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顧】
據(jù)2012年9月26日《中國青年報》報道,近日,一組國際比基尼小姐身著性感比基尼,戴著京劇頭飾,進行含有京劇元素的比基尼秀的照片,在網(wǎng)上被廣泛轉發(fā)。有網(wǎng)友稱其糟蹋國粹,也有人認為是創(chuàng)新。國際比基尼小姐大賽組委會有關人士回應,此舉旨在向世界傳遞東方美,絕無糟蹋京劇之意。
【觀點碰撞】
○支 持
1.更有東方韻味,也會讓西方觀眾欣賞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美。
(國際比基尼小姐大賽組委會執(zhí)行主席、北京美麗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裕龍)
2.穿比基尼“唱”京劇,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我們一直說“百花齊放”,既然如此,就應該容得下這種“另類”的美。
(金融工作者 錢夙偉)
3.當我們把傳統(tǒng)文化當做祖先牌位供起來,不許摸不許碰,連提一下都必須漱口時,就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最大褻瀆,因為這意味著這樣的傳統(tǒng)已經(jīng)僵死了。我們的誤會在于所謂的尊重傳統(tǒng),實際上是一種守財奴式的心態(tài)。
(著名編輯 曲 晟)
4.保護國粹很重要,但是盲目的過度的呵護,只能讓這些文化枯死家中,在世界傳播開來才更能讓民族元素永久流傳下去。
(作家 張明龍)
5.京劇只是一種藝術形式,穿比基尼唱京劇,至少說明他們心里有京劇,如果動輒上綱上線,用這種態(tài)度把國粹供起來,國粹只能末路一條了。
(某網(wǎng)友)
○反 對
1.性感妖艷的比基尼與流傳千年的國粹京劇,不僅碰撞不出時尚的火花,反而會讓人覺得此舉不過是借助京劇的“文化外衣”達到“另類誘惑”的目的,頗有賣弄風騷、讓京劇成為“情色鬧劇”之嫌。從這個角度說,就有點兒糟蹋國粹的味道了。
(成都媒體人 何勇海)
2.我們應該尊重傳統(tǒng)藝術。傳統(tǒng)藝術的創(chuàng)新可以通過改變線條修飾、顏色搭配等很多元素進行,而不是說穿個比基尼畫個大花臉就是創(chuàng)新。
(成都市川劇院副院長、知名川劇演員 陳巧茹)
3.東方美需要傳遞,但首先應尊重美,挖掘文化的精髓,用輕佻的方式片面歪曲東方美,不僅丟人現(xiàn)眼,還會讓人誤讀東方之美。
(新華社“中國網(wǎng)事”記者 陳 剛)
4.為了讓已經(jīng)使用過濫而引不起公眾興趣的節(jié)目重新產(chǎn)生吸引力,刻意將高雅文化與之捆綁,目的在于提高低俗文化的刺激性,增加銷售額。最后的結果是商人盈利了,而傳統(tǒng)文化卻被低俗化了,中國傳統(tǒng)戲劇的人文性連同最后的尊嚴也可能就此被玷污。
(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顧 駿)
【多維解讀】
1.比基尼京劇成鬧劇,選秀也該有個度。
實在沒有想到,國粹京劇居然被性感模特演繹成如此雷人不倫不類的鬧劇。京劇是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在發(fā)揚傳統(tǒng)時有所創(chuàng)新,并無不妥,但是這種比基尼加京劇的方式確實不合適。
時下是選秀流行的年代,大膽進行創(chuàng)新,積極拓寬形式,吸引大眾眼球,無可厚非。但是比基尼京劇卻娛樂過了頭,難免引起公眾的反感。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好度,這個“度”是不超出常理和常規(guī)的真善美,是公眾的承受度和認可度、接受度和滿意度,否則過猶不及。
2.比基尼京劇,就是借京劇外殼來吸引人眼球。
比基尼京劇,與京劇藝術無關,只不過是借著京劇的外殼,穿著“奇裝異服”吸引公眾的視線,獲取廉價的關注。
3.不必上綱上線,硬扣糟蹋國粹京劇的“帽子”,其實這是美的嘗試。
比基尼京劇,是將傳統(tǒng)戲曲的頭飾與比基尼相結合的一種“美”的嘗試,就像在現(xiàn)代時裝中加入傳統(tǒng)服飾的元素。至于好不好看,完全取決于各人的審美觀。因此,不必上綱上線,硬扣糟蹋國粹的“帽子”。
中國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如何利用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資源進行創(chuàng)新,是文化藝術界人士多年來努力的“方向”。 “比基尼京劇”的效果和生命力,應該留待歷史去檢驗,留待觀眾去取舍,既沒必要一棒子打死,也沒有必要高帽子戴到天上。
4.被“褻瀆”的不是京劇,只是京劇元素。
