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好的一朵牡丹花誰接過去?”溫總理有字:“姹紫嫣紅牡丹開,良辰美景新秀來?!弊哌^六百年漫漫長路,牡丹依舊一笑傾人城,再笑傾人國。
臺上人唱《牡丹亭》,曲中寫出儂心事?!叭缁谰?,似水流年”,細(xì)嚼這八字,輕輕軟軟,細(xì)細(xì)綿綿,宛如杜麗娘,一襲綠裙,娉娉婷婷,步步走來。
杜麗娘是南安太守杜寶的獨生女。在杜寶的嚴(yán)格管制之下,杜麗娘在官衙里住了三年,連自家后花園都沒有到過。杜寶請了個老先生陳最良教女兒讀書,一方面要利用經(jīng)典教條束縛她的思想,一方面希望她將來嫁到夫家能“知書知禮,父母光輝”。杜麗娘的母親是杜的家教的執(zhí)行者,看見女兒裙子上繡的一對花、一雙鳥,都少見多怪,怕引動女兒情思;聽見女兒去了一趟后花園,就找丫頭春香來訓(xùn)斥一頓。在這樣嚴(yán)格的封建家庭教育下成長的杜麗娘本來是個十分溫順的少女,然而環(huán)境的寂寞,精神生活的空虛,使正在成長的她感到異常苦悶。所以,當(dāng)陳最良企圖通過詩經(jīng)向她灌輸“有風(fēng)有化,宜室宜家”的封建教條時,她卻從自己要求自由的生活愿望出發(fā),對它作了截然不同的解釋:“關(guān)了的雎鳩,尚然有洲渚之興,可以人而不如鳥乎?”后來,在春香的誘導(dǎo)之下,她第一次偷偷地到了后花園。那盛開的百花,成對的鶯燕,紛至沓來,打開了這個少女的心扉,使她在長期閨禁里的沉憂積郁,一時傾筐倒篋而出。
在大好春光的感召之下,她憧憬著自己的理想,卻找不到出路,只好把自己的理想托之于偶然在夢里出現(xiàn)的書生,甚至為他埋骨幽泉。對于杜麗娘來說,死不是生命的結(jié)束,而是新的斗爭的開始。在擺脫了現(xiàn)實世界的種種約束之后,她果然找到了夢中的書生,并還魂(與之)結(jié)為夫婦。
【繞池游】(旦上)夢回鶯囀,亂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貼)炷盡沉煙,拋殘繡線,恁今春關(guān)情似去年?[烏夜啼](旦)曉來望斷梅關(guān),宿妝殘。(貼)你側(cè)著宜春髻子恰憑蘭。(旦)剪不斷,理還亂,悶無端。(貼)已分付催花鶯燕借春看。(旦)春香,可曾叫人掃除花徑?(貼)分付了。(旦)取鏡臺衣服來。(貼取鏡臺衣服上)云髻羅梳還對鏡,羅衣欲換更添香。鏡臺衣服在此。
【步步嬌】(旦)裊晴絲吹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停半晌、整花鈿。沒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行介)步香閨怎便把全向現(xiàn)!(貼)今日穿插的好。
【醉扶歸】(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兒茜,艷晶晶花簪八寶填,可知我常一生兒愛好是天然。恰三春好處無人見。不提防沉魚落雁鳥驚喧,則怕的羞化閉月花愁顫。(貼)早茶時了,請行。(行介)你看:“畫廊金粉半零星,池館蒼苔一片青。踏草怕泥新繡襪,惜花疼煞小金鈴。”(旦)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皂羅袍】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爺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飛暮倦,云霞翠軒;雨絲風(fēng)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ㄙN)是花都放了,那牡丹還早。
【譯文】
杜麗娘:(唱)夢醒時聽得鶯聲啼囀,到處是春光繚亂。我閑立在小庭深院。
春香:(接唱)燃盡了沉水香,拋卻那繡花線。為什么今春傷情勝往年?
