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古希臘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蘇格拉底在教育他的學生時,從不給學生現(xiàn)成的答案,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尋找結(jié)論。傳統(tǒng)的完全按教師預設(shè)實施的教學,難以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難以使學生體驗到思維的實踐過程,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教師的教案只是課堂的預設(shè),每一個學生都是不同的思維主體,有著不同的理解能力,他們從各自的視角出發(fā),總有一份屬于自己的發(fā)現(xiàn)。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善于運用教學資源,引發(fā)學生不斷探究,不斷生成。多年的教學實踐告訴我,課堂生成可以從下面三步入手。
一、巧妙設(shè)疑,激發(fā)強烈的學習期待
子曰:“學起于思,思源于疑?!闭n堂教學中,不停留于所謂的已確定的答案,珍視學生看似無稽的疑問,點燃起課堂上沖突的火花,才能激發(fā)起學生思維的撞擊,從而帶動學生反復品味揣摩文本,深入的思考,才能更深入地運用比較、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方法,提煉本質(zhì),達到思維的批判性和深刻性。
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在無疑處布疑,巧妙質(zhì)疑,靈活釋疑,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打破常規(guī),另辟蹊徑,出奇制勝地撞擊思維火花,激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先讓學生感到“山重水復疑無路”,然后激勵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尋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當學生找到“又一村”后,得到的不僅是成功的喜悅,更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
教學案例1:《江南春》教學。
(師出示“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師:我們這首詩,一開始就是“千里”,有人說,用“千里”是不對的,應(yīng)該用“十里”,你認為呢?
生:用“十里”更有道理,一千里遠的地方,人應(yīng)該是看不見的,詩人也不可能走千里路。
生:我覺得用“千里”更合適,因為這里“千里”主要指春天來了,到處鳥語花香。
生:“千里”更好,用千里更能讓人感覺到江南春天的美好。
正是教者善于布疑,一個究竟是“千里”還是“十里”更合適的討論,帶領(lǐng)學生進入了詩歌的意境,既學會了品讀語言文字,又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
二、引導探究,實現(xiàn)知識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孟子說:“引而不發(fā),躍如也?!币馑际墙躺浼娜死瓭M弓,搭上箭,擺出躍躍欲試的姿態(tài),就像要射出去的樣子,但并不射出,以便讓學箭的人體會要領(lǐng)。同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把每一個問題都闡述清楚,教師主要在于指明途徑,傳授方法,使學生的探索、研究向縱深發(fā)展,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
教學案例2:《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
師:文章是怎么具體寫出徐悲鴻不知疲倦,勇往直前的?
出示:他常常一畫就是一整天。
他畫呀畫呀,常常一畫就是一整天。
師:你們認為這兩句話哪一句寫得更好一些?
生1:第二句好,可以看出徐悲鴻畫畫的時間長,非常認真。
生2:第二句更具體些,可以感覺到徐悲鴻畫畫時很細心,很投入。
再出示:他常常一畫就是一整天。
他畫呀畫呀,常常一畫就是一整天。
他畫呀,畫呀,常常一畫就是一整天。
師:現(xiàn)在,你認為哪句話寫得最好?
生3:第三句比第二句多了一個逗號,更能感覺到時間之長。
生4:第三句話好,更能說明他畫畫的專心致志。
師:透過這句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5:我仿佛看到了徐悲鴻先生一早就到博物館臨摹,一直到半夜三更還想不起回家。
生6:我仿佛看到了徐悲鴻先生一直不停地畫,連吃飯的時間都忘記了!
