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中學生寫作 存在問題 解決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8B-0071-02
普通中學的學生大多語文基礎薄弱,對學習語文缺乏興趣,閱讀少,生活積累也少,所以在作文中出現(xiàn)問題較多。筆者現(xiàn)對中學生作文常出現(xiàn)的問題以及解決策略作簡要探析。
一、存在問題
1?文章空洞,無話可說。在教學實踐中我感到高中生仍然會像小學生和初中生一樣,對寫作懷有厭煩甚至是恐懼的心理。很多中學生在作文時感到生活范圍狹窄,所以無事可記;生活單調枯燥,所以無情可抒。他們寫出來的文章往往為了湊夠字數(shù)而廢話連篇,無實質內容。
2?情感失空,假話連篇。真情實感是作文的第一生命,歷來是評價文章的重要標準。高中作文教學問題多多,其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失真”,“失真”主要表現(xiàn)為學生作文缺乏真情實感。缺乏真情實感又主要體現(xiàn)在文章內容空泛化、結構模式化、思想情感虛飾化以及形式內容的單一。
3?隨心所欲,結構混亂。在學生平日的作文中,主要問題有:一是撇開中心,橫生枝節(jié)。常常是學生先圍繞一個中心寫著寫著,中途又岔出別的話題。這樣的文章,從內容上看,多數(shù)表現(xiàn)為離題,從結構上看,則是文章線索分散,筆力分散。二是恣意妄為,邏輯混亂。事先沒有通盤考慮,寫一段想一段,寫到哪算哪,不尊重客觀事物固有的邏輯(即它們的內在聯(lián)系和客觀規(guī)律),導致語言無序,思路缺乏條理性。三是層次不清,分段失當。表現(xiàn)為層次和層次之間內容雜糅交錯,在某一個段里硬將幾層意思塞進來,以致破壞了段意的單一性、內容的完整性和容量的適度感。四是缺乏過渡,忽視照應。表現(xiàn)為內容轉換過程中不會用過渡性語句,前面提到的問題在后面沒有著落,后面出現(xiàn)的內容前面沒有鋪墊。五是剪裁不當,頭重腳輕。表現(xiàn)為主次不分,平均使用力量,或者是開頭濃墨重彩,后面無尾而止。由于詳略處理不當,文章結構不好,中心不突出。
二、解決策略
1?提高興趣,學會積累。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提高學生寫作興趣要從日常抓起。教師應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習慣,讓他們不是被動地寫,而是快樂地寫。而針對學生面對作文“無米下鍋”的尷尬狀態(tài),則要引導學生學會積累。作文材料的積累應該貫串于我們的整個教學過程,積累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從觀察中積累。多姿多彩的生活是“知識庫”,是“語言庫”,是作文材料的豐富源泉。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做一個有心人,時時處處多看、多聽、多想、多吸收,養(yǎng)成認真仔細觀察生活的好習慣。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在實際生活中養(yǎng)成精密觀察和仔細認真的習慣,如果養(yǎng)成了,對于寫文章太有用了?!泵芤髮W習寫作的人,身邊時時刻刻準備一支筆、一本筆記本,“無論到哪里,你要豎起耳朵、睜開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覺,把你所見所聞記下來?!边@樣,“積累多了,一到作文,就會成為有用的、可供選擇的材料。”
第二,從教材中積累。教材是最大最豐富的資源庫,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好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實際上教材本身就精選了大量各種體裁的篇章,其中古典詩詞、古代文言名篇很多。如果我們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單純?yōu)橥瓿杀痴b任務去識記,而是自覺地積累,把它們運用到作文當中去,做到融會貫通,作文的寫作內容會豐富很多。比如我們在學習蘇軾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的時候,就可以聯(lián)系蘇軾的生平背景,將蘇軾的“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保ā抖L波》)“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卜算子》)“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江城子》)等膾炙人口的詞都積累下來。由課本同一個作者不同作品延伸開來,我們又積累了很多素材。
第三,從閱讀中積累。書籍報刊經過作者的加工整理,使材料具有更規(guī)范、更精練、更集中的特點,便于讀者吸收和積累。此外,書籍報刊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古今中外,無論是歷史的、文學的、哲學的、地理的、天文的、生物的、自然科學的,大量的書籍應有盡有,而且這些材料又相對比較集中,容易收集,是學生作文材料的又一個源泉。