“穿比基尼唱京戲”的“新聞”很容易讓人嚇一跳,但細看內容,“京劇”頭飾是賽事組織方創(chuàng)作出來的,只是采用 “寫意”的形式表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戲劇文化。
比基尼小姐們也沒有真的唱京劇,僅僅是以昆曲作為表演的背景音樂罷了。換句話說,這場比基尼表演利用的只是京劇元素。其實,旗袍、青花瓷、道德經(jīng)、江南水鄉(xiāng)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也曾在類似比賽中出現(xiàn)過。擔心京劇會被“流行文化”糟蹋是沒有必要的。時下,戲曲元素在流行音樂中的運用屢見不鮮。李玉剛的《新貴妃醉酒》糅合現(xiàn)代音樂與戲曲腔,一人雙聲銜接得別有味道。從長遠看,二者的結合不是戲曲元素的簡單切入,而是一種交融。
【時文鏈接】
“比基尼京劇”背后的創(chuàng)新之辯
劉巽達
“國際比基尼小姐大賽”近日引起廣泛關注,其受關注的原因并不是三點式比基尼,而是比基尼選手的“京劇頭飾”。對此,有人稱之為“糟蹋國粹”,有人稱之為“大膽創(chuàng)新”。而該賽事組委會執(zhí)行主席解釋,京劇頭飾代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比賽中運用這些元素,會讓西方觀眾欣賞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美。
筆者以為,他闡釋的動機,并無不當。東西方文化如何融合?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確實是大課題。在這個課題下進行各種嘗試,初衷無可非議,讓人“非議”的只是嘗試的手段。與“比基尼京劇”討論相似的,還有傳統(tǒng)戲曲的“創(chuàng)新之辯”:前不久“昆味兒不正”的《2012牡丹亭》演出后,在媒體引起廣泛討論,最終演變成一樁“文化事件”。論辯聚焦于“傳統(tǒng)戲曲可不可以創(chuàng)新”,“守派”“變派”各有看法。理清兩者的立場,對于解決“比基尼京劇”之爭有所助益。
在“變派”看來,試驗和嘗試,是復興昆曲的唯一途徑。假如現(xiàn)代理念、時尚元素的加入能夠吸引年輕觀眾,說明這種創(chuàng)新是成功的。而“守派”更多的是從保護文化遺產(chǎn)的角度質疑創(chuàng)新,擔心“變派”以創(chuàng)新之名把遺產(chǎn)弄丟了。有昆曲研究者說:“把昆曲改成周杰倫,那大家直接看周杰倫就是了。如果昆曲因此吸引了年輕觀眾,那也是周杰倫的勝利而不是昆曲的勝利?!?/p>
藝術形式?jīng)]有一成不變的,關鍵是看變的尺度。面對文化遺產(chǎn),不能以庸俗的文化進化論看待:以為現(xiàn)代藝術一定超過古典的,今天的一定比過去的好。對傳統(tǒng)藝術形式的改革,假如不是從傳統(tǒng)思維出發(fā),而是按西方的藝術模式削足適履,一定不會有好的結果。
回到“比基尼京劇”,首先,這個調侃的說法本身就是誤讀。京劇符號只是“寫意”到頭飾上,與改編京劇是兩碼事,不能簡單地說其“糟蹋國粹”。但酷愛京劇者的洶洶民意又提醒人們,對于國粹的觸碰,決不能隨心所欲,京劇符號承載的民族情感是一種集體無意識,如與大眾審美相距太遠,就有可能引起反感,乃至造成文化情感的傷害。雖然筆者不同意有人把這種嘗試簡單歸結為“美女經(jīng)濟加低俗表演”,但我同時認為,此類表演由于先天具有時尚和煽情的特點,將傳統(tǒng)京劇的典型符號摻雜進去,確有“穿著芭蕾服跳街舞”之弊,喜感則喜感矣,但對于“把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元素體現(xiàn)得更深刻”未必有益,甚至有可能南轅北轍。
該守的守,該變的變。如何把握其中的藝術創(chuàng)新尺度,是對當事者“了解傳統(tǒng)”與“合理創(chuàng)新”的全面考量。不要害怕嘗試,不要回避辯論,理清思路后的創(chuàng)新才會走向正道。
(選自2012年10月8日《光明日報》)
【點 評】
社會需要創(chuàng)新,但到底該如何創(chuàng)新,是擺在每個人面前的問題??磫栴}不可片面化、絕對化,更不可動輒“扣帽子”。讓我們記住作者的話——不要害怕嘗試,不要回避辯論,理清思路后的創(chuàng)新才會走向正道。這不僅對比基尼京劇,對其他事物同樣有借鑒意義。
【結 語】
對于創(chuàng)新,還是應當予以適當鼓勵的,哪怕其或許只是膚淺、低俗的噱頭,但若是有利于促進文化的交流融合,刻意制造的“驚艷亮相”也當在被包容之列,因為這至少可以拓展人們的思維空間。
總之,不要過早“棒殺”,因為“棒殺”也是浮躁的媚俗?,F(xiàn)今是多元開放的時代,墨守成規(guī),囿于傳統(tǒng),會讓時尚無立錐之地;傳統(tǒng),不就是用來被挑戰(zhàn)的嗎?只要改造適宜,嫁接成功,說不定,“比基尼京劇”會成為新的時尚。這就應了那句耳熟能詳?shù)膹V告語——“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