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語文》第3冊(必修),有“宇宙的邊疆”一文。教材編者給文中“黑洞”作如下解釋:“由萬有引力場產生的一個物質高度凝聚的區(qū)域,其引力強度極高,以致連光線也無法從這個區(qū)域逃逸出去?!保?007年3月第2版第64頁)
這個注釋,通俗易懂,一看就知道黑洞是怎么回事。但注釋中也有瑕疵,其中“以致”一詞使用不妥。
《現(xiàn)代漢語詞典》:以致,連詞,用在下半句的開頭,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結果,多指不好的結果。如,他事先沒有充分調查研究,~做出了錯誤的結論。(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5版第1611頁)例句中的“做出了錯誤的結論”,自然是由“事先沒有充分調查研究”導致的不好的結果,而教材注釋中的“連光線也無法從這個區(qū)域逃逸出去”,并不是不好的結果。
呂叔湘主編的《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以致,連詞,致使。表示由于上述原因而造成的結果,大多是不好的或說話人所不希望的結果。他的腿受了傷,~幾個月都起不來床。這是她近來老想不通、~非??鄲灥膯栴}。(商務印書館出版1999年1月增訂版第621頁)
教材注釋中的“連光線也無法從這個區(qū)域逃逸出去”,也不是說話人所不希望的結果,可見,教材注釋中“以致”一詞使用錯誤。
再看,“以至”,《現(xiàn)代漢語詞典》注:連詞,①表示在時間、數(shù)量、程度、范圍上的延伸。②用在下半句的開頭,表示由上文所說的動作、情況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結果。如,他非常專心的寫生,~刮起大風來也不理會。形勢的發(fā)展十分迅速,~使很多人感到驚奇。也說以至于。(2005年第5版第1610頁)
《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注:2.表示由于上文所說的情況而產生的結果。形勢發(fā)展得這樣快,~很多人都感到很難適應。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日新月異,~從前神話、童話中的一些幻想故事,現(xiàn)在都有可能成為現(xiàn)實。(第620頁-621頁)
很明顯,教材注釋中的“連光線也無法從這個區(qū)域逃逸出去”,是由上文“其引力強度極高”而產生的結果,但并不是不好的結果,顯然得用“以至”,而不能用“以致”。
二
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選修課教材《新聞閱讀與實踐》一書,在介紹新聞的六要素時舉了一個例子,不夠妥當。相關內容摘錄如下:
這六個要素就是:5W+H。
5W:誰(Who)、何時(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為何(Why)
H:結果如何(How)
如果把這六個要素串起來,概括成一句話,就是:某人某時在某地因為什么做了某事出現(xiàn)了某種結果。
一篇新聞報道,無論是消息,還是通訊、特寫,一般都包含這些要素。比如下面這條短新聞,“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新聞的六個要素交代得非常清楚:
美國總統(tǒng)里根和蘇聯(lián)領導人戈爾巴喬夫今天下午2:02分(美國東部時間)在白宮東廳正式簽署了全部銷毀兩國中程和短程核導彈條約。(2006年10月第1版第1頁2011年7月吉林第6次印刷)
略加分析就可以看出,這個短新聞只交代了四個要素,即“誰”(美國總統(tǒng)里根和蘇聯(lián)領導人戈爾巴喬夫)、“何時”(今天下午2:02分)、“何地”(白宮東廳)“何事”(正式簽署了全部銷毀兩國中程和短程核導彈條約)。短新聞中根本沒有“為何”“結果如何”這兩個要素,教材編者卻說“六個要素交代得非常清楚”,令人費解。
舉完這個例子后,教材又說:“當然,新聞講究簡練、準確,不可能像小說、戲劇那樣鋪排開來,每一個要素都交代得非常詳盡,有的要素可能只用一句話就概括了,甚至可能省去某幾個要素?!?/p>
如果把上面舉的例子,放在這幾句話之后,應該是合適的,也是恰當?shù)摹=滩呐e例應嚴謹,否則起不到應有的作用,而且還會誤導教師和學生,建議修訂教材時予以改正。
(作者單位:吉林舒蘭市第十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