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關(guān)于一代名將韓信的悲劇根源,歷來眾說紛紜,有的解讀為其性格,有的認為其企圖謀反,有的認為其功高蓋主,其中不少人把他的悲劇根源歸為其性格。這些不無道理,都是韓信悲劇的原因之一。但筆者認為,韓信的悲劇,深層次的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韓信有杰出的軍事才能且他的存在危及到劉氏政權(quán)的統(tǒng)治與穩(wěn)定,危及劉家利益。
關(guān)鍵詞:史記 韓信 悲劇 根源
一、關(guān)于韓信悲劇根源的觀點
韓信(約前231-前196),淮陰(今江蘇淮安)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杰出的軍事家,“漢初三杰”之一。曾先后為齊王、楚王,后貶為淮陰侯,為漢朝的天下立下赫赫功勞,歷任大將軍、左丞相、相國,封齊王、楚王、淮陰侯等,卻也因其軍事才能引起猜忌。漢高祖劉邦戰(zhàn)勝主要對手項羽后,韓信的勢力被一再削弱;最后,韓信由于被控謀反,被呂雉及蕭何騙入宮內(nèi),處死于長樂宮鐘室,年僅三十三歲。隨后,韓信三族被誅?!妒酚洝せ搓幒盍袀鳌酚涊d:“呂后欲召(韓信),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賀。相國紿信曰:‘雖疾,彊入賀?!湃?,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
《史記》不僅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史學和文學著作,其偉大性還在于司馬遷根據(jù)具體人物的命運進行了社會、人生、人性等多層面的哲學思考。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一文中,司馬遷明確闡述自己的寫作目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雹偎抉R遷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歷來被認為精當、準確,能夠反映出人事的發(fā)展規(guī)律。在《史記·淮陰侯列傳》②里,對韓信的悲劇,司馬遷也作出了自己的評價:“太史公曰:吾如淮陰,淮陰人為余言,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眾異。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余視其母冢,良然。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勛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務(wù)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司馬遷的這段評價認為,如果韓信懂得謙讓的道理,不以功勞自居,不恃才居傲,那么他對漢家的功勞可以和周朝的太公相比。而他自己由于內(nèi)在修養(yǎng)的不夠,等到大勢基本定型的時候被逼叛逆,因此遭到夷滅三族的下場。從這段話的評價中我們可以看到司馬遷認為韓信主要是性格悲劇。司馬光則認為“高祖用詐謀擒信于陳,言負則有之;雖然,信亦有以取之也”。③兩位史學家都認為,韓信的失敗結(jié)局是自己的性格造成的,因此,韓信的悲劇是性格悲劇。
司馬遷的評價讓很多人都把韓信的悲劇歸為性格悲劇和企圖謀反造成的。很多論文也是把韓信的悲劇或主要原因解讀為性格悲劇,認為他性格上自負其能,把最直接的原因視為在韓信自身,在其自身所蘊含的悲劇意蘊。但筆者認為,韓信悲劇深層次的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韓信的存在危及到劉氏政權(quán)的統(tǒng)治與穩(wěn)定,危及到劉家利益;韓信有杰出的軍事才能。韓信之死是最高統(tǒng)治者為了消除異己,穩(wěn)固政治統(tǒng)治而采取的手段。
二、韓信悲劇根源探究
很多人認為,如果韓信仿效蕭和和張良,一心一意扶助劉邦,并韜光養(yǎng)晦,就會像司馬遷在《史記·淮陰侯列傳》所說的,“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于漢家勛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真是如此么,筆者認為:非也。韓信即使沒有這些過失,他的命運也不見得有多好,因為像蕭何那樣謹小慎微的人,都不免被下獄,差點丟了性命。
其實,劉邦一直想除掉韓信,一則因為劉邦對韓信不信任,二則韓信對劉邦威脅太大;韓信之死深層次的、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韓信的存在危及到劉氏政權(quán)的統(tǒng)治與穩(wěn)定,危及到劉家利益;韓信有杰出的軍事才能。韓信之死是最高統(tǒng)治者為了消除異己,穩(wěn)固政治統(tǒng)治而采取的手段。下面進行簡要論述。
(一)杰出的軍事才能,卓越的戰(zhàn)功。韓信自拜將領(lǐng)軍之后,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成為了常勝將軍,建立了不世之功。他涉西河,平魏,破趙,脅燕,定齊,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為漢朝打下了半壁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韓信還打敗了楚人派去援齊的二十萬楚軍,并殺了大將龍且,給項羽集團以極大的震憾,徹底改變了楚漢戰(zhàn)爭的力量對比,基本上對項羽集團形成了戰(zhàn)略包圍的態(tài)勢,創(chuàng)造了軍事史上的奇跡,展現(xiàn)出了韓信無與倫比的軍事天才?!妒酚洝せ搓幒盍袀鳌分?,謀士蒯通對韓信的功績作了高度概括:“臣請言大王功略:足下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引兵下井陘,誅成安君,徇趙,脅燕,定齊,南摧楚人之兵二十萬,東殺龍且,西鄉(xiāng)以報,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彼?,劉邦常懷疑韓信不忠,幾次把韓信降職。《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漢五年正月,徙齊王信為楚王,都下邳?!薄妒酚洝じ咦婀Τ己钅瓯怼酚涊d:“六年四月(徙封為淮陰)侯”。又載:“(韓信)座擅發(fā)兵,廢為淮陰侯?!?/p>
(二)韓信的死,是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的必然,是為維護漢初統(tǒng)一和穩(wěn)定所需。劉邦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封七名功臣為王,史稱“異姓諸王”。他們據(jù)有關(guān)東的廣大區(qū)域,擁兵自重,專制一方。在反楚戰(zhàn)爭中劉邦以封王為權(quán)宜之計,與各軍事實力派組成反項同盟。最后劉邦奪得天下,除各方面策略得當之外,也與大封軍事實力派人物為王有密切關(guān)系,他以王位為釣餌取得張耳、英布、彭越、吳芮等人的有力支持,這些異姓王大都是原十八王中榜上有名者,除彭越起初游擊于澤野,韓信與劉邦有君臣名份外,其余都是昔日與劉邦平起平坐的諸侯王。春秋以來的歷史己經(jīng)證明諸侯王是一種分裂勢力,是建立中央集權(quán)制的最大障礙。天下大定后,諸侯王制度對漢帝國已構(gòu)成潛在威脅。因為劉邦也是以諸侯王身份奪得江山的,所以他對這一制度的危害有清醒深刻的認識。此時劉邦政治工作的重心是鞏固政權(quán),為了帝位的永固和劉氏天下的安全,劉邦必須為子孫后代掃清道路,那些功臣必然要想辦法解決,才不致于成為劉家長久統(tǒng)治天下的絆腳石,所以解決異姓王問題迫在眉睫。在異姓諸王中,長沙王吳芮勢力最小,而封國又僻遠,處在漢與南越的中間地帶,可起緩沖作用,因此幸免于殺戮。其他異姓諸王如淮南王黥布、燕王盧綰,由于劉邦懷疑、逼迫,以致走上反叛道路,最終被消滅。梁王彭越、趙王張敖既無反狀,又無他罪,卻都以謀反為借口被殺。如果韓信是個平庸之輩者,或許能免于一死。然而韓信恰恰是“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的良將,功高蓋主,劉邦怎能安心坐江山呢?
