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形式邏輯與辯證邏輯都是研究思維的形態(tài)形式以及思維的規(guī)律性, 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兩者的對象也有相同的一面。但二者也有區(qū)別。本文將從二者的聯(lián)系、區(qū)別等方面論述二者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形式邏輯 辯證邏輯 聯(lián)系 區(qū)別
形式邏輯與辯證邏輯都是研究思維規(guī)律的。亞里斯多德被認為是形式邏輯的奠基人。辯證邏輯在古代亦有萌芽,但其體系之奠基者則是上個世紀的辯證法大師黑格爾。
一、形式邏輯與辯證邏輯的聯(lián)系
形式邏輯是以概念定則為前提條件,以演繹、歸納、分析為推理判斷方法的思維規(guī)則體系。辯證邏輯是能夠確認事物屬性和確認事物發(fā)展方向的思維規(guī)則。也就是說,這種思維方法能產(chǎn)生對事物定性的精確判斷,也能產(chǎn)生對事物發(fā)展方向性的精確判斷。辯證邏輯要依賴于形式邏輯才能完全揭開各科學領域中的事物真相。形式邏輯可產(chǎn)生對事物定量分析的精確判斷,也能夠找到體現(xiàn)事物具體形態(tài)的概念或公式。相反,在事物定性領域,在判定事物未來發(fā)展方向領域,形式邏輯的思維則常常找不到出路,甚至多數(shù)情況下連“模糊判斷”也無法產(chǎn)生。形式邏輯要依賴于辯證邏輯的跳躍性思維,才能產(chǎn)生跨學科領域的創(chuàng)新突破。
二、形式邏輯與辯證邏輯的不同
那么,形式邏輯與辯證邏輯之間有什么不同呢?先舉一個淺顯的例子?!皦氖戮褪菈氖?,好事就是好事”,這是形式邏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這是形式邏輯的基本特征。如果進一步思考的話,“塞翁失馬,焉知非?!?。在一定條件下,壞事與好事并非不可轉化,這就是說在一定條件下可變。這就是辯證邏輯。時間、地點、條件發(fā)生變化,結論也可發(fā)生變化,“一”可變?yōu)?“二”或 “三” 等。因此,辯證邏輯與形式邏輯是兩種不同類型的邏輯科學,有著嚴格的區(qū)別。首先,研究的方式方法不同。形式邏輯只純粹地研究人的思維形式,而撇開思維的內容,它抽象地把握各種判斷和推理的“純形式”的特征,把它們當做毫無內在發(fā)展關系的東西進行排列,因此,它是人們對既成的、凝固的、問接的認識成果進行純形式地抽象、概括和加工。而辯證邏輯則從內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中研究思維,從思維發(fā)展的實際過程來考察思維,從認識深化運動的各個層次上、不同的廣度或深度上,把握反映客觀“具體內容”的形式,著重揭示每一思維形式的辯證內容以及思維形式之間的辯證關系。其次,二者的立足點不同。形式邏輯的立足點在于強調條件性,它的規(guī)律只是在同一思維中起作用; 辯證邏輯的立足點在于強調聯(lián)系轉化性, 它聯(lián)系具體對象的矛盾對立的同一,把思維形式的研究擴展到更深的領域。最后,它們適用范圍不同。形式邏輯對人類一般思維都是有效的,是正確的思維的必要條件;辯證邏輯主要研究思維形式的辯證法,因而它是辯證思維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三、辯證邏輯離不開形式邏輯
一個辯證命題,是由一組形式邏輯命題構成的,即使沒有挑明,也事實上包含若干個形式邏輯命題,或以若干個形式邏輯命題為前提。從這個意義上講,不顧形式邏輯而去講所謂辯證法就只能是胡說八道。再如,人們常說“白馬非馬”,這話對嗎?白馬與馬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從概念上看,“白馬非馬”當然是對的; 但白馬也屬于馬,若把 “白馬屬于馬之列”就說成 “白馬是馬”,那也對了?!鞍遵R非馬”與 “白馬是馬”都對,但是在不同條件下來理解的; 同樣,“白馬非馬”與 “白馬是馬”也可在另外的條件下說它們都不對。其實,在概念上,白馬相對于馬,便是 “個別”,而馬相對于白馬便是 “一般”。所以,“個別非一般”,“個別是一般”,都是既對又不對的,具體還要看在什么條件下來論說。
列寧說過,任何一般都是個別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質)。這里所說的本質,一方面,據(jù)筆者理解,就是指內涵,“一般”的內涵都是“個別”的內涵的一部分。一方面,所以一般“小于”個別,即共性寓于個性之中,一般寓于個別之中,共性或一般是從個性或個別之中“抽取”出來的,被“抽取”出來的即內涵,因此共性或一般所含之內涵自然較之個性或個別要少理論來源于實踐,來源于生活,或者說,理論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一方面,可能把精華“提煉”出來了,理論的獲得是一種升華,另一方面,經(jīng)過“提煉” ,許多東西也許是 生動活潑的東西:被舍棄了,所以列寧說一般是個別的“一方面”從后一層意義講,那么,多少具有文學藝術性質的語言“理論是蒼白的,生活是多彩的”也就無何不妥,這話并不是對理論的一種貶義,而是對理論與生活關系的一種描述。因此,離開了形式邏輯的所謂辯證論述必然是混亂或是詭辯。
四、形式邏輯離開辯證邏輯就是“形而上學”
舉個例子,如:“好人就是好人”、“壞人就是壞人”、“壞人可以變成好人”。這些命題都是對的,符合形式邏輯。然而,它們也只是分別反映了真理的一個方面,如果僅僅局限于此,就具有了片面性,就有可能變成“形而上學”了。具體分析一下,例如,“好人就是好人”,這一命題也是有前提的,一個人的好與壞依不同的標準而異,因此,這一命題又需在同一標準下,遵守形式邏輯的同一律的前提下來理解。例如,有些人崇拜希特勒,尊他為英雄;有些人卻認為他是一個殘暴的統(tǒng)治者。對于“壞人就是壞人”我們可以說同樣的話,按不同的標準看,好壞的結論不一樣,而且同一個人從不同側面看,好壞的性質也不一定。又例如,“壞人可以變成好人”也只反映了一個方面的真理,壞人并不一定會變成好人,但也不一定不會變成好人。在條件不充分的情況下,就變不成好人,在條件充分的情況下,則可以。如,某一犯人出獄后,主動改造世界觀,變成了對社會有用之人;另一犯人則屢教不改,成為慣犯。因此,離開了辯證邏輯,把某個符合形式邏輯的命題孤立開來看待,或將其固是而又作為普遍適用的結論,認識就反而出了毛病。
參考文獻:
[1]黑格爾.小邏輯[M].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10; 51; 51; 59.
[2]羅翊重.東西方矛盾觀的形式演算: 正反數(shù)理邏輯概論 [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8.
[3]王路.“是”的邏輯研究[ J].哲學研究,1992 (3):23- 25.
[4]沈榮興,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對思維形式研究之比較[J],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0(1).
作者簡介:郭文藝,女,(1988—),河南濟源人,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邏輯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