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女士
(職業(yè)公務(wù)員,兒子四歲半,幼兒園中班)
對兒子的期許:長大了能夠自食其力,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感動一刻
“兒子快兩歲的時候,有一次看到路邊有非常漂亮的花,他摘了一朵,一直捂在手里,要帶回來給我看。兒子回來時,花都被他捂蔫了。盡管摘花是不好的行為,我也教育了他,但心里還是別提有多開心。”胡女士說,從這件事得知兒子能夠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并且會與自己最愛的人分享美。
語錄
順著孩子的天性去發(fā)展
胡女士是一位典型的“學(xué)習(xí)型家長”,她推崇小巫的書,認為她的書是“育父母”的書,比如《讓孩子做主》、《接納孩子》等?!翱催@些書讓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能夠從兒童自身的心理、行為規(guī)律出發(fā),更多地去聆聽孩子、了解孩子、接納孩子?!?/p>
除了小巫的書以外,胡女士也涉獵了其他家庭教育類書籍,她認為好的家庭教育的理念都差不多,最關(guān)鍵的一點是一定要根據(jù)孩子自己的特點來因材施教。所以,對于兒子,她總是那句話:
“順其自然,順著孩子的天性去發(fā)展?!?/p>
張女士
(媒體人士,兒子六歲,幼兒園大班)
對兒子的期許:希望兒子做一個平凡的人,不需要有太高的成就,快快樂樂過一輩子就好。
感動一刻
張女士經(jīng)常會在生活中捕捉孩子的一言一行,當然,感動是經(jīng)常的事情。比如生病了,兒子會主動給媽媽倒水,安慰媽媽一定會好起來的。兒子從小如此體貼,讓張女士感覺很溫暖。
前幾天,張女士帶兒子去吃壽司,兒子突然感嘆:“媽媽,當小孩真好,可以無憂無慮、開開心心,你們大人多累多操心?。 北M管這是一句很普通的話,但張女士卻非常感動,她說:“孩子會說這樣的話,說明他能很真切地感受到我們對他的愛,會覺得正是因為我們辛勤的付出,他才能這么幸福地生活?!?/p>
語錄
教育孩子,先要了解孩子
“沒孩子之前,我希望孩子長大了能夠有一番大作為,希望他能成功。有了兒子以后,通過閱讀家庭教育類書籍和親身參與教育孩子的實踐,我完全顛覆了之前的想法。我覺得孩子有自己的人生,不需要別人去為他規(guī)劃,他能夠按照自己的興趣去發(fā)展,這樣我就心滿意足了?!?/p>
張女士是一個非常有個性的人,她總是帶著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家庭教育類的書籍,她不會全盤照搬書上的教子方法,總會把那些方法變成自己的方法去教育兒子,她覺得“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只有先了解自己孩子的特點,才能知道什么方法更適合他?!?/p>
前車之鑒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
好動、愛冒險是孩子的天性,但小時候胡女士的這些天性就被父母給壓抑住了,“我覺得媽媽太專制了,我小時候一吵鬧,媽媽就叫我不要吵,還要求我不準吃別人給的東西,不準去冒險等。她這不準那不準的,搞得我現(xiàn)在一直很膽小、不自信,自我否定比自我肯定要多,這些都是小時候留下的陰影。那時的父母都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很專制,總是強調(diào)家長的權(quán)利和權(quán)威?!?/p>
胡女士吸取了父母教育自己的教訓(xùn),她現(xiàn)在會給孩子更多的自由,很少限制孩子,允許孩子做他想做的事情。“其實限制得越多,孩子會更叛逆。我的兒子比一般的孩子更少吵鬧,就是因為我們沒有限制他的正常需求,他的正常需求滿足了,整個人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p>
前車之鑒
“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
“我媽媽特別在意我的成績,每次考試如果沒有達到她的要求,她都會嚴厲地批評我。就算我進步了,她都會說‘雖然進步了,但是你還要考得更好’?!睆埮空f,在媽媽這種批評式教育下,她一直都很自卑,總是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媽媽也會經(jīng)常拿我跟別人家的孩子比,總是用一個虛擬的‘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要我也能像‘別人家的孩子’那樣?!?/p>
張女士深刻地意識到自信對于一個人多么重要,現(xiàn)在她極少批評兒子,“我總是鼓勵他,即使他自己覺得不如別人,我都會告訴他每個人都不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要相信自己?!?/p>
責(zé)編 林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