在上面這個案例中,教師出示句子,并不斷讓這個句子更完整,引導學生去品讀語言文字,去探究徐悲鴻學畫的精神。教師讓學生自己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探索新知,獲得自己的情感體驗。這樣的學習對學生來說,印象、感受最深刻,理解得也最透徹。在這樣的探究過程中,學生獲得了知識,習得了語言,開發(fā)了思維。
三、把握時機,讓智慧的火花盡情綻放
課堂教學不僅是知識的、能力的,而且也是多樣的、和諧的。美國心理學家布魯諾曾經(jīng)說過:“學習者通過自己練習、探索、發(fā)現(xiàn),所獲得的知識才真正有效。”課堂要有效,就應(yīng)該是學生充分參與,教師巧妙點撥,師生的活力充分展現(xiàn),思維不斷碰撞的過程。
教學案例3:《三袋麥子》教學。
師:土地爺爺帶來了三口袋麥子,(老師手上拿三張畫有麥子的圖片)想送給小豬、小牛和小猴,小豬在哪兒呢?愿意做小豬的同學趕快站起來!
生:(部分學生紛紛站起來,有點不好意思。)
師:三口袋麥子全都分給了你們,你們準備怎樣處理這袋麥子呢,說說你這樣做的原因,別人的做法你有什么不同的意見,好嗎?
生1:我是小牛,我是這樣處理小麥的,我先將小麥保存起來,等家里的草料和雜糧都吃完了再吃這好東西。我不贊成小豬的做法,因為它一下子都吃光了,以后還吃什么呀!我也不贊成小猴的做法,小麥全種下了地,自己現(xiàn)在吃什么呀!
師:小牛,你真是好樣的?。ò鍟罕4妫┪掖硗恋貭敔斨x謝你!小猴,你有什么話想說。
生2:我是小猴,我是將小麥全都種下了地,因為我覺得小麥種得越多,來年我就收獲得越多,那到時候我就可以大吃特吃了。我不贊成小豬的做法,因為小豬吃完了麥子后就沒有吃了。我也不贊成小牛的做法,因為小牛慢慢吃,它遲早有一天也會將麥子吃完,也會和小豬一樣到最后都沒麥子吃,只不過是時間比小豬長一些。
生3:我是小豬,我認為有了小麥,為什么不把它吃掉,先吃好一點有什么不好。我不贊成小猴的做法,因為那樣做的話,自己暫時也吃不到,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別人吃,那心里多難受呀!我也不贊成小牛的做法,慢慢吃,吃得一點也不過癮,不舒服。
生4:(著急舉手)老師,我是小豬,我認為有了小麥,應(yīng)該先吃,有了好日子就應(yīng)該先過,現(xiàn)在不是有大人說要會享受、懂得生活嗎?(大家笑)
生5:我是小猴,小豬、小牛都是只顧眼前,吃完了麥子,他們吃什么呀?我現(xiàn)在雖然吃不到,但我以后會吃得更多,而且會永遠有麥子吃。(大家掌聲)
生6:我反對,我是小豬,假如遇到了洪水、災害,它顆粒無收怎么辦?那樣又收不到,又吃不到,還不如我先吃為快?。ū娙斯笮Γ?/p>
師:小豬、小牛、小猴,你們真不簡單,你們也很坦率,很真誠地說出了自己的做法和想法。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的做法最有道理呢?我們今天回家后將自己的做法說給我們的家長聽一聽,好嗎?
上例教學中,教師一改過去講解的方式,讓學生自己來想想怎樣處理麥子,為什么這樣處理麥子?整個課堂學習的活動由學生自己探究、發(fā)現(xiàn)、解讀,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思維的火花在教師巧妙的點撥下不斷燃燒。整節(jié)課,課堂氣氛活躍,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鼓勵學生從活動體驗的角度出發(fā),設(shè)身處地地去思考,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自我價值。課堂上,教師鼓勵學生從活動體驗的角度出發(fā),設(shè)身處地地去思考。這里重要的不是教,而是學,是體驗,是內(nèi)化,是生成。如何讓語文課擁有一份真實而精彩的生成,教師一定要呵護學生的思辨思維,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思維拓展、想像馳騁的天地。注重生成的課堂才是有靈性的課堂,才使用學生的生命之花自由綻放在課堂。
思辨催生思考,思考促進發(fā)展,發(fā)展繁衍成功。在語文教學改革的路上,小學語文課堂注重了生成,將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和靈性,將給學生的終生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
(作者單位:江蘇揚州市寶應(yīng)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