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省略是語言使用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本文就省略現(xiàn)象的認知理解提供了一個全新視角,即在認知的框架中分析人們在理解自然語言中省略現(xiàn)象的心理運行機制,以期對進一步認識和分析人類理解自然語言的過程有一定的啟示。
關鍵詞:顯性省略 認知理解 關聯(lián)推理
1.引言
省略是普遍存在于人類自然語言之中的一種現(xiàn)象,它在人類的語言交際中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莎士比亞在他的名著《哈姆雷待》中借人物之口曾說過“ 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簡潔乃言語之魂),我們可以設想,如果一個語篇沒有省略,冗余信息充斥全文,那么,其交際效果會令人堪憂。
省略的使用主要是為了避免重復,突出新信息,銜接上下文。認知方式是語篇銜接的平臺,是語篇銜接的手段。而語篇的這種銜接機制存在于交際雙方的共同的感知體驗、文化背景和認知模式中,并通過認知機制來解讀。因此本文在前人對省略現(xiàn)象歸納理解的基礎上對省略現(xiàn)象作進一步的定義與分類,并在認知語境的框架中分析人們理解自然語言中的省略現(xiàn)象的心理運行機制。
2.關于語言省略的含義及分類
2.1 語言省略的含義
早在1998年Richard就指出, 省略就是在句子中省掉一些沒必要的詞匯和短語, 因為這些詞和短語已經在上下文中出現(xiàn)過。
Halliday也曾指出,人們可以預見話語中的某個從句或從句的一部分,或某個短語或詞組中的一部分,將會在后續(xù)的語篇中被省略掉,而在此種情況下,其它的一些因素可以幫助人們理解這種語言使用中的省略結構。這種語言省略結構,既包含簡單的成分省略現(xiàn)象,也包含位置替代現(xiàn)象。
Quirk(1985)指出省略是區(qū)別于其它語言省略的“語法省略”, 它和語言中的其它省略現(xiàn)象(Omission)相對立。他還指出,省略的強弱之分在于省略的信息及其在語篇中所充當?shù)某煞质欠耧@而易見,如果顯而易見則稱為顯性省略,反之則為隱性省略。
2.2 語言省略的分類
王維賢先生曾經指出,省略可分為三類:語法省略、語義省略和語用省略。他將意念的省略稱作語義省略,結構的省略稱作語法省略,交際上的省略稱作語用省略。此外,他還指出,不同層面上的省略現(xiàn)象應該區(qū)分開來, 否則會造成認識上的混淆。
2.2.1 語法省略
語法省略指的是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 并且這些成分是在對話雙方或上下文中出現(xiàn)過的, 是最容易被理解的。一般認為承前省, 蒙后省和對話省最為普遍。例如:
(1)Reading maketh a full man, conference(maketh)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maketh) an exact man. (Francis Bacon)
讀書可以成為完美的人,交談可以成為機敏的人,寫作可以成為嚴謹?shù)娜恕?/p>
(2)John doesn’t want to (apologize), but clearly he must, apologize.
約翰不想去道歉,事實很明顯,他非去道歉不可。
例句( 1)和( 2)中的“maketh”和“apologize”根據(jù)語篇的上下文都可以補出, 不同的是“maketh”出現(xiàn)在上文, 而“apologize”出現(xiàn)在下文中, 因此他們分別被稱為承前省和蒙后省。
(3)A:明天誰去買資料? B:張紅(去買資料)。
例句( 3)中, B在回答A 提出的問題時只說出了新信息“張紅”,省略了A中已出現(xiàn)過的舊信息,而其所省的部分可根據(jù)A的話語補出。像這種為了避免累贅或突出新信息,在對話中省去與對方重復話語的形式叫做對話省略。
2.2.2 語義省略
在語義省略中,被省略的成分在語篇的上下文和語境中都找不到,表面上造成篇章銜接紐帶的斷裂。但語義省略本身就是一種隱性的銜接紐帶, 只有讀者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或其思想比較靈活和開闊,才會悟出所省略部分的內容。
(4)這孩子真可憐,東家(吃)一口飯,西家(喝)一碗湯,冬天(穿)一件破棉襖,夏天(穿)一條爛褲衩,總算熬到了解放。
在這個語篇中,根據(jù)語義聯(lián)想:“飯”、“湯”、“棉襖”和“褲衩”分別與“吃”、“喝”、“穿”組成詞匯套。但根據(jù)過去已有的知識在頭腦中形成的認知模式,我們可以推斷出,這樣的例子在現(xiàn)代漢語中比較多見。
2.2.3語境省略
語境省略指語表層的表述單位(包括單句、超句和語篇)在具體語境(包括人為語境和客觀語境)中實現(xiàn)為語法完全體時,由于語法完全體結構的系統(tǒng)化作用(語表層和語境的相互作用),表述單位中部分成分的從缺現(xiàn)象。而語境省略則包括情景省略和背景省略。情景上的省略, 必需依賴上下文和情景, 才能推斷出省略了什么成分。若省略的是謂語動詞, 那謂語動詞的時態(tài)也要由上下文來決定。情景上的省略主要用于對話中, 也可用于敘述的場合。如:
(5)A:What have you been doing ?
B:(I have been) Fishing .
