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衣帶水的鄰邦朝鮮,與中國有著幾十年的深厚情宜,但朝鮮青少年的學習生活卻同中國的中學生有著很大的差別。
與世界各國的同齡人相比,朝鮮的中學生可以說是最“乖”的。他們不與父母頂嘴,不罵人打架,不抽煙喝酒,不貪玩偷懶……要是誰敢在課堂上調(diào)皮搗蛋,那更是天大的奇聞。在朝鮮,倫理道德和文明禮貌教育是備受重視的,那不僅是一門必修的課程,而且是對中學生進行考核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在朝鮮師生關(guān)系相當融洽,校園活動井然有序。有些國家的中學生甚至可以隨意在課堂上吃零食,而對受過良好道德教育的朝鮮少年來說,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朝鮮的中學生是最好管的,不任性,有良好的自我約束力,雖然有時不免顯得呆板。事實上,倫理道德和文明禮貌教育的直接結(jié)果是,培養(yǎng)了一批又一批懂禮貌、有組織紀律性的朝鮮青年人。他們熱愛祖國,熱愛自己的工作,勤勤懇懇地在自己的工作領(lǐng)域中奮斗和奉獻。
在朝鮮,重要性僅次于革命思想和道德倫理教育的是特殊技能教育。凡是在書法、體育、音樂、美術(shù)、文學創(chuàng)作等各方面有特殊天賦的學生(無論是小學生還是中學生),都將被直接保送到各類專門的藝術(shù)大學或體育大學深造。在這些專門大學中,他們將根據(jù)年齡被分成初級、中級、高級3個班,然后由資深的藝術(shù)家或教師專門輔導,以期早日成才,在各自的領(lǐng)域里取得非凡成就。正因為學校特別注重特殊技能教育,所以不少朝鮮中學生的業(yè)余生活都排滿了各種各樣的“學習”計劃,如練習書法、外出寫生、參加舞蹈學習班等。朝鮮的父母也大都很開通,他們尊重孩子的興趣和選擇,并不橫加干涉。更少有父母擔憂自己的孩子因此而耽誤學業(yè)。在大多數(shù)朝鮮父母看來,課余生活應(yīng)該由孩子自己來安排,只要他們不學壞,不闖禍,進行什么活動倒是次要的。
在教育模式或體制方面,朝鮮與中國卻有很大不同。比如在中國實行九年制義務(wù)教育制度,而在朝鮮則是十一年(包括幼兒園一年、小學五年和中學五年);比如在中國有初、高中之分,而在朝鮮則初、高中混在一起;比如在中國要求學生“德智體”全面發(fā)展,到了朝鮮則變成“智德體”全面發(fā)展;再比如中國的學校比較重視書本教育,而在朝鮮則更注重課外輔導,常通過參觀、訪問、考察的方式,對中學生進行生動活潑的愛國主義教育等。在朝鮮,政府對教育極為重視,義務(wù)教育期間,學生使用的書本、校服等都由國家免費提供,而尊師重教也早已成為朝鮮社會的一大風尚。
畢業(yè)后的朝鮮中學生,一般有三大去向:一部分人被推薦或考入大學深造;一部分人走向社會(他們在參加工作的同時,往往通過函授等方式獲得大學文憑);還有不少學生對軍營情有獨鐘。事實上,很多朝鮮中學生都是在軍營里摸爬滾打四五年后才開始讀大學的。他們一個個精神飽滿,幾乎都抱著“學好知識,報答國家培養(yǎng)之恩”的堅定信念。朝鮮中學生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比如各種集體勞動等,但都是由學校統(tǒng)一組織的,而且沒有報酬,目的在于鍛煉學生的體能和意志。
在朝鮮,還常常舉行一些盛大的節(jié)日慶典活動,比如“四·一五”金日成主席誕辰紀念日、“二·一六”金正日主席誕辰紀念日、“四·二五”建軍紀念日;“九·九”國慶紀念日等,五花八門,不一而足。這些紀念日恰恰是朝鮮中學生一顯身手的時候,節(jié)日當天,他們穿上色彩鮮艷的民族服裝,走上舞臺,走進會場,走向街頭,跳起帶有濃郁風情的民族舞,忘情于濃烈的節(jié)日喜慶氣氛之中。倘若是“六·一”國際兒童節(jié)的慶典,那些優(yōu)秀的學生還會收到精致的筆記本、服裝等禮物。在朝鮮,沒有那種狂熱的迪斯科舞,但中學生的民族舞蹈卻都跳得很棒,從某種意義上說,那也是宣泄情感的一種方式。
對于中國,大部分朝鮮中學生了解得并不多,盡管他們也開漢文課;然而對于抗美援朝這段歷史,他們卻是耳熟能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