiàn)出金色和黃色的果實?!钡钦滟F無比的水必須從井里取來,水就是金子;菜園最終長滿了野生的散漫植物,它們中間有醋栗,可以做成美味的果醬。但是它們不是英國的醋栗——“如果我能讓你們嘗嘗用真正英國醋栗做的餡餅!”女孩的母親盼望著抱子甘藍,舉起一些苦澀的小甘藍,與來自家鄉(xiāng)的鄰居分享。這家蘇格蘭鄰居有個年輕的兒子威廉,小女孩萌芽的感情就集中在這個威廉身上,這最初的愛情與她母親種的一棵石榴樹一同生長,與伊朗的玫瑰、茉莉、胡桃一起生長。在伊朗豐富如河流的石榴汁中,這石榴僅僅是棵長滿荊棘的小樹,結(jié)著銹紅色的果實,有著小得可憐的種子和苦澀的汁水。孩子們分享著果實和母親有關(guān)石榴汁的記憶,被群山中流下的雪水逗弄得心神迷醉。小女孩對威廉的幻想是這棵樹上緩慢成熟的另一顆丑陋的果實。威廉是個機靈的孩子,總是會裝出對什么都喜歡的樣子來取悅別人,他的眼睛清澈就像灰色卵石上的水流。小女孩夢想著威廉會在石榴樹中間找到她,她能聽見威廉低沉的聲音與丁當(dāng)?shù)鸟勨徍惋w濺而下的水流聲混在一起。她獨自守護著這個幻想,于是,這最初的愛的幻想與石榴的成熟結(jié)合在了一起。當(dāng)果實成熟時,她讓母親邀請鄰居來吃茶,她與威廉則來到樹下。當(dāng)威廉把石榴掰開,它爆裂開來,飛濺出猩紅的種子,發(fā)酵的汁液和黑色的螞蟻。威廉看著石榴種子,看著小女孩,眼睛里帶著一絲警告的神色說:“這就是你的石榴,我們要想喝茶就最好回屋去?!倍∨⒂靡环N“歡快的漫不經(jīng)心的語調(diào)”對大人們宣布,“石榴壞了,被螞蟻吃了?!?/p>
1956年,在離開非洲的七年后,萊辛重訪羅德西亞,她回憶起許多的童年景象——在小山頂?shù)哪鄩Σ萆w的大房子里,風(fēng)不停地捶打著掃蕩著,她隨著母親在相隔兩個房間里演奏的肖邦和格里格的曲子入睡,音樂聲抵抗著山下土著村莊中傳來的持續(xù)不斷的砰砰的手鼓聲。她想象著人們在大院里圍著大火堆跳舞,童年的所有夜晚都有鼓聲在響,甚至比青蛙和蟋蟀還要響亮。1936年到1956年的二十年間,萊辛住過六十多所不同的房子,也有公寓和出租房;但是自從離開小山頂上那座最初的房子以后,她再也找不到在家的感覺了。那所小茅草房很久以前已經(jīng)坍塌了,但當(dāng)她在一個星光璀璨之夜飛越索爾茲伯里的時候,她在記憶里重建了老屋——南十字星座傾斜在頭頂,月亮像一個清澈的小錫盤,群星全都清晰可辨,挨得很緊。周圍的草很深,直立著,發(fā)散出干燥、甜蜜的氣息,草中滿是交談的蟋蟀。高地草原粗短的樹只略微高過了深草,低矮,呈現(xiàn)沉悶的銀綠色。
