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家通常的印象就是一個代表著溫馨和歸屬的地方,但是現在有多少人能夠真正體驗到家的歸屬感?
我們不僅對家的歸屬感少得可憐,就連對家的概念也越來越模糊。許多人已經把家深深地物質化了,在他們的概念里家就是“什么樣的房子,有多少個的平方米,裝修布置得如何如何……”這些人只是把房子當做了自己的家。
與一些企業(yè)家交流之后,令我感觸良多的是,他們當中許多人外在擁有越來越多,心卻越來越茫然。一顆心總是飄忽不定,雖然有家,心卻迷失了,很難找到心安的感覺。心不安要么因為沒得到,要么因為怕失去,就是不愿意接受當下這一刻,無論擁有多少都可以是滿足的,所以一顆心總是在攀緣,不肯安住于心中的家。
除非我們醒覺到家就在這一刻的接納里,允許所有事情的發(fā)生,我們的心不再到處攀緣,我們才會安住家中。
這個世界本來渾然一體,它就是我們共同的家,只是因為我們的自我作祟才非要劃定出自己的界線,總想圈一塊兒自我的小圈子才認定是自己的家。然而真正的家不是靠占而來的,而是因為彼此的分享才會產生。
也許家每一刻都在我們眼前,我們身在家中卻渾然不知,所以不是因為家不在,而是我們的心一直在不安分地尋找。當心回來了,這一刻我們才回到心中的家。
我將現在的這一刻作為我的家。
它是如此的豐富,我們不需要外求就已經擁有所有。這個世界每一刻都在我們面前嶄新地呈現,而我們又有哪一刻不在這個嶄新的家里呢?我們費盡心機想去擁有的,在自我的小圈子粉碎的一剎那,則全然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好好感激我們的家人,好好看看家的天空,感受家的土地,撫摸家的綠樹,聞聞家的花香。當自己的心放下執(zhí)著和占有的時候,此時此刻此地,整個存在就是我的家!
但是,是什么阻礙我們去擁有這個家?是自我的界線!是它把我們困在了一個小小的角落里不得自由,是它讓原本豐盛富足的心變得像乞丐一樣乞討。所以“自掃門前雪”是一種活法,“天下為公”也是一種活法,但是這兩種活法在生命境界上有天壤之別。
當我們把占有變成分享的時候,就開始跨越了小家的界線,界線之外處處有家。舍卻了小我,就可以胸懷天下,天下都是我們的家。
而我們要修的就是這樣一種超越,不再畫地為牢,而是把這一刻的存在作為自己的家,真正地擁有,用心地享受,讓自己重回家的懷抱,這便是圓滿。 (盧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