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品德教學活動任重道遠,學校、社會和家庭應努力為學生的健康成長與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和條件,這當中家長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
一、家長是學生德育體驗的啟蒙老師
翻開《品德與生活(社會)》教材不難發(fā)現,現在教材的家庭作業(yè)突破了單一書面形式的傳統(tǒng),大都是布置學生就課程的學習與家長交流,或者是為正在和將要進行的教學活動做準備,使教學活動能得以順利開展。所以,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對每個主題活動的家庭作業(yè)要用心、用情來精心設計,應該給點空間,給點時間讓學生在學習每個主題活動時,能夠以自主、生動、活躍的心態(tài)主動學習、積極參與,努力完成作業(yè),使教學更好地落實新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
筆者在在教學《寄托著希望的傳統(tǒng)文化》布置學生的作業(yè)是:讓學生自行去采訪父母和長輩,搜集有關本地春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民俗的資料或本地的居住、飲食習慣的資料,其目的是了解我國在農業(yè)文明生活中發(fā)展起來的春節(jié)等節(jié)日文化,理解本地民俗與農業(yè)生產的密切關系,增強對家庭成員的了解,感受家鄉(xiāng)的變化,體驗人們過節(jié)的愉快心情。如《寄托著希望的傳統(tǒng)文化》的家庭作業(yè)設計:采訪父母和長輩,本地的飲食有什么習慣,有什么習俗?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行專題研究解決,從而進一步了解由于農業(yè)的地域性差異,本地所形成的飲食文化和節(jié)日文化也各有不同,各有特色。
家長是辛勞的育花人,要默契配合孩子的德育實踐和體驗,只有這樣教學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家長是學校最大的人才資源庫
家長們從事各種各樣的工作,教學時,筆者適時邀請一些家長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如:家長是交通警察的,在講到要遵守交通法規(guī)的時候,可以請家長到課堂講交通知識,這樣比較有說服力。教學《夏天,我們注意什么》一課時,可以請當醫(yī)生的家長給學生們講一講“夏天怎樣預防疾病”,這樣,就可以更好地提高品德與生活課的實效性。
通過這樣的活動,筆者感到請家長參與品德與生活課的教學,不僅學生們的親自實踐有了保證,而且使他們的感悟和體驗落到了實處。所以,只要教師有讓家長成為教學活動合作者的意識,把家長這一寶貴的教學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就能把教學活動真正從課堂擴展到家庭、社區(qū)及兒童生活的空間里,實現課堂內外、學校內外有機結合,形成學校、社區(qū)、家長共同參與,真正起到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和道德認識的作用。
三、家長是教學活動的合作者
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需要家長的配合,品德與生活的教學需要家長的合作參與,需要從課堂向課外拓展,從課堂擴展到家庭、社區(qū)及其兒童生活的許多空間,實現課堂內外、學校內外學習的有機結合。如我在教授《尊老敬老過重陽》一課時,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重陽節(jié),我們能為老人做什么?”“平時我們要怎樣尊敬老人?”教學時,如果只在課堂上進行說教,活動就只能停留在口頭上,不能真正落實到行動上,體會也不是那樣深刻。若要學生真正參與到家庭和社區(qū)中的尊老敬老活動,教師又不可能去一一落實、去指導。為此,教學時筆者就充分發(fā)揮家長的作用,讓家長成為課堂的合作者,參與到課堂教學的延伸活動中。筆者把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安排在重陽節(jié)前一周上,并制作了家?!奥?lián)系卡”,邀請家長和學生一起活動,從自己的實際出發(fā),為家庭、社區(qū)中的老人做好事,做力所能及的事,關心、理解、幫助老人。由于家長的參與和支持,使學生尊老活動真正落實到行動上,不但解決了以前教學“只說不練”的問題,還解決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脫節(jié)的問題,使課堂教學、家庭教育和學生養(yǎng)成教育渾然一體,使得教學目標得到了真正的落實,圓滿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顒邮艿搅思议L的高度好評,在學生交回的卡中家長們寫到:“感謝學校開展這樣的活動,讓我的孩子也學著關心、幫助老人?!薄案兄x老師的教育,因為要配合孩子的活動,我們家第一次過了敬老節(jié)。孩子要求我們一起給老母親買禮物和洗腳,老人很感動,學校的活動也教育了我?!薄昂⒆幼盥犂蠋煹脑?,家長說一千遍,不如老師講一遍,這樣的活動希望以后多開展,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品德、習慣,我們會全力配合學校的教育活動的?!?/p>
小學德育課程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重視地方、家庭、學校、教師與兒童的創(chuàng)造性,課程的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所有對兒童有意義、有興趣的題材,課堂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qū)及其兒童的其他生活空間,時間可以在與學校其他活動或學校的配合和聯(lián)系中彈性的延展。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積極爭取家長和社會的配合,讓家長成為教學活動的合作者,參與到師生的教學活動中,建立學校、社區(qū)、家長共同參與形成合力的教育資源和優(yōu)勢,讓兒童在生活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生活。
【參考文獻】
[1] 李新. 家校合作研究[D]. 上海師范大學,2010.
[2] 劉翠蘭. 家校合作及其理論依據[J]. 基礎教育研究,2005,(09).
[3] 陳崢. 中美中小學家校合作的比較研究[D]. 華中師范大學,2004.
[4] 王艷玲. 英國家校合作的新形式——家長擔任“教學助手”現象述評[J]. 比較教育研究,2004,(07).
[5] 何非. 中小學“家校合作”的現狀與發(fā)展研究[D]. 曲阜師范大學,2006,(09).
[6] 彭茜、郭凱. 家庭、學校、社區(qū)合作的功能及其運行機制[J]. 教育評論,2001,(04).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