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的紅》是章明導演的新片。此次的拍攝任務,是要為《巫山的紅》拍攝電影紀錄片。因為AG-AC160MC是松下AVCCAM系列中的最新旗艦設備,具有22倍變焦功能,感覺應該會很適合此次紀錄片的抓拍。
因為大學本科時學的是電視新聞,用過幾款機器,后來在798藝術區(qū)工作時,用過4萬元級別的小高清,還拍過一個小紀錄片,內容是一些獨立電影導演的訪談,記得當時用的是全自動模式,效果自然不理想。
拿到AG-AC160MC后,首先關注外形,全黑機身,磨砂質感,符合我的喜好,操持感也非常好。之后為了配備用電池去了一趟中關村,到了松下的專賣店,因為這款機子剛出不久,機型太新,以致可選的電池品牌極為有限,問了幾家,都只有一個叫“灃標”的牌子有相匹配的電池型號。好在用到現(xiàn)在,十天有余,它的表現(xiàn)還算給力,只是稍遜原裝。
電池買好,32GB SD卡和2T硬盤配好,F(xiàn)inal Cut Pro裝好,并從影弟工作室借了三腳架、森海塞爾MKH416超指向電容話筒、森海塞爾監(jiān)聽耳機,硬件就齊備了,與攝影師朋友突擊學習了半小時,關于白平衡、曝光控制、菜單、輔助對焦、聲道、文件存儲等一些基本操控,操作起來與我過去使用的業(yè)務類攝像機相像,很容易就掌握了如何使用。另外LCD屏對著的控制面板上每個按鈕的功能,也都和我講了一遍。半小時的培訓之后,我就可以出山上陣了。
接著我就帶著松下AG-AC160MC,前往巫山。
第一天的拍攝,我就果斷放棄了三腳架,用腳架太不靈活,會錯失太多精彩鏡頭。對于非長焦鏡頭而言,持機姿勢正確,防抖打開,便可保證圖像穩(wěn)定。這一天基本是練手,但由于有點興奮,拍得有點多,總共四個多小時,機子吃得消,作為人肉三腳架,我的腰有點吃不消。晚上檢查素材的時候,發(fā)現(xiàn)不少問題。一是因為沒有給外接話筒配話筒架,用了一根橡皮筋來固定話筒,不夠穩(wěn)固,導致產生不少噪音。二是由于我圖方便快捷,用的是自動對焦,有時焦點并不是總在我想要的地方。三是Final Cut Pro無法直接導入松下的MTS格式文件。后來得知松下官網有相關的插件,下載安裝后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第二天的拍攝開始,我開始全手動操作,雖然麻煩了點,但開始摸索到自己喜歡的影像風格,多少體會到一些創(chuàng)作的樂趣。
首先我把攝像機設定為電影風格。我個人喜歡暗調,所以在日光下,我一般把光圈控制在F9.0左右,陰天時,一般控制在F6.0左右。室內的場景,就直接開到最大光圈F1.7了。AG-AC160MC傾向于把色彩處理得很濃烈,強調反差。因為劇組經常拍夜戲,我可以蹭燈光用。還可以蹭用攝影組價值十幾萬元的云臺加三腳架,搖起來還是很爽的,用它拍了個360度環(huán)搖鏡頭。
第三天,劇組進入小三峽拍攝,我們在一艘船上,穿行在青山綠水間。此時AG-AC160MC給了我驚喜,我發(fā)現(xiàn)拍出的畫面特別有質感。也是在這一天,我開始充分利用它高達20倍的光學變焦能力,拍了很多長焦鏡頭,把人從狹小雜亂的環(huán)境中摘出來。至此,我找到了這部紀錄片的主要視覺風格,那就是“暗調+長焦+特寫”。以這樣的風格拍攝,畫面穩(wěn)定性是一個問題,但我并不想把這部紀錄片拍成四平八穩(wěn)的“說明文”,還是想在視覺上更有“呼吸感”和表現(xiàn)力,而且要更關注人。面對這樣一個團隊,面對一個電影的拍攝工作,最吸引我的,就是處在勞動狀態(tài)的每個人的臉,不僅是導演、攝影,還有場工等。AG-AC160MC以這種風格拍出的畫面我非常喜歡,看起來很有“電影感”,以至于我非常想用它拍一部故事短片。
到目前為止,這個紀錄片的拍攝已經10天有余,已經積累了差不多30小時的素材。在所有鏡頭中,上文提到電影風格居多,如果是一個大全景鏡頭,我就盡量讓它有足夠的完整性,以形成一個段落。現(xiàn)在設想的剪輯的思路是以這些小段落作為過場戲,主體由碎鏡頭構成,輔以采訪的同期聲。經過測試,AG-AC160MC加上森海塞爾MKH 416話筒,錄音的表現(xiàn)也很給力的。
因為有大量的時間是通過松下AG-AC160MC的鏡頭來觀察眼前的一切,用它的各種功能把普通的場景風格化,在這種潛移默化之中,對作品的構思得以非常具體可見的方式進行。
同時我也有了更多時間去更深入的“旁觀”。如果讓我去描述我理想中的這部紀錄片的樣子,我希望它能很好地呈現(xiàn)一部好的影片是怎么在一個很無聊的過程中生產出來的——那種結晶之前的漫長瑣碎的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