(三)政治形勢復(fù)雜,各種反叛不斷。漢高祖稱帝后,當時政治形勢復(fù)雜,各種反叛不斷,也促使了韓信悲劇的發(fā)生。高祖稱帝的當年故臨江王為項氏反漢,激戰(zhàn)數(shù)月方平定;七月燕王臧荼反叛占領(lǐng)代地,漢皇被迫親征;后九月,又有降漢不久的穎川侯幾利造反。于是,緊接著就有人告韓信謀反。其后到韓信冤死的五六年間,諸侯王叛亂此起彼伏。高祖七年韓王信謀反,八年其余黨再次作亂;不久趙相貫高等謀弒高祖事敗露,被夷滅九族;十年代相陳反于代地。接二連三的反叛事件不斷提醒要高祖解決最具威脅的韓信。最后除長沙王外,所有有實力威望的異姓王全被誅殺。此后曾與大臣盟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誅之。由此可見,他要鏟除的是整個異姓王制度而非韓信一人,所以,韓信之死就成了歷史必然了。
(四)呂后專權(quán)所致
韓信最后因謀反罪名,死于呂后之手?!妒酚洝せ搓幒盍袀鳌酚涊d:“后欲召(韓信),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賀。相國紿信曰:‘雖疾,彊入賀?!湃?,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眳魏鬄楹螝㈨n信?當時陽夏候陳豨謀反,劉邦親自帶兵攻打,韓信托故不從。劉邦出征之時,所有的事,內(nèi)委呂后,外委蕭何。而呂后正想乘隙攬權(quán),做些驚天動地事業(yè),使人畏服。恰巧韓信舍人遣弟上書,報稱信與豨通謀。呂后得書,召蕭何入宮,秘商計謀。因韓信是大漢王朝第一功臣,呂后借此機會,放手一殺,一則在在殺功臣中樹立了自己的威權(quán),強化了呂氏專政。呂后其實是殺給所有的異性功臣看的,殺韓信所傳達的政治信息就是;我連韓信這樣的開國功臣都敢殺,還怕你們么?二則,從長遠的政治謀略來看,是為劉家統(tǒng)治掃平道路。因為韓信這個功臣對劉家的統(tǒng)治威脅實在太大,連劉邦對他都防之又防,怕韓信不忠于劉家,更何況呂后之子劉盈生性軟弱,他繼位后,韓信這樣的功臣能為他效勞么?所以,殺韓信是呂后樹立威信的政治需要。作為呂后專權(quán)的絆腳石,韓信遲早總是要被殺。
綜上所述,造成韓信悲劇的深層次的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韓信有杰出的軍事才能并且他的存在危及到劉氏政權(quán)的統(tǒng)治與穩(wěn)定,危及劉家利益。韓信的死是歷史的必然,韓信是劉邦為鞏固政權(quán)需要的政治犧牲品。
注釋:
①②司馬遷.史記[M].中華書局, 1959.
③司馬光·資治通鑒卷十二·漢紀四·高帝十一年[M]·卷12.“臣光曰”第20篇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班固·漢書[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3]司馬光·資治通鑒卷十二·漢紀四·高帝十一年[M].
[4]高巖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論《史記·淮陰侯列傳》中的韓信形象[J] 綏化學院學報 第28卷第6期.
[5]劉玲娣,孫建虎 韓信悲劇之再認識—讀《史記·淮陰侯列傳》[J] 保定師范??茖W校學報 2004年10月 第17卷第4期.
[6] 何斌 韓信之死_并非功高蓋主 《晚報文萃》[J]2008年03期.
[7]馬麥貞 論韓信悲劇命運的必然—讀《史記·淮陰侯列傳》[J]《學苑漫錄 》2006.10.
[8]劉玲娣 論韓信人格的悲劇意蘊—讀《史記·淮陰侯列傳》[J]陰山學刊 2004年7月第17卷 第4期.
[9]楚欣 性格即命運—讀韓信與蒯通[J] 《炎黃縱橫》2006年11期.
作者簡介:林淑蘭,女,漢族,福建上杭人,西南大學文學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