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5日下午,北京電影學(xué)院學(xué)生因停車糾紛與清潔工發(fā)生沖突,雙方互毆,導(dǎo)致清潔工死亡。據(jù)微博透露,事發(fā)原因是男生駕駛奧迪來接女友,將車停在消防通道,阻礙清潔員收拾垃圾。
一個大學(xué)生為了停車這樣的小事,竟然揮拳打死一名清潔工,這樣的事情發(fā)生在中國的“造星夢工廠”,實在令人扼腕。我在想,如果沒這件事,也許這名學(xué)生將來還會出演那些品德高尚的偉人呢。而到了現(xiàn)實社會中,怎么就這般暴戾,這么不講規(guī)則?我愿意相信打死清潔工絕非這個學(xué)生的本意和所愿,然而,但凡對清潔工的工作有一點點尊敬、一點點感恩,也許這場架就打不起來,更不會釀成這樣的惡果。
具體到這起事件,我不愿也無法過多評論。因為當奧迪、清潔工、女友、消防通道等因素組合在一起,事件本身很容易被臉譜化,進而被另一種言論上的暴戾發(fā)酵咀嚼。人還是應(yīng)該有點憐憫之心,既包括對受害者,也包括對施害者——無論那個人在我們的固定思維里顯得多么壞,富二代啦,無法無天啦,也許并不是本來的實情。很可能,在另一起類似的暴戾事件中(比如李雙江之子打人),他是和我們一樣表示嗤之以鼻的“網(wǎng)友”。
我相信,這個世界上絕對的壞人和絕對的好人一樣少,更多的人是處在中間狀態(tài)。真正的問題是,我們的脾氣越來越壞了,一件非常小的事情,都能讓我們火冒三丈,進而拳頭相向,失去理智。正如某網(wǎng)友所說,“當前的社會藏著一股戾氣,而且失去節(jié)制和方向,爆破筒隨時揭蓋,甚至扔向無辜者”。
我們似乎都有一種受迫害的感覺,認為自己是這個社會的受害者,一種想要報復(fù)的心理時刻潛藏在某個不自知的角落,遇著不爽的情況就容易突然爆發(fā)。甚至于,我們今天在諷刺在怒罵某起暴戾事件時,看似正義道德,其實恰恰也是自己脾氣變得很壞的證明。
是的,我們的脾氣是越來越壞了。歷史上,從各種頻繁的“運動”中走來的這個民族,血液中還流通著“千萬不要忘記斗爭”的基因。隨著改革大潮的到來,“一切向錢看”的瘋狂完全嫁接上了這樣的歷史基因。用李銀河的話說,“幾乎所有的人都變得玩世不恭起來,每個人都成了反諷大師”;其實,“反諷太師”更多出現(xiàn)在網(wǎng)絡(luò)世界,現(xiàn)實生活中則是更為直接地用拳頭說話。
看到一個開寶馬的,我們也許情不自禁就能在心底冒出一句國罵;看到一個戴大蓋帽的,則首先將其想象成一個貪污腐敗分子。反過來,當我們自己開著車看路邊騎自行車的,又或多或少會有一種“瞧不起”的心態(tài),特別是對清潔工等從事最底層勞動的人,從來沒有基本的尊重,更遑論感恩。我們的教育從來不教這些,課本里寡淡的“勞動不分貴賤”在現(xiàn)實中根本找不到正確的證明。
有人從社會心理的角度分析過,社會戾氣主要來源于三種社會心理:挫折感、不安全感和無力感。然而從一個評論作者的視角看,戾氣的來源也許更為直白,比如:貪官的惡劣示范,腐敗的日益猖獗,個體權(quán)利的不彰,財富分配的不公,社會保障的贏弱,兜底機制的閾如……既然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成為社會的一部分,我們的脾氣越來越壞自然也是一種社會病。一個人的暴戾,既肇端于這個社會,又加害于這個社會;而要改變社會的暴戾,圍觀怒斥之外,每個人要更加反躬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