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考核,又到了各地曬“成績單”的時候了。一些地方搞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花架子工程紛紛新鮮“出爐”。這些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對群眾往往中看不中用,只求上級領導滿意就好。這是當前一些領導干部的“政績觀”出現(xiàn)了問題和偏差,患上了“政績饑渴癥”。
在一些領導干部患上“政績饑渴癥”后,為博上級領導、部門的眼球,琢磨著搞一些見效快的突擊工程,以積累政績。這些干部為獲得更好的“位子”和“帽子”,就會搞些“噱頭”式的政績工程,或用水滸反個腐,或辦“龍蝦節(jié)”吸引個眼球等等,這種“政績饑渴癥”實際上是五種“落后政績觀”的集中表現(xiàn)。
“形象臉面式”政績觀。追求此類政績觀的干部,以“胭脂要擦在臉上”為原則,大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樹形象工程——為吸引上級領導的眼球,博取關鍵領導的好評,今天建公同,明天建商場,后天修高標準外環(huán)路,哪里引人注目,就在哪里開刀,而對事關當地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設施工程、涉及老百姓生活環(huán)境和生活質量等切身利益的事卻無所用心,甚至置之不理。
“立竿見影式”政績觀。搞短期行為,謀眼前利益。為了在任期內早出和快相互政績,寅吃卯糧,竭澤而漁,不顧當地實際情況盲目上項目,不問財力民力負債搞建設,甚至不惜以糟蹋資源、污染環(huán)境、犧牲群眾利益為代價來發(fā)展經濟,“一任出政績,幾任背包袱”。這種政績觀,只重當前、不重長遠,把發(fā)展的“好”和“快”對立起來,實在是危害不淺。
“指標崇拜式”政績觀。把“政績”簡單理解為各類經濟指標的增長,特別是GDP、財政收入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尤其把GDP視為“指揮棒”,只求速度,不求質量;只求快,不求穩(wěn);只求外在,不求內涵,忽略精神文明和社會事業(yè)的發(fā)展,忽略農村和民生事業(yè)的發(fā)展,忽略人與自然的協(xié)調發(fā)展。
“概念炒作式”政績觀。有的領導干部一味求新,專門精于概念炒作,今天這個“城”,明天那個“灣”,號稱“提升品位”,變來變去卻無實質性進展。持這種政績觀的干部,實際上是把“無過便是功”奉為法則,玩“概念”,不動真格,不愿承擔風險,不愿付出辛苦,不把工作落實到實際中去,而是“落實”到紙上、“落實”到嘴上。
“包裝宣傳式”政績觀。有些領導干部對“名”和“利”十分看重,“不怕群眾不滿意、就怕領導不注意”,善于“包裝”自己的政績,追求廣播有聲音、電視有圖像、報刊有文字,哪怕有一丁點成績,就大宣傳大造勢,狂吹“喇叭”,生怕上級聽不到,卻獨獨忘記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為官之責。這種“?;ㄇ弧钡恼儯械纳霞壪矚g,造成了“會干的”不如“會吹的”,讓老實人吃了虧、流了淚,喇叭政績,流毒甚深。
以上五種官場的“政績饑渴癥”表現(xiàn),脫離了當地工作實際,損害了地方經濟發(fā)展和群眾利益,必須要下決心治理。筆者認為根治這種“政績饑渴癥”要從做到三個必須開始:
必須建立科學的考核指標。要避免“指標政績觀”帶來的惡果,就要從建立科學的考核指標體系入手,不以GDP論英雄,有關部門在考察判斷干部時,不僅看干部當前的“顯績”,更要看他的“潛績”,群眾的口碑才是衡量領導干部政績的第一標準。考量干部當前的所作所為對今后10年甚至20年的影響,是不是經得起時間檢驗。
必需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有關部門要提高警惕,絕不能讓那些不計后果大搞形象工程、突擊工程的官員得逞,對于那些心浮氣躁、冒失求成,患有“政績饑渴癥”的干部堅決不予重用。真正把那些始終埋頭苦干、不計個人得失的好干部選出來、用起來。
必須打破權力魔咒,加大地方政府的違規(guī)成本。要終結官員的非理性政績沖動,單純指望他們堅守權力邊界并不現(xiàn)實。問題的關鍵在于,要借助科學發(fā)展觀的力量,創(chuàng)新政績評價體系,打破權力魔咒,加大地方政府的違規(guī)成本,增加官員的政績風險,構建正確的權力倫理,防止地方官員亂辦節(jié)慶,亂招商,亂上項目,傷害民生利益,制造所謂的發(fā)展幻覺。
總之,為官一任,想干出一番可圈可點、群眾公認的實績本無可厚非,但一定要慎用人民賦予的公權力,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多做一些打基礎、利長遠的事,多做一些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事,多做群眾需要的實實在在的政績,以造福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