杜麗娘:(念)晨曦中遠(yuǎn)眺梅關(guān),宿妝尚殘。
春香:(接)你側(cè)著宜春發(fā)髻,正斜倚欄桿。
杜麗娘:(接)剪不斷,理還亂,愁悶無端。
春香:(接)已吩咐催花鶯燕借春來看。
杜麗娘:春香,可曾叫人打掃后花園?
準(zhǔn)想:吩咐過了。
杜麗娘:把鏡臺衣服取來。
春香:(春香捧鏡臺衣服上,念)云髻梳罷還對鏡,羅衣欲換更添香。鏡臺衣服在此。
杜麗娘:(唱)裊裊情絲被吹到了幽閑庭院,它在風(fēng)中搖蕩如線。春天易逝,正如那游絲易斷。我停留半晌,整一整花鈿,卻不料菱花鏡兒偷窺人面。我嬌羞難掩,慌亂中把云髻也弄偏。(杜麗娘走出閨房,接唱)步出香閨把全身現(xiàn)。
春香:今日打扮得真好。
杜麗娘:(唱)你說我紅裙衫兒這般鮮艷,八寶花簪兒晶亮耀眼,要知道我一生愛美是出于天然。那春天美景眼下正無人來賞鑒,沒想到我這沉魚落雁的容貌把鳥雀來驚擾,還怕這閉月羞花的姿色害得花兒也愁顫。
春香:是喝茶的時候了,快走吧。
(二人行走)
春香:小姐你看:(念)畫廊金粉半零星,池館蒼苔一片青。踏草怕污新秀襪,惜花疼煞小金鈴。
杜麗娘:不到園中,哪里知道春色竟已這般了。(唱)原來鮮花已經(jīng)姹紫嫣紅地開遍,欣賞它們的卻只是斷井頹垣。良辰美景,這人力難求的春天,賞心樂事又在誰家庭院?(白)這樣好的精致,我爹娘卻從不曾提起。
杜麗娘、春香:(合)早晨的云霞像要飛入翠軒,到傍晚把珠簾高卷。伴隨著雨絲風(fēng)片,在煙波中清搖畫船。只可惜福貴人把這美好的時光看得太輕賤。
春香:各種各樣的花兒都已開放,只是那牡丹花還早。
【延展】本節(jié)屬第十出,是全劇的重點場次之一。至此,劇情進(jìn)入高潮。曲詞“步步嬌”“皂羅袍”等膾炙人口,歷來為人們所稱道。這些曲詞大都是由女主人公在行進(jìn)中觸景生情邊走邊唱的,若能聯(lián)系劇中人物的動作及場景的轉(zhuǎn)換來細(xì)細(xì)品味,則更能增加美的感受。
從廳堂版到園林實景版,從青春版到豪華版,《牡丹亭》借助于昆曲這個劇種,淋漓盡致地表達(dá)了“性情至上”的理論。大多數(shù)年輕人不太喜歡戲劇,但為什么還有如此執(zhí)著而追求的人呢?它的審美因子在哪里?
“情到深處是至文”,同樣,情到深處最感人?!赌档ねぁ分泻芏嗵幨沁@種深情再現(xiàn),比如杜麗娘《尋夢》:
[忒忒令]那一答可是湖山石邊,這一答是牡丹亭畔,嵌雕欄芍藥芽兒淺,一絲絲垂楊線,一丟丟榆莢錢。線兒春甚金錢吊轉(zhuǎn)。
昨日夢里,那書生將柳枝來贈我,要我題詠,強(qiáng)我歡會之時,好不話長也。
[二犯六么令](唱)唔,偏則他暗香清遠(yuǎn),傘兒般蓋的周全。他趁這春三月紅綻雨肥天,葉兒青,偏迸著苦仁兒里撒圓。愛殺這晝陰便,再得到羅浮夢邊。
這梅樹依依可人,我杜麗娘死后葬于此,幸也!
