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的測量是初中物理的重點內(nèi)容之一,也是中考的重要考點之一。在近幾年的中考中,都有關于密度測量的試題。教師在引導學生復習這部分內(nèi)容時,應由淺入深,重視對測量方法的梳理。可以由密度測量的一般方法,再拓展到密度測量的一些特殊方法。這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密度測量的一般方法
用常規(guī)方法測量物體密度來復習實驗原理ρ=m/v,也就是用天平測質(zhì)量,用量筒測體積,再代入公式進行計算。
問題:用天平、量筒、燒杯如何測量鹽水的密度?
要求寫出實驗步驟,用測量出的物理量表達密度。如果有多種測量方法,分析造成實驗誤差產(chǎn)生的原因,并設法進行改進。
方法一:如下圖
①用天平測量空燒杯的質(zhì)量m1;
②用天平測量燒杯和鹽水的總質(zhì)量m2;
③將鹽水全部倒入量筒中,記錄鹽水的體積V;
④表達式ρ=(m2-m1)/V。
方法二:如下圖
①用天平測量燒杯和鹽水的總質(zhì)量m1;
②用天平測量空燒杯的質(zhì)量m2;
③將鹽水全部倒入量筒中,記錄鹽水的體積V;
④表達式ρ=(m1- m2)/V。
方法三:如下圖
①用天平測量燒杯和鹽水的總質(zhì)量m1;
②將一部分鹽水倒入量筒中,記錄鹽水的體積V;
③用天平測量燒杯和剩余鹽水的總質(zhì)量m2;
④表達式ρ=(m1- m2)/V。
實驗分析:
方法一在將燒杯中的鹽水倒入量筒中時,燒杯內(nèi)壁會有少量的鹽水殘留,使倒入量筒中鹽水的體積減少,實驗誤差較大。
方法二將燒杯中的鹽水全部倒入量筒中時有可能超過量筒的量程。
方法三是最好的方法,可以避免出現(xiàn)上述問題。
二、密度測量的特殊方法
1. 用以下器材測小石塊的密度(小石塊密度大于水,在水中下沉)。
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石塊是不規(guī)則的固體,不能用量筒直接測量體積。
實驗方法:
①用天平測量石塊的質(zhì)量m;
②將適量水倒入量筒中,記錄水的體積V1;
③再將石塊完全浸沒在量筒內(nèi)水中,記錄水和石塊的總體積V2;
④石塊完全浸沒在水中時排開水的體積V1- V2就是石塊的體積;
⑤計算密度表達式ρ=m/( V1- V2)。
實驗分析:
先測質(zhì)量還是先測體積?如果先測石塊的體積,測量體積后再將石塊從量筒取出,石塊上面會沾水,這時再測質(zhì)量,測得石塊的質(zhì)量就會偏大,再帶入公式計算密度,誤差也大。
2.如何測量密度小于水的物體的密度,例如:小蠟塊(密度小于水,在水中漂浮的物體)。
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蠟塊漂在水面上,不能完全浸沒,此時排開水的體積就不等于蠟塊的體積。
方法一:針壓法
①用天平測蠟塊的質(zhì)量m;
②量筒中倒入適量的水,示數(shù)為V1;
③將針扎在蠟塊里,壓入量筒中,使蠟塊完全浸沒在水中,示數(shù)為V2;
④表達式為ρ=m/V2-V1。(此方法忽略針的體積。)
方法二:懸錘法
①天平測蠟筷質(zhì)量為m;
②量筒中倒入適量的水。蠟燭下拴密度大于水的重物;
③先讓重物沒入水中,示數(shù)為V1;
④再讓重物和蠟塊一起沒入水中,示數(shù)為V2,表達式為ρ=m/V2-V1。
方法三:埋沙法
①用天平測出蠟塊的質(zhì)量m;
②用細線拴好蠟塊投入量筒中;
③向量筒中注入細沙并搖平沙面體積V1;
④用細線把蠟塊取出再搖平沙面體積V2;
⑤蠟塊密度為P=m/V1-V2。
3.用下列實驗的器材,如何測量冰糖的密度。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冰糖直接放入水中會溶解;如果這些器材不能測量還需要什么器材。
方法一:用水測量
① 用天平測冰糖的質(zhì)量m;
② 在量筒中注入一定量的水,記下示數(shù)V1將冰糖注入到量筒中,當冰糖完全熔化,記下示數(shù)V2;
③ 計算冰糖的密度ρ=m/( V2- V1)。
方法二:用白砂糖代替水
①用天平測冰糖的質(zhì)量為m;
②將白砂糖注入量筒中并搖平糖面,記下示數(shù)V1;
③將冰糖全部埋入白砂糖中并搖平糖面,記下示數(shù)V2;
④計算冰糖的密度ρ=m/( V2- V1)。
方法三:用面粉或砂子代替水
①用天平測冰糖的質(zhì)量為m;
②將面粉(沙子)注入量筒中并搖平面粉(沙子)面,記下示數(shù)V1;
③將冰糖全部埋入面粉(沙子)中并搖平面粉(沙子)面,記下示數(shù)V2;
④計算冰糖的密度ρ=m/( V2- V1)。
方法四:用冰糖不溶的食用油代替水
①用天平測冰糖的質(zhì)量為m;
②將食用油注入量筒中,記下示數(shù)V1;
③將冰糖全部浸沒在食用油中,記下示數(shù)V2;
④計算冰糖的密度ρ=m/( V2- V1)。
實驗分析:設計方案的好壞應考慮:使用的材料可回收而不是廢棄;可操作性強,而且簡單易行;盡量使誤差更小。考慮上述因素,前兩種方案更好。
4. 當測量儀器只有彈簧測力計,如何測量小石塊的密度。
有一個地質(zhì)隊員,在野外發(fā)現(xiàn)一種礦石,他想很快知道它的密度是多少?粗略判斷它是什么物質(zhì),但手邊只有彈簧測力計,具體怎么做呢?
