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無論中國還是西方,在以男性為中心的文化語境中,女性成了“失語者”群體,筆者意在為女性在社會中地位找出適當理由,而其形成與發(fā)展的歷史軌跡則是重點之談,東西方的比較更是文章之旨。
關鍵詞:中國 西方 女性觀
長久以來,無論中國還是西方,女性的地位都是出于劣勢,屬于弱勢群體。在以男性為中心的文化語境中,女性成了“失語者”群體,男性對女性的抑制不僅行為規(guī)范還有意識形態(tài)方面,當然由于地域等等不同原因,女性這一存在體必然有著不同的發(fā)展軌跡,下面我從形成與發(fā)展找出期間我認為的不同。
一、形成
古代中國有著悠久的母系氏族歷史,一家之中“母親”為首,“女性”為主。女媧,西王母的傳說無不說明古代原始母系社會中女神崇拜現(xiàn)象。古人造字“從女生”[1]為姓,這種風俗習慣一直沿襲到戰(zhàn)國,而且對母親的尊重和崇拜一直都是中國儒家傳統(tǒng)價值觀念,如孝即對母親的尊敬。儒、道、佛的理論在傳統(tǒng)中國對女性發(fā)展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但其認識層面并非完全統(tǒng)一。儒家要求女子三從四德,在家庭中丈夫可以拋棄妻子;宣揚“女子無才便是德”,“天尊地卑,男尊女卑”通過這些教條和歸訓,為女性套上一把沉重的人生枷鎖。而道家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像構成世界的“陰陽”二氣,其是不斷更替而非絕對對立排斥。由此可見,中國的思想家并未給自己找到一個一致的有說服力的理論淵源。
在西方《圣經(jīng)》里,“上帝創(chuàng)造了男性亞當,而女人夏娃只是亞當身上肋骨造成。女人犯了吃智慧之果的原罪,我便多多增加你懷胎的苦楚,你必戀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轄你”[2],亞里士多德也認為“男人天生富貴,女人天生低賤”,盧梭說“沒有女人,男人仍然存在,沒有男人,女人存在便成問題”,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甚至說“女人從本性上來說意味著服從,每一個處于完全獨立的非自然位置的女人都要直接依附于某個男人,使自己接受他的統(tǒng)治和支配”[3]。由此可見西方宗教給女性造成很大的影響,從上帝到哲學家都貶低蔑視女性。
二、發(fā)展
中國講求“陰陽和諧”,女性可在傳統(tǒng)觀念中營造屬于自己的空間。在中國,女性為解放做出的努力得到一些男性的支持,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五四”運動先驅率先提出并保障女性權力,毛澤東更是提出“男女各頂半邊天”,在法律上,男女完全平等,也正因為如此,中國并未出現(xiàn)頻繁高漲的女權運動。
在西方,女性是被排除在父權制社會以外的,是沉默的群體,在壓抑的氛圍中,西方女性終究爆發(fā)。《女權宣言》得以發(fā)表,成熟的女權主義文學理論如波伏娃的《第二性》,女權主義者消沃爾特等,女權主義思想尖銳,行動激進,先后出現(xiàn)了自由女權主義、激進女權、馬克思女權主義、生態(tài)女權主義等有較大影響的社會思潮。
現(xiàn)如今中國在此方面的覺醒通過媒體如電視等對女性的地位加以認可,且傳播范圍之廣,影響力之大是書本所不能及的。例如前段時間熱播的《婚姻保衛(wèi)戰(zhàn)》,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早已徹底顛覆,藝術源于生活,趙寶剛導演的靈感絕非突然得之,這是有生活底蘊的。正因為有這樣的群眾基礎,才會引起那么多的共鳴,這從側面也說明了中國女性渴望平等以及早就在實踐中實現(xiàn)了平等的現(xiàn)狀,下到平民上到政府,中國女性在爭取平等的斗爭中已經(jīng)取得了輝煌的成果。計劃生育政策的出臺,更是讓女性有了更深的群眾認可;男性不再視為傳宗接代的唯一人選,姓氏也不是男方的唯一特權。現(xiàn)如今男女比例的差別,也讓人們發(fā)自內心的想要關注少數(shù)的女性群體。
縱觀西方娛樂史,以美國為標志,好萊塢可謂龍頭產(chǎn)業(yè),每年大批量的影片輸出量讓人應接不暇。深入人心的電影如佐羅以及湯姆克魯斯的諜戰(zhàn)系列,無不充斥著雄性魅力,男性無不彰顯著其崇高無尚的地位,他們成了拯救世界的唯一人選,女性只是充當了最微不足道的綠葉,甚至男性前進道路的絆腳石,這種不公平甚或歧視的現(xiàn)象早已得到多數(shù)人的擁簇。想在好萊塢出人頭地,男性身份就是一張很好的入場券。其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甚至在延續(xù)的傳統(tǒng),無怪乎西方女權主義運動在此蓬勃開展,其蓬勃開展的背后也顯示了西方資本主義制度下民主的更大化,早就意識覺醒的女性在爭取權利的道路上取得越來越多的成就。西方女性不同于中國女性的隱忍,他們更敢于表達自己也更善于凸顯自己,他們對自身的境遇的反彈比中國女性更為激烈,一方面由于東西方對女性原本態(tài)度的不同,一方面來自女性自身的態(tài)度。兩種不同制度下的女性在爭取權力的道路上有著很多不同的途徑。
三、展望
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女性會成為兩性之中平等的一性,也會得到男性以及整個社會的認可;也可以想象,西方女性必將取得更大的中國女性所不能達到的力度,西方女權運動的開展也必將在更大程度上激發(fā)中國女性的覺醒。但我們也應該清醒的意識到東西方社會的本質不同,不要一味盲目認同,尋求中國特色的女權道路才是中國人,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都應該清醒認識到的問題。
社會主義制度下的中國,自傳統(tǒng)儒家開始到如今都講“和諧”,就算斗爭也要在其找到一個平衡點,而資本主義制度下的西方,講求更多的是自我個性,做出激進行為在所難免。男女是有不同,但在追求自我幸福以及實現(xiàn)自我價值方面卻是是相同的。正如克里斯蒂娃所論,并不強調絕對的男女對立,而提倡多元的差異。更關注個人的獨特性,反對集體和共性對個人與個性的壓抑。多一份寬容,多一種開放,讓這個越來越共融的社會中,讓女性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店出版社.1898:94
[2]思高圣經(jīng)學會.思高圣經(jīng)[M].香港:思高圣經(jīng)學會出版社.1968:269
[3]叔本華.愛與生的苦惱[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6:477-491.
作者簡介:王雪盼(1987-),女,山東東營人,山西師范大學文學院2010級文學院文藝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