杜麗娘尋夢,其實是在尋覓一份真正屬于自己的愛情。一直受封建禮教禁錮的杜麗娘,沒有人與她說過知心話,連與她最親近的母親看她睡個午覺,也要說不符家教。杜麗娘委實寂寞得很,渴望有人關(guān)心她、同情她。當(dāng)夢中人說出“似水流年,如花美眷”這八個字時,可謂動魄驚心,怎能不引為知己?以柳枝求題,也不是一般世俗之見。柳夢梅不是捧來珠光寶氣的首飾,而是分文不值的垂柳枝。在這一點上,他們又有了共同語言。心靈上的相通,在杜麗娘看來是頭等重要的事,與此人為伴是幸福的,于是輕輕地一牽,便隨他而去了。
這就是一種深情!
深情之美,不在于這份真情最后能否得其正果,而在于這份真情的成長過程,在于它可以在我們常人的心中激起陣陣漣漪。這個世界上有一些情懷是不問結(jié)果的,有一些情懷是不計成敗的。充滿深情的人,不要求非要有一個圓滿、妥帖的結(jié)果,要的只是自己的投入。
用夢的載體來表達(dá)文學(xué)是古今作家喜歡采用的一種形式。比如《紅樓夢》,不僅用“夢”作題目,而且全書寫了八十一個夢。人說你的作品含沙射影,諷刺當(dāng)朝,你可以據(jù)理力爭:我寫的只是夢幻而已,你何必當(dāng)真呢?人說你的作品寫得風(fēng)馬牛不及,只是捕風(fēng)捉影,不合事實,你可以堂而皇之:我是癡人說夢,怎能與現(xiàn)實掛鉤?湯顯祖就說:“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牡丹亭》五十五出戲就是一個迷人夢!
在湯顯祖看來,凡是真性情的人都是可以有“夢”的人。這里的夢中人,可作兩種解釋:一是指做夢的人,如杜麗娘這樣心中有許多幽怨,有很多心思無處寄托,所以,是夢延伸了她的另一個人生;二就是她心中的夢中情人——柳夢梅。
夢也許在現(xiàn)實中不是一種生產(chǎn)力,不能帶來一種物質(zhì)上的結(jié)果,但是,它給我們帶來的卻是對自己精神世界的一種開掘。今天的我們不僅僅是遠(yuǎn)離了一個古典的時代,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一種悲憫的情懷和從容做夢的心境。夢是什么?夢只關(guān)乎一個人內(nèi)心的感受。湯顯祖曾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fù)生者,皆非情之至也?!?/p>
昆曲《牡丹亭》的風(fēng)雅主要體現(xiàn)于一種虛擬之美、寫意之美上,它是人的幻化之美在想象中共同完成的一種延伸。
昆曲的風(fēng)雅在于它沒有邊界,你會在一種既定的審美引導(dǎo)下去配合它完成一種默契的想象??帐幨幍奈枧_上,一個人開門、關(guān)門、正冠,捋髯、飲酒、喝茶、上山、下山,一切皆有程式,一系列動作使舞臺上所有需要觀眾看見的東西都浮現(xiàn)了出來。
也許有人會說中國戲曲中的寫意未免太夸張,怎么可能聽幾聲更鼓,就算作是一夜過完了?怎么可能一個圓場,就跑過了十萬八千里?這是不可信的!但是,倘若我們換一種心態(tài),也許就可以想通了。生活里有一種相對論,所謂“歡愉嫌短,愁苦嫌長”,人們總希望良辰美景能要多長就有多長,無形中就覺得時光太短;但是人在困頓或是倍感凄涼的時候,就會覺得度日如年。失眠的人輾轉(zhuǎn)反側(cè),起來看看表,才三點一刻,原來長夜漫漫,離天亮還早。所有這些,都是我們在生活中實際感受得到的心理上的放大。而戲曲舞臺上的放大,只不過是把這種放大更夸張、更戲劇化了而已。
中國人的“雅樂”——誕生于明朝嘉靖年間,至今已有六百年多歷史;被譽為世界戲劇的三大源頭之一,中國戲曲的“百戲之祖”;集音樂韻律、舞蹈精髓、文學(xué)詩性和心靈境界于一體。昆曲是一種美的極致,它需要欣賞者有比較高的文學(xué)修養(yǎng)和審美修養(yǎng)。