應用浮力知識解決這個問題:
①在空氣中用彈簧測力計測礦石的重量為G1;
②在水中用彈簧測力計測礦石的示數(shù)為G2;
③利用差值法求浮力F浮=G1-G2;
④進一步求出排開水的體積F浮=ρ水gV排 V排=F浮/ρ水g=( G1-G2)/ ρ水g;
⑤利用公式ρ=m/V=[G1(G1- G2)/ ρ水g)]1/2就可以求出礦石的密度ρ。
本實驗的關鍵是礦石的體積等于排開水的體積。
5.測量儀器只有量筒,如何測量小石塊的密度。
①用小燒杯放入量筒中充當船,記下此時的示數(shù)為V1;
②將石塊放入小燒杯中記下此時的示數(shù)為V2;
③將石塊從小燒杯中拿出放入水中記下此時的示數(shù)為V3;
④計算密度ρ=m/V=ρ水(V2-V1)/(V3-V1)。
本實驗的關鍵點是漂浮體的質(zhì)量等于排開水的質(zhì)量,忽略小燒杯的質(zhì)量。
6.測量儀器只有天平,如何測量小石塊的密度。
在測量工具只有天平的情況下測石塊的密度,還是要強調(diào)從浮力知識入手。
①先用天平測燒杯和適量水的質(zhì)量m1;
②將石塊放入水中測它們的總質(zhì)量m2;
③將石塊用手拉起懸在水中測這時的質(zhì)量為m3;
④計算小石塊的密度ρ=m/V=ρ水(m2-m1)/(m2-m3)。
本實驗的關鍵還是礦石的體積等于排開水的體積。
在問題解決中學生得到發(fā)展
這是關于測量物質(zhì)密度的專題復習課,綜合性比較強。在設計時不是教材知識的簡單重復和再現(xiàn),而是已有知識的綜合、拓展和延伸。這個設計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問題的設計有層次,有梯度
以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jīng)驗為起點設計問題,由教材中的“用天平和量筒測量鹽水的密度”,引出新的問題:如何用天平、量筒測量密度大于水形狀不規(guī)則不溶于水的小固體(石塊)的密度?進一步提出問題:如何用天平、量筒測量密度小于水形狀不規(guī)則不溶于水的小固體(蠟塊)的密度?再進一步提出問題:如何測量溶于水的形狀不規(guī)則小固體(冰糖)的密度?這些問題中,固體的質(zhì)量都可以用天平直接測量,所以就將測密度的問題轉(zhuǎn)化為用量筒測量體積問題。這些問題得到解決之后又提出更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在測量儀器只有量筒,或只有天平,或只有彈簧測力計的情況下又如何測量物質(zhì)的密度呢?每一個問題的設置都適合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由一問題的解決逐步引發(fā)出新的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始終圍繞問題研究,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實現(xiàn)了學生思維在原有認知上向縱深發(fā)展。
二、知識容量大,效率高,效果好
這個專題復習綜合了天平的使用、量筒的使用、彈簧測力計的使用;綜合了密度知識和浮力知識,知識容量大。通過對密度測量基本方法的理解,延伸到利用特殊工具來解決測量密度的特殊方法。整個設計以問題為主線、以探究為載體,鞏固升華知識,拓展學生思維,開發(fā)學生智能,提高學生能力。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在問題解決中學生得到發(fā)展。效率高、效果好。
三、注重探究方案的比較、選擇和優(yōu)化
激勵學生設計多種探究方案,并對探究方案進行比較、選擇和優(yōu)化。從探究可操作性和減小誤差等角度考慮優(yōu)化選擇探究方案。在用天平和量筒測量鹽水密度三個方案中,從減小誤差的角度和操作的方便考慮選擇方案三;測石塊密度時是先測質(zhì)量還是先測體積;用量筒測量冰糖體積方案的選擇考慮材料回收、可操作性、減小誤差等。培養(yǎng)學生注重探究方案的比較、選擇和優(yōu)化的習慣。
這個教學設計的最大亮點或價值在于:解決了物理科學探究復習課如何上和上什么的問題,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典范。一堂好課應該有“引人入勝的開頭,高潮迭起的過程,意猶未盡的結尾”。在這樣的探究復習課堂上,學生在交流與合作中體驗到成功的愉悅;在一個個問題的解決過程中高潮不斷,學生得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