萊辛最初居住的房子是用從大蟻冢上挖來的泥修造而成,這種泥土是最好的造墻材料,因為它是大批辛勞的小螞蟻用爪子混合好了的。有時也會出現(xiàn)困難,每當(dāng)掘出的骷髏躺在露天地里,很清楚那就是酋長的尸骨,旁邊有烹飪用的陶罐,和混在土里的白米,建筑工們就會拒絕工作,他們害怕自己祖先的靈魂。但是有些土已經(jīng)被搗成泥漿了。于是房子的墻壁中總是混合著這片原野上人們的肉體和鮮血。萊辛以她天賦的對精確堅實細節(jié)的觀察與描述能力,為我們展現(xiàn)了修墻壁、蓋屋頂、苫茅草的過程。這樣的房子是一個活物,對每一陣天氣變化都會敏感地作出反應(yīng)。隨著年齡增長,茅屋也逐漸與灌木叢混在一起。萊辛還記得屋子像一個相當(dāng)老邁的襤褸動物,站在樹林中,舉頭注視著雨季積水形成的大水塘和群山中的峽谷。在她《夜晚的房屋》一詩中有這樣的意象:
房子生長在那里,緊縮著;
帶著長久的無望的愛
我在周圍徘徊,徘徊——
試圖把這生物弄個明白。
直到突然間,一道嘲笑的光
從我尋找的屋子中亮起,
仿佛一頭畜牲
從吃草的地方抬起頭來。
她寫的是一群郊區(qū)的房屋,但在寫它們時,她不可能沒有想起她在里面長大的那座茅屋。從那屋子的窗戶向外望去,她似乎和周圍的群山處在一個平面上,和原野上盤旋的鷹在一個水平上。從敞開的門道中她能看見十里外巨大的鉻黃色山峰。房子下面的玉米地隨著季節(jié)改變著圖案和色彩。她能看見田野里的有角駝背牛,它們長長的彎角,觀察成群的珍珠雞在黃昏和拂曉涌出灌木叢尋找隱藏的種子。雨會帶來變幻不定的壯麗戲劇,陣雨和暴風(fēng)雨,前進著,后退著,像在海上一樣;而在陣雨的間歇,風(fēng)力強勁之時,整個田野都像涌起的潮汐一樣搖擺、移動。
同樣吸引人的是在她房間里進行的戲?。航?jīng)過十幾年的風(fēng)吹雨打,房子已經(jīng)成了十幾種生物共同的家了,而非僅僅屬于人類,它們大多生活在屋頂?shù)拿┎堇?。老鼠、田鼠、蜥蜴、蜘蛛和甲蟲,有一兩次還有蛇在茅草中和屋外爬行。無論怎樣對這些生靈著迷,她在把自己塞進蚊帳之前總是要小心地檢查床鋪,在那下面,沒有什么能從屋頂落到她身上,或者是在黑暗中爬到她身上。在潮濕的季節(jié),青蛙在地板上跳躍。她熟悉墻壁的地圖??拷蓓?shù)男《蠢镒≈S蜂。如果房子處于不斷的修繕和剝蝕狀態(tài),那么地板也會變得不平坦。每個潮濕季節(jié),一棵小樹都會在她的床下發(fā)芽,那里有一道裂縫,小樹每每被砍掉,下一個季節(jié)又會長出來。一旦任其生長,它就會把床墊頂起來。她認為臥室中央有棵樹應(yīng)該是很有趣的,可是母親不同意。下一個季節(jié)那棵樹在墻邊出現(xiàn)了,樹枝上居然掛著一塊手表,像達利的一幅畫。萊辛的父親有這樣一種理論,他認為買昂貴的手表僅僅是為了讓它們丟掉或被偷掉,那是很愚蠢的,于是他就買一打掛表,每只五先令。它們從來不會碎,有一只掉到了地板縫里,結(jié)果出現(xiàn)在樹的手臂上。
在非洲,白蟻是一種持續(xù)的威脅,蟻??筛哌_十到二十英尺。雨后,一夜之間,看似死寂的青草覆蓋的土丘會突然泛起一英尺高的紅色土粒,像兒童的神話城堡的塔樓。在屋墻上,螞蟻建造了紅色通道,像分岔的動脈。當(dāng)一家人把房子空在灌木中之后,它就會迅速被螞蟻占領(lǐng)。蟻冢在房間中生長,最后灌木叢燃起大火,把一切摧毀。多年后返回故居,萊辛曾想穿過灌木叢到小山上去,最終卻放棄了。她過去總是夢見老屋的崩塌和腐爛,還有林火,現(xiàn)在她在記憶中將所有細節(jié)一一復(fù)原,一個房間、一棵樹、道路的一個轉(zhuǎn)彎?!耙磺惺サ亩悸癫卦谖业挠洃浿?,我從我的頭腦中將其復(fù)原,所以我設(shè)想沒有必要回去看看到底還剩下什么,只要我活著,所有細節(jié)就都會存在著?!?/p>