昆曲表演中有這么一個說法,叫做“文扇胸,武扇腰,丑扇肚,媒扇肩,僧扇手心,道扇袖”。扇胸是非常風(fēng)雅的。巾生一般都穿著長褶子,長衫顏色淺淺淡淡,扇子在胸前飄飄逸逸,儒雅風(fēng)流。這是非常符合他的身份氣質(zhì)的。武者身形高大,氣魄較強(qiáng),如果他的扇子緩緩在胸部扇動,那反倒顯得拘泥了,所以武行扇扇子一定扇在腰上,令人感覺整個人氣勢是闊大的。丑詼諧幽默,扇子扇到肚子上,這本身就具有喜劇感。媒婆扇子扇到肩上,展現(xiàn)的是她們阿諛逢迎、八面玲瓏的個性。將扇子拿得高高的,自然而然就表現(xiàn)出有點輕浮、油滑的市井說媒拉纖的形象。“僧扇手心,道扇袖”反映的則是出家人與凡俗的不同。
曾經(jīng),法國《解放報》為世界各地的作家設(shè)計了一個問卷:“你為什么要寫作?”白先勇先生這樣答道:“我想把人類心中無言的痛楚轉(zhuǎn)換成文字。”白先勇先生把大半生的精力都傾注在了昆曲里?!拔业拇_熱愛昆曲,但我不是在做一出戲,也不單是為了昆曲,我希望把民族文化的力量喚回來。”
從2004年開始,白先勇這個名字,逐漸和《牡丹亭》聯(lián)系在一起。當(dāng)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北大首演獲得巨大成功,據(jù)說當(dāng)時整個北大百年講堂座無虛席,破例加凳。三天都是幾個小時的連續(xù)演出,中間無一人離席,甚至有人看完一次意猶未盡,還要追去天津再多看幾場,簡直媲美當(dāng)年《泰坦尼克》登陸中國的盛況。所不同的是,這次弄潮的主角,是中國擁有六百年歷史的古老戲曲藝術(shù)。這股青春昆曲的浪潮,從2004年起一直到今天,還在感染著無數(shù)人。白先勇先生以儒家文人特有的執(zhí)著和睿智,改編、推廣青春版《牡丹亭》,不僅讓人們打消了對青春版《牡丹亭》的種種疑慮,更讓現(xiàn)代中國人重新認(rèn)識、理解和接受了姹紫嫣紅的昆曲世界。
俞玖林和沈豐英是青春版《牡丹亭》的招牌——男的俊,女的俏,兩人首演時年齡都還不到25歲?!拔艺埮_灣攝影師徐培鴻給《牡丹亭》拍劇照,一拍就是三年。十萬張照片,從第一張開始,它不僅僅起一個宣傳的作用,我還把它當(dāng)成昆曲藝術(shù)的一部分。這也算是昆曲的開山之作吧!當(dāng)年梅蘭芳如何的風(fēng)華絕代,到現(xiàn)在都只能是傳說,沒有留下多少影像資料。俞玖林和沈豐英卻不一樣,他們很幸運,可以在最美的年華,留下最美的、不老的風(fēng)采。這些美輪美奐的照片,在宣傳上幫了我們的大忙。許多人就是因為先被照片打動,才來看戲?!?在《牡丹亭》演到九十九場的時候,白先勇請來臺灣金馬獎主席王童擔(dān)任導(dǎo)演,為《牡丹亭》錄制舞臺DVD版本,又請來臺灣攝影師許培鴻,跟組三年,拍攝10萬照片,光是《牡丹亭》主題的攝影集就出了四五本。
小結(jié):有人說,在這個科技時代一提起傳統(tǒng)戲曲,觀眾的第一反應(yīng)就是縣劇團(tuán)的表演又開始了,“挺大歲數(shù)的還抹得花枝招展,年老色衰的非要站到舞臺中間,裝一回16歲時的嗲……”湯顯祖在《牡丹亭》題詞中有語:“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傳統(tǒng)文化也如情一樣,需要自尊。只有當(dāng)我們自己真正發(fā)自內(nèi)心地?zé)釔蹅鹘y(tǒng)文化時,她才能“起死回生”,化腐朽為神奇。(摘自鳳凰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