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敢說“我對胡同全了解”的人,恐怕是鳳毛麟角。多年生活在北京的人,忙著上學,忙著經(jīng)營,忙著工作,不太察覺胡同的趣味,可是在外國人眼里,北京胡同不啻為一個別樣的世界。
法國人喬得隆·查理說:“我在地安門的繁華鬧市閑逛,進入一條小路,那里的人,那里的建筑,那里居民的生活狀態(tài)令我感到興奮?;谒囆g(shù)家的敏感,我知道自己找到了夢寐以求的東西?!彼丫ν斗诺疆嫳本┖?,并在北京展出了他的胡同系列。老舍的《四世同堂》里有一條小羊圈胡同,也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胡同作為北京特有的建筑形式,其實就是小街巷。這些街道是在元代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在當時的規(guī)劃上,就是將居民區(qū)(包括衙署)割成一個個方形的“坊”,坊內(nèi)是一排排民房,胡同、房屋大多東西走向,北京的大街小巷形成了棋盤形狀。但明清以后則不那么規(guī)范了。
過去北京有句老話:“大胡同三千六,小胡同賽牛毛?!边@句話看似比較夸張,其實一點兒也不為過。據(jù)清代《京師坊巷志稿》一書的統(tǒng)計,當時北京城就有胡同2000多條。到了20世紀40年代,《北京地名志》中記載的北京胡同已達3200條。而在1986年的《北京街巷名稱錄匯編》當中,北京胡同的總數(shù)已經(jīng)超過6100條。
北京胡同、街巷名稱也是獨具特色。像“五行”類的有:金絲套胡同、木樨園、水西門、火藥局、土城根;“數(shù)字”——半步橋、一間樓、二龍路、三里屯、四眼井、五道口、六鋪炕、七圣廟、八里莊;“顏色”類的有羅廠、黃化門、藍靛廠、白米倉、黑窯廠;還有“爬蟲”、“江湖”、“建筑”……絕對超出你的想像。
2011年1月,《北京市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二個五年規(guī)劃綱要》明確提出,北京市將加大政府投入,保護好歷史文化名城風貌,使文物資源所承載的文化意義得以更加鮮活地傳播。
在北京市西城區(qū)長椿街國華商場的身后,有一條名為三廟街的胡同。也許人們并不知道,它就是北京城最古老的一條胡同,當?shù)鼐用褡院赖胤Q它為“北京建都第一胡同”。
據(jù)了解,三廟街胡同的建設可以追溯至遼代,當時名為檀州街,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當?shù)鼐用裾f,在遼金時期,三廟街胡同就相當于今天的西單、王府井,是一處相當繁華的街區(qū)。在歷史上這條胡同里共建有3座關(guān)帝廟,因此得名三廟街胡同。
看慣了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的都市百態(tài),此時到胡同里來走一走,既安靜又安全,仿佛回到了自個兒的家。老北京人之所以喜歡胡同,也是因為與高樓大廈相比,胡同之間的寬度較小,不會形成渦流,所以非常舒適宜居。另一方面,就是胡同里鄰里相熟,院落間緊密相連,天然形成了一種既熱鬧又和諧的人文氛圍。
其實,在北京,胡同的意義早已超越了交通衢道本身,它更像是北京人生活的依托,北京城文化的脈絡。它還似一座座北京風情博物館,記錄著這座城市的發(fā)展變遷,展映著萬千生靈的律動流過。
“胡同”詞源及趣名胡同
“胡同”詞源
從目前較為流行的觀點來看,對“胡同”一詞的解釋多與蒙古語有關(guān),其中頗具代表性的說法有以下幾種:
★胡同是浩特的諧音:
蒙古語稱城鎮(zhèn)為“浩特”,比如呼和浩特、二連浩特。蒙古族人入主中原以后,就依照自己的習慣,將中原的城鎮(zhèn)、街巷等稱為“浩特”。后來,“浩特”一詞又被漢人訛讀成了“胡同”。
★胡同是忽洞的諧音:
蒙古語中表示“井”意的詞匯發(fā)音為“忽洞”。今天,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內(nèi)仍有許多地方以“井”命名,比如賽因忽洞、哈業(yè)忽洞。因為城鎮(zhèn)居民的生活離不開井,因此“井”逐漸成為人們居住地的代稱,“忽洞”也慢慢演變成了“胡同”。
★胡同是霍通的諧音:
還有學者提出,
“胡同”一詞最早來源于女真語中的“霍通”。女真語把“聚族而居”表達為“霍通”、“火瞳”等詞。由于女真語和蒙古語同屬阿爾泰語系,所以,在蒙古族人建立元朝以后,“霍通”一詞便流傳開來,并被漢族人譯成了“胡同”。
趣話胡同名
★大柵欄胡同:
在北京人口中,大柵欄讀做“大石爛兒”,它是北京市前門外一條著名的商業(yè)街。大柵欄原是廊房四條,因為清朝時在街口裝上了柵欄,而且柵欄很大,因而得名“大柵欄”。
★鑼鼓巷胡同:
鑼鼓巷胡同原來叫“羅鍋巷”胡同,因為這條胡同兩頭低洼,中間隆起,像是駝背人的脊梁。又因巷內(nèi)東西兩側(cè)各有8條胡同平行相對,形似“蜈蚣”,所以又稱“蜈蚣街”。
★百花深處胡同:
新街口大街附近有條名為“百花深處”的胡同。據(jù)說明代有對張姓夫婦在新街口南小巷內(nèi)購買了二三十畝空地,后在園中辟地種植牡丹、荷花、秋菊、臘梅等花,四季均有,也常有人慕名前來觀賞百花,因此得名“百花深處”。
★楊梅竹斜街:
今天的楊梅竹斜街在清朝時叫做“楊媒斜街”,據(jù)說街上曾住過一個姓楊的媒婆,后改為楊梅竹斜街。
★高義伯胡同:
高義伯胡同其實原名“狗尾(音乙)巴胡同”,位于北京西單北大街東側(cè)。解放后,因“狗尾巴”一詞不雅而改為高義伯胡同,不少人曾誤以為這里住過一位很講義氣的高姓老伯。
★三不老胡同:
今天的三不老胡同是三保太監(jiān)鄭和故居所在地。當年,鄭和被人們稱為“三保老爹”,他居住的胡同被叫做“三保老爹胡同”,后來被訛讀為三不老胡同。
★寶鈔胡同:
今天的寶鈔胡同原名叫“倒鈔胡同”,因為元朝時這里曾經(jīng)有個負責兌換舊紙幣的倒鈔司。
★花枝胡同:
東城王府大街北側(cè)有一條胡同叫做花枝胡同,其實原名是“花子胡同”?;ㄗ泳褪瞧蜇ぃ^去,這條花子胡同也叫花子營,功能類似乞丐收容所。
(本刊記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