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jié),而在于根據(jù)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在我們平凡的教書育人的崗位上,都或多或少地經歷過、將來還會經常遇到許多突然的偶發(fā)事件。這些突出事件課外的屢見不鮮,在教學課堂上也是不勝枚舉。有一些教師對于這些偶發(fā)事件,缺少靈活機智的處理辦法,個別教師則采取簡單草率、主觀武斷的做法,甚至舞動體罰和變相體罰的大棍,采取“打死一根勿論”的方式懲罰之、解決之和處理之。尤其是年輕教師,對學生引發(fā)的偶發(fā)事件,動輒訓斥批評,諷刺挖苦,體罰和心罰并用,只求一時的痛快和臨時的表面上解決問題,使得教師吐出了惡氣,撒光了火氣,平息了怨氣,渲瀉了怒氣,然而,這不但使學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長受到了損害和影響,也使師生情感產生了裂痕,更給正常的課堂教學秩序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其實作為一名普通的高中語文老師,也曾不止一次的在教學中遇到這樣的窘境:當學生的課堂活動井然有序,教學活動正在自己的指導下緊鑼密鼓地朝著預期軌道前進時,突然,半路殺出個“程咬金”,打亂了整個教學設計,使教師不能完成預定的教學內容。但每次我都能因勢利導、隨機應變、恰到好處地進行及時妥善地處理,從而收到了令人滿意的課堂效果。
有一段時間我正在講授高中《唐詩宋詞選讀》,在蘇軾的《定風波》課堂教學中,就發(fā)生了這樣的一件事情。那時,我正在指導同學們分析教材時,就發(fā)生了下面的一個片斷:
生1:老師,為什么豁達樂觀的人都被貶,都不得志?
生2:是呀,蘇軾、范仲淹、王安石、李白、杜甫、白居易……
師:不是豁達的人被貶,而是他們在遠離朝庭,被貶或被逐的處境中,經歷了生活、情感的痛苦與折磨,在情感的歷練中,在艱苦的掙扎中,人變得愈發(fā)大度和樂觀。
生:那有沒有被貶后從此一蹶不振,不能自拔的?
師:當然有。而且應該是大多數(shù)。
生:那我怎么沒看見過?您不是說文學應該反映現(xiàn)實生活嗎?
師:是呀,我也很少看見過。這是因為那些一蹶不振,沉淪頹喪的作品不能給人以教益,它是低調的人生,不是我們所欣賞的,因而很少有能流傳下來的。而像蘇軾這樣的作家,他們的精神境界更令人稱道,給人以教益,令人為之振奮,為之仿效,當然,便一直傳頌至今了。那我們是不是也該從蘇軾身上悟到一些有益的生活啟示了呢?
話題又自然而然轉到了《定風波》上,而且我順著學生思路走,滿足了學生的需要,我想這要比我直接對學生說“我們要學習蘇軾樂觀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效果要好得多。但是這種“順著學生思路走”卻不是合著眼睛瞎走的,你必須明確你的教學目的,利用學生已有的感知,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啟發(fā)誘導學生,讓學生在探尋自我關注問題的答案這一過程中,實現(xiàn)我們教師的教學目的。
還有一次,在美文《荷塘月色》的教學過程中,有學生說:“老師,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是如此美麗,可是,我的一個同學說,他曾經到清華大學看荷塘,結果不是很美?!?/p>
我突然想起,以前有同事也跟我談到過類似的感受。那時,我只是以“文學作品與現(xiàn)實生活有一定的距離”敷衍過去,并沒有給出讓對方滿意也讓自己滿意的解釋。
當學生提出這個問題時,我突然想到了“景語,皆情語也”,于是機智地解答道:
同學們都知道,“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知道近代學者王國維關于“情”“景”關系的論述:“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p>
我以前的同事去看了清華大學的荷塘后,和你朋友有相同的感受。
你同學的情況,我不清楚;但卻知道那位同事的情況:他是白天去清華大學看荷塘的,荷塘的景色盡收眼底;加上他是和同事、朋友一塊兒去的,便少了些寧靜,多了些喧囂。朱自清卻是一個人夜游荷塘,光線自然沒有白天亮,且天上有一層淡淡的云,月光也是淡淡的,故朱自清看到的荷塘應該是朦朧的、寧靜的。
我的同事剛被提拔為學校中層干部,正在春風得意之時,自然沒有朱自清的苦悶與彷徨,所以他眼中的荷塘只是一個客觀的存在物,并沒有傾注他的內心情感;朱自清筆下的荷塘卻處處都打上了他情感的烙印。作者借“荷塘月色”之景,抒“頗不寧靜”之情,“荷”“月”之高潔正象征了作者高尚純潔、樸素無華的品格。所以在《荷塘月色》中,無論是荷塘,還是月色,都成了作者寄托思想感情和理想人格的載體。你的同學也好,老師的同事也罷,都沒有像朱自清那樣傾注情感,因而感受不到荷塘之美也是自然的事情了。正所謂“醉眼看花花欲醉,淚眼問花花不語”啊。就這樣,我不僅機智地為學生消除了心中的疑惑,還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了課文。
這樣的事例有很多,在一節(jié)課堂上,教師不僅要完成既定目標,而且要注意到學生的感知、思維、注意力和腦力勞動的積極性,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把握時機運用好教學機智,教學機智在語文教學中承擔著更高的使命。通過我上面的兩個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實例,可以說明教學機智能夠起到喚醒學生的思維,激起他們學習的興趣,使教學活動處于富有靈氣的彈性狀態(tài),讓我們的語文教學更精彩的作用。
教學機智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師經過艱苦磨練和用心領悟才能形成。教師要在短暫的時間做出反應,這種能力并非與生俱來,更不能寄托于教師隨心所欲的“靈機一動”,教師需要積累各方面知識,俗語說:“厚積才能薄發(fā)”。
總之,教學機智要求教師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有敏銳的觀察能力、準確的判斷能力、精深的思維能力、敏捷的反應能力,還要求教師有樂觀的情趣、開朗的胸襟、幽默的性格、豐富的閱歷等品質。只有擁有優(yōu)秀的教學機智,并讓它時時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才會將課堂演繹成豐富多彩、變化多端的小世界──有和風細雨,有涼風習習,有浪花點點,有激流澎湃,這才是真正充滿活力的課堂。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qū)紅橋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