2?用心生活,以情作文。劉勰指出:“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白居易言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毙抡n程標準提出了:“寫作要寫自己要說的話,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作文教學要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闭媲樽魑某珜А罢嬲\地袒露心跡,熱誠地擁抱生命”,探究以真實的生活世界作為寫作對象,“寫真實生活,展生命軌跡”,鼓勵學生寫真話、訴真情。
第一,做有心人。一是培養(yǎng)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導學生把著眼點放在現(xiàn)實生活中,用自己的眼睛發(fā)現(xiàn)生活中有趣、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為寫作做好材料的準備。而且,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自然景物、四時變化等等,都可以納入觀察的范圍當中。二是培養(yǎng)學生用心去閱讀,在閱讀中培養(yǎng)情操。讓學生在閱讀中感知真情實感,從而加快和提高個人的寫作情感節(jié)奏和高度??赏ㄟ^仿寫優(yōu)秀作品的手段慢慢提升學生寫真話抒真情的寫作能力。比如《項脊軒志》中對母親和祖母的細節(jié)描寫,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細節(jié)描寫對表達人物情感的關鍵作用,引導他們在日后的作文中也運用這種方法。
第二,做有情人。學生作文中出現(xiàn)的行之無文,言之無物的現(xiàn)象除因為生活面狹窄,沒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外,對生活沒有自己真實獨立的思考和體驗感悟也是重要原因。教師要引導學生把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記下來,大膽說自己的話,寫自己的事,抒自己的情。
3?深思熟慮,有理有序。如果說主題是文章的“靈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結構無疑就是文章的“骨骼”了——失去了健壯堅實、功能齊全的骨骼,血肉將無所依附,靈魂將無處寄托。因此可以通過以下幾點對學生進行引導。
第一,整體構思,下筆有理。美國教育家西奧多·海伯這樣說過:“要想寫清楚,就必須想清楚;要想寫得充分,就必須想得充分?!睒嬎家姓w性,下筆之前,要對文章進行整體構思,對先寫什么,后寫什么,做到胸中有數(shù)。不少中學生的文章是缺少整體構思的“補丁”文章,即看到題目,沒有經過認真思考分析、整體規(guī)劃,就動筆了,想到什么寫什么,寫出什么算什么,常常是三五百字就把想到的話寫完了,覺得字數(shù)太少,不像一篇文章,就再續(xù)一點。幾句話之后,又沒了詞,但看到文章篇幅太短,就再湊幾句。這樣的文章思維混亂,內容重復,究其原因,就是缺乏整體安排。因此,下筆之前的整體構思,是寫出條理清晰的文章的關鍵。
第二,梳理文脈,層次清晰。正所謂“車行有道,文行有思”。“文脈”就是指文章行文時候的思路脈絡,文脈的清晰和有致主要表現(xiàn)在文章的思維標志即文章的“過渡”和“銜接”句以及“過渡語段”上。這種“標志”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有以下幾種:一是縱向思路的過渡與整合。語言標志是“不僅過去……,現(xiàn)在也是如此”;“誠然……”等方式;“既然如此……,那么……”;“一個人是如此,一個國家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二是橫向思路的銜接與整合。其語言標志有:“其實,不僅……,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物已如此,人何以堪?”“需要的不僅是……,更是……”。由此可見,文脈的整合絕非小“瑕疵”而是關乎整篇文章成敗的關鍵,更是做好“天字第一題”的不可或缺的“殺手锏”。我們不能將考場作文內部優(yōu)化的諸因素看成是“雕蟲小技”而加以輕視。
第三,謹記“三多”,一目了然。考場作文要“中通外直”,使閱卷老師一目了然,這就要求學生在行文過程中學會設置“玄關”,于玄關處多設置些“指明燈”。要多用短句,多設置自然段,多用標志性語言即“三多”。這些句子、段落就像一條清晰的龍脈將文章有理有序地貫串起來,使文章內部各要素自然搭配和組合,避免了雜亂無章,使文章清澈見底。
此外,還要給各段落明確“分工”,哪些是起始段,哪些為過渡段,哪些為重點段,以及哪些為結尾段,都應該心中明確。主旨句盡量放在開頭,關鍵句子放在文章中間或者結尾等等,都應該在行文構思中完成。(責編 馬超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