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在閱讀教學中引入、穿插、補充一些課外素材的做法十分常見,但選擇不同的素材或對同一素材的不同運用,往往會產(chǎn)生迥然不同的教學效果。筆者認為,要想在閱讀教學中合理使用課外素材應注意以下幾點:理清文本和素材之間的主從關系;根據(jù)文本和學情精思慎選最佳素材;把握好素材引入的合適時機;巧妙設計,發(fā)揮素材的最大效用。
【關鍵詞】閱讀教學 課外素材 合理使用
在閱讀教學中,適當?shù)匾?、穿插、補充一些課外素材(包括圖片、音像和各種文字資料等),能幫助學生正確解讀文本,深刻理解文本;還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加課堂教學的韻味,開闊學生的眼界。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因為素材運用不當導致教學效果適得其反的例子并不鮮見。因此,在追求有效教學的今天,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合理使用課外教學素材,值得語文教師認真思索。
那么,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合理使用課外素材呢?筆者結合一些例子提出幾點淺見。
一、咬定青山不放松,孰主孰次記心中
要想在閱讀教學中合理地使用課外素材,執(zhí)教者首先要明確文本和素材之間的主從關系。文本是閱讀教學的“青山”,理解文本、欣賞文本、評價文本是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而素材則是為學生解讀、領悟文本服務的,應基于文本解讀的需要引入并適可而止。否則,引入不當是畫蛇添足,引入過多則會喧賓奪主。
例如,學習《吆喝》一課,鑒于當今中學生對吆喝比較陌生,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引入音頻素材,播放一些經(jīng)典的吆喝,以加深學生對吆喝的認識并激發(fā)其學習興趣。但課堂的重點應該還是通過文字體驗作者寫吆喝時的內(nèi)在情感: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對這種逐漸消逝的文化的懷念。如果過量地播放各種吆喝聲,學生可能會很興奮??墒钱斦n堂上充斥著此起彼伏的叫賣聲時,學生還能靜下心來觸摸文字,欣賞本色語文的魅力嗎?
在閱讀教學中,引入的課外素材喧賓奪主的現(xiàn)象并不鮮見。尤其在學習科學小品文或寫景類文章時,許多教師熱衷于出示大量的圖片或音像資料,使得閱讀課堂成了圖片展、音樂會。然而,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學生欣賞圖片、音樂的時間過多,用于讀課文、品詞句的時間自然就減少了。這樣一來,不僅語文課的語文味被大大削弱,課堂教學的正常進度也會受影響,從而造成閱讀教學的低效。
二、亂花漸欲迷人眼,精思慎選最佳材
語文學科本身具有豐富的課程資源,而且當今社會信息高度發(fā)達,搜索資料極其方便,因而幾乎每一篇閱讀文本都能找到許多與其相關的課外素材,其中究竟哪些更適合在閱讀教學中輔助使用?教者不妨從以下幾個角度考慮,精思慎選最佳材料。
1.素材不可有誤
比如教學《水調(diào)歌頭》時,有教師穿插了以下素材:
宋神宗讀到“瓊樓玉宇”兩句,嘆云:“蘇軾終是愛君”,即量移汝州。
其實,所引素材內(nèi)容并不準確?!端{(diào)歌頭》一詞寫于蘇軾在密州太守任上,之后蘇軾又遷官徐州、湖州,并因烏臺詩案被捕下獄,后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蘇軾移汝州在黃州之后,不能說因這詞“量移汝州”。這樣的素材引入課堂只會誤導學生。2.素材不宜太“遠”
所謂“遠”“近”是就素材與文本在內(nèi)容、意旨、形式、風格等方面的聯(lián)系是否緊密而言。
比如,教學魯迅的散文詩《雪》,不少人都以播放歌曲《塞北的雪》作為導入。該歌固然與雪有關,但細忖一下便可發(fā)現(xiàn):歌曲中的塞北雪形象與魯迅筆下的雪——無論是溫潤美艷的“江南的雪”,還是獨立張揚的“朔方的雪”——顯然都有一定差距;且整首歌的意境氛圍與《雪》表達的孤寂卻充滿勇猛奮戰(zhàn)的激情也不吻合。所以,以該歌曲導入反而不利于學生走進魯迅深沉的情感世界。
3.素材不能脫離學情
這里的“學情”指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心理。
比如,許多教師在教學關于母親的文章時,總喜歡讓學生朗讀《游子吟》;教學有關月的文章,常會讓學生背誦《靜夜思》。對于初中學生來說,總是聯(lián)系這樣的素材只是一種低水平的重復,既無助于開闊視野,也激發(fā)不了興趣。
引入的素材內(nèi)容過淺不合適。反之,引入的素材內(nèi)容過深,只會徒增學生的認知和理解障礙,同樣不合適。
另外,初中生的心理具有很強的“喜新厭舊”的特點,素材內(nèi)容如果過于陳舊也難引起其興趣。比如,教學《送東陽馬生序》等勸學類課文時,與其引入“鐵杵磨成針”等故事,莫如引入現(xiàn)今當紅偶像的奮斗故事,后者因富有時代氣息而更符合學生的“興奮點”。
三、向來枉費推移力,切入時機細思量