就在那樣的一所房子里,瑪莎·奎斯特在成長,還有萊辛小說中的許多角色,尤其是年輕女子和男子,都屬于那片草原上的農(nóng)場。這些廣袤農(nóng)場上的孩子都要被送到學(xué)校里去,男孩們通常去比較好的學(xué)校,往往是去好望角。萊辛去了索爾茲伯里的一家女修道院學(xué)校,但是她和離開約克郡荒原的愛米莉·勃朗特一樣不快樂。她在14歲時離開了學(xué)校,改為自修。當(dāng)萊辛18歲時離開農(nóng)場在索爾茲伯里獨立謀生時,她的頭腦里已經(jīng)充滿了得自閱讀的思想。她所塑造的主人公瑪莎·奎斯特?zé)o疑在去城里時也擁有這樣的裝備,我們最初看見她時,她正坐在陽臺的臺階上讀書,火車站商店的店主人鼓勵她閱讀。這樣的車站由一群小小的波紋馬口鐵屋頂建筑組成,兩家商店,車庫、郵局、站長辦公室。農(nóng)夫們聚集在那里談?wù)摳鞣N雜事,那里往往有成堆裝袋的玉米等待被火車運往索爾茲伯里的市場。車站上的一切在萊辛的童年扮演著相當(dāng)重要的角色。這樣的車站和商店就出現(xiàn)在她的《野草在歌唱》中:這種商店通常都是一所矮矮的平房,像巧克力一樣分成幾格,波紋鐵皮的屋頂下,有著雜貨店、肉鋪和酒店。漆成黑色的木頭柜臺高高的,架子上擺著各樣貨色,從膠畫顏料到牙刷,全都雜七雜八地混在一起。色彩鮮艷的廉價棉衣、一盒盒的鞋子、一玻璃箱的化妝品或糖果。店里混雜著一股特別的氣味——油漆味、宰殺牲口的后院里曬干的血污氣味、干獸皮的氣味和堿性很重的黃肥皂的氣味。這樣的店鋪已經(jīng)成了南非孩子的童年背景,以至成年后他們還會回憶起,在許多個夜晚,乘著車在寒冷而多灰塵的黑夜里不停地奔馳,突然意想不到地停在一個明亮的廣場上,看到人們一個個拿著酒杯在那里逛來逛去,許多農(nóng)場主從幾英里外趕來買日用雜貨,或者把腳踩在車子踏板上讀著從祖國寄來的信……
就在那陽光與灰塵彌漫的耀眼背景中,作家多麗絲·萊辛和她故事里的眾多女主人公一起悄悄成熟著。這個堅強的姑娘16歲便去電話公司做接線員,后來也做過打字員和秘書。而這些經(jīng)歷在她文學(xué)事業(yè)成功之后被她稱為“一生中最大的幸運”,因為正是這些經(jīng)驗,使她擺脫了抱有種族偏見的白人作家的狹隘眼界,而能將筆觸深入生存環(huán)境、社會地位、種族歧視制度和歷史文化背景對個人生活的影響之中,就仿佛從她童年茅屋的門道里,在黑夜中望見廣大的群山和風(fēng)中起伏的色彩隨季節(jié)而變化的玉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