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在教孩子作文的時候都會強調觀察的作用,告訴他們觀察生活、自然和社會,有的還具體到觀察的順序,什么由近及遠、由整體而局部,甚至帶著學生去實地體驗。但是效果呢?離了這堂課,我們的孩子好像又把眼睛放在家里了,他們不但沒有養(yǎng)成觀察的習慣,甚至每當老師強調觀察的作用時,還會表現(xiàn)出一種為難的情緒:“我看了呀!可我的作文還是沒有寫好!”
我們不得不說,這的確是老師的問題:只教了觀察之詞,卻沒有教會學生觀察之實。有幾個疑問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觀察”這個問題:
1.觀察就是看嗎?
答:不。觀察不只是看,更應該用心去體驗。沒有思考的觀察不是寫作的觀察。
觀察有兩種效果:一是視而不見,一是過目不忘。請回答:“你的校園里有多少種樹?”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可是你一準回答不上來。為什么?因為沒有用心。這樣,在提筆寫的時候往往就只能似是而非了。
我們都知道,青蛙的大眼睛是看不出靜止的東西的,而蛇盡管長著眼睛,卻是用超聲波來辨別方向和判斷周圍世界的。它們的視覺世界里一片漆黑,但它們并不缺少來自這個世界的信息。這是因為它們能夠憑靠感應判斷,來完成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感知。所以我們說,觀察本身并不重要,也就是說,能不能看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通過感應程序形成屬于你自己的判斷。比如你必須要注意觀察時的方位感,然后才能有一種上下、前后、左右全都想到的全面性。
我們不是常常要求學生寫出新意嗎?如果你用心數(shù)一數(shù)樹的品種、花的色彩,你會對你平日里司空見慣的校園有一種陌生的感覺:“我的校園里原來還有這東西呀!”而能不能從觀察中得到這種陌生的感覺,恰恰是寫好一篇文章的至關重要的前提。
2.觀察:一定要相信自己的眼睛。
孩子總覺得要寫好作文必須學習書本上的東西,而自己看到的東西不如作文選上的好。其實,書本上的東西你有他也有,自己的東西才是新奇的,值得珍貴的。你看見的才是真實的,這就是“眼見為實”的真正含義。
豆角,都是長的、綠的嗎?
茄子,是不是都是圓的?(實際上有圓的也有長的,有青的也有紫的。)
辣椒,全是紅的、尖的嗎?(現(xiàn)在就有彩椒,顏色有紅也有黃。)
西紅柿,本來就是紅的嗎?
…………
所以觀察,首先要相信自己。自己覺得有趣的事情就要講出來,不管它是不是符合別人的看法、符合書本的知識、符合別人的意見和說法。如果不關注自己的“第一感覺”,即使是很日常的生活,描寫起來也常常會鬧出笑話。比如明明自己的家鄉(xiāng)在平原,卻用“山清水秀”來形容。這就是不相信自己眼睛的最為明顯的例子。
當我們意識到一個觀察對象和平日里撞進我們眼中又飄然而過的那些景象不一樣時,你往往就會產(chǎn)生一種想要表達的沖動。觀察就是要把握一個事物與眾不同的地方,哪怕你天天見它。
3.觀察作業(yè)不能布置而要設計。
事實上,我們平日里并不是沒有強調讓孩子觀察,但是我們沒有教會他們正確的觀察方法。我們許多老師只是強調觀察就是要多看、看多,卻不知道觀察絕不僅僅就是看。如果我們要真正上好觀察課,老師在留觀察作文的時候一定要好好地設計問題。設計問題的原則是問題越具體越好,越有沖擊力和陌生感越好。比如,媽媽切一盤菜要切多少刀?如果我遲到了,媽媽會怎么說?如果媽媽來晚了,我又會怎么說?
所謂察顏觀色,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我們一定要用我們的問題引導孩子一步步看清事物之間的微妙聯(lián)系,看明白人世間的喜怒哀樂,從而養(yǎng)成觀察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