啟發(fā)式教學講究“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引入素材同樣要把握好切入的恰當時機,才能達到預期效果,否則很可能事與愿違。
于漪老師曾談過這樣的一個課例:
一位小學教師教《山行》,課起始立即用多媒體打了一幅國畫,色彩鮮艷,真是“霜葉紅于二月花”,而且畫的頂端畫了幾間白墻黑瓦的小房子,以示“白云深處有人家”。這么好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學生想象力的小詩,就讓一幅畫給框死了。原本“白云深處有人家”可讓學生展開無限的想象,而今蕩然無存,太可惜了。
其實,運用國畫幫助學生感受詩中之景的做法本也無可厚非,關鍵是引入時機不妥,以致于弄巧成拙。
再如,人教版八下的《春酒》一文,文字淺顯卻意蘊深厚。下面是對理解文本意蘊有用的兩則材料。
一則是琦君自己的話:
每回我寫到我的父母親與師友,我都禁不住熱淚盈眶。我忘不了他們對我的關愛。我也珍惜自己對他們的這一份情。像樹木花草一樣,誰能沒有一個根呢?我若能忘掉故鄉(xiāng),忘掉親人師友,忘掉童年,我寧愿擱下筆,此生永不再寫。
另一則是白先勇論琦君: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閱一本舊相簿,一張張泛了黃的相片都承載著如許沉厚的記憶與懷念,時間是這個世紀的前半段,地點是作者魂牽夢縈的江南……
這兩則材料倘若于文本閱讀之前引入,無疑是將現(xiàn)成的結論告訴學生。這樣做的結果不僅會影響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理解,也會剝奪學生享受閱讀過程中的個人體驗和發(fā)現(xiàn)的樂趣。這與《課程標準》“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理念是背道而馳的。不如在學生自身進行過探究、質(zhì)疑、思考等多種學習過程,有所理解和感悟時再補充進來,以“畫龍點睛”,同時也幫助于學生了解琦君作品的總體風格,實現(xiàn)課內(nèi)外閱讀的橫向遷移。
一般來說,在課堂初始階段,閱讀文本是主要的實踐活動,此時不宜出示有明顯提示性的課外素材;而在課堂的發(fā)展和高潮階段,為了落實文章的重點、突破難點而引入的素材也不宜過早介入。只有在學生經(jīng)歷了積極的思維活動仍求而未得的情況下引入素材,學生才會有柳暗花明、豁然開朗之感,從而品嘗到收獲之喜。
四、結合文本巧設計,發(fā)揮多效是上乘
在課堂教學中,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設置都應圍繞教學目標進行,都要考慮其目的性,引入課外素材亦如此。素材應該成為教學內(nèi)容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而不應僅僅作為一個標簽貼在那里。
比如,執(zhí)教《荷葉母親》一文,不少教師會將冰心的另一首小詩引入課堂:
母親?。√焐系娘L雨來了,鳥兒躲進它的巢里。心中的風雨來了,我只躲進你的懷里。
但很多教師出示此詩后,只是讓學生朗讀一遍,之后便棄置一邊。這種處理方式不免使人對素材的作用打上一個問號。其實,小詩與《荷葉 母親》的結尾在意旨和手法上都是相同的,教者完全可以考慮讓其在啟迪學生思維,激蕩學生情感方面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再如,學習《看云識天氣》一文,有教師出示卷云、卷積云等圖片以給學生直觀的印象,但這些圖片其實可以發(fā)揮更大的作用。比如,讓學生選擇其中一幅圖片,用生動的語言描繪畫面。這樣既可鍛煉其“說”的能力,還能與課文的語言進行比較,讓學生對課文的說明語言有更好的把握,達到以圖促文的效果。
善于思考的老師總是能最大化地發(fā)掘素材的價值,讓其發(fā)揮多重作用。這里以《語文教學通訊》2011年7-8B中《棗核》一課的教學實錄來說明。執(zhí)教者在這節(jié)課開頭引用了一則兒歌作為課堂的導入:
一個棗核大不大?一間屋子盛不下。一個棗核小不小,一間屋子盛不了。
這個開頭不僅簡潔,而且容易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學生自然會產(chǎn)生疑問:一個棗核小之又小,為什么會“一間屋子盛不下”呢?從而更主動地走進文本探究。但該兒歌的作用并不止于此,執(zhí)教者還以“一個棗核大不大”作為統(tǒng)領整個課堂的主問題,在整體感知、品析語言、挖掘主題三個主要環(huán)節(jié)中,始終引導學生去追問、思考這個問題。可謂一材多用。
總之,閱讀教學中課外素材資源的使用要以有利于文本學習為出發(fā)點,要尊重學生的認知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把握好最佳切入時機,使其和文本閱讀有機結合并能發(fā)揮最大效用。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2] 于漪. 豈能食而不化,《語文教學通訊》2007.3B第16頁.
[3] 余映潮. 精選資料,助教助學,《語文教學通訊》2009.11B.
[4] 吳喜萍.《棗核》教學實錄,《語文教學通訊》 2011年7-8B.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第三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