背景語境范圍較廣,小到生活常識、社區(qū)情況,大到歷史傳統(tǒng)、時代氛圍。由此造成的省略現(xiàn)象也很豐富。例如:
(6)“你真是狗咬呂洞賓!”(背景語境: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省略:不識好人心。)
目前,學術界較少從認知語用學的視角來考察省略現(xiàn)象, 尤其是省略在話語交際中的心理過程分析的研究寥寥無幾。本文著重從認知語境的框架中分析人們理解自然語言中的省略現(xiàn)象的心理運行機制。
3.認知理論
語言具有符號性的特征, 它指向人類認知對于經驗世界的概念化。而概念化了的世界( conceptualized world) 以約定俗成的語言方式, 在人類交際中呈現(xiàn)出傳遞性的信息。概念化過程涉及到人類大腦對納入認識范圍的經驗世界的組織方式, 如圖式;語言則借助語境,按照約定俗成的方式,以最簡單的符號形式表達出要傳遞的信息。
4.省略的認知理解
Sperber 和Wilson在《關聯(lián)摘要: 交際與認知》一文中, 提出了認知語境和互白的概念: “一個人的認知語境是這個人明白的一系列事實;而一個事實如果在某一時間對這個人是明白的, 唯一條件是這個人在那一時間能夠實現(xiàn)對它的思想表達并接受這種表達是真實的或可能真實的; 認知語境不僅包括所有他知道的事實, 而且還包括在當時當?shù)厮軌蛑赖氖聦?。在任何一個共有的認知語境里面, 如果是哪些人共有是明白的, 這一認知語境就是互白認知語境;就任何一個互白認知語境中明白的設定而言, 共處該語境的人都明白它這一事實, 本身就是明白的, 因此在互白語境中每一個明白的設定都是互白的”。
4.1 交際雙方共處的認知環(huán)境
言語交際包括三種關聯(lián),即:信息關聯(lián)、語境關聯(lián)和認知環(huán)境的關聯(lián)。關聯(lián)理論把交際活動界定為認知活動,交際能否順利完成,關鍵在于交際雙方對彼此的認知環(huán)境能否顯映(manifest)和互相顯映(mutually manifest)。而認知環(huán)境則指交際雙方共處的世界,相互顯映是指交際雙方對某一事實或共同的話題的透徹理解(何兆熊,2000:181)。
研究表明,交際雙方共處的認知環(huán)境同互相顯映的可能性成正比,即:雙方共處的認知環(huán)境越大,互相顯映的可能性就越大。如:
(7) 甲: My uncle, Tom ,is a bachelor.
乙:Really ?
在例句(7)中,“My uncle, Tom ,is a bachelor”如果在乙的認知環(huán)境中,指“unmarried person”,即一般情況指單身的、未婚的人,那么,乙就會知道Tom 沒有孩子,因為,一般情況單身又未婚的人不可能有孩子。因此,乙就會知道省略了“Tom hasn’t kids ”。當理解甲的話語過程時,關聯(lián)的語境效果對省略具有一定的影響,此外,處理話語時所付出的心力導致關聯(lián)程度的大小也適用于對省略的理解。處理話語所付出的心力與關聯(lián)成反比,即:付出的心力越大,關聯(lián)的程度就越小,對省略的理解也相對更困難。當乙在理解甲的話語過程時,他付出了較大的心力,因為他應用了很多的邏輯推理方式才悟出了甲想要表達的會話含義。可以認為例句(7)是強關聯(lián),交際雙方共處的認知環(huán)境互相顯映的可能性也會較大。因此,交際者對共處的認知環(huán)境(認知環(huán)境即交際雙方共處的世界)的認識和掌控是成功地進行交際的首要條件。言語雙方對共處的認知環(huán)境具有某些共識,才能成功的達到交際的目的。
4.2 交際雙方共有的知識
言語雙方共有的知識也是成功交際不可缺少的條件。如:
(8)甲:這里民風不錯呀!
乙:孔孟之鄉(xiāng)嘛!
在例句(8)中,甲乙雙方的對話看起來似乎關聯(lián)不密切。但是,如果從語境的角度出發(fā),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話語所提供的信息和語境之間存在某種關系,而這種關系即:話語賴以存在的語境在語義與語用上與前一句的聯(lián)系。如果對“孔孟之鄉(xiāng)”有了解的話,只要聽話人有這個語境,即:只要甲有這方面的知識,那么就不難推導出乙的話語“孔孟之鄉(xiāng)”的真正語義。這樣,甲就很容易理解乙省略掉的語義信息,這樣,我們補全了甲、乙兩句的語義空缺,便得出乙的真正意思。所以,甲、乙兩句是有關聯(lián)的,因為他和乙已經有共有的知識。
4.3 交際雙方共有的語境
言語交際中“經濟原則”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人們總是傾向于用最簡潔的話語來表達盡可能豐富的信息。但是,這樣簡省的說法對語境就會有一定的要求。
言語交際是一種推理交際(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是聽話人識別說話人意圖的過程,這一過程(即話語的理解過程)就是一種依賴語境的推理過程(何兆熊,2000:183)。因此,語境也是成功交際的重要因素之一。Sperber和Wilson(1986) 認為關聯(lián)論是語用學的核心理論之一,并且指出任何話語都具有關聯(lián)性,否則便無法實現(xiàn)語篇的連貫性。話語理解的過程也是尋找關聯(lián)的過程,而這個過程需要借助語境。也就是說,話語所提供的信息和語境之間存在一種關系:語境效果,即:描述關聯(lián)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何兆熊,2000:192)。言語交際中存在著大量的省略,如果要了解其真正的含義,就要找到話語賴以存在的語境在語義與語用上與前一句的聯(lián)系:信息的關聯(lián)性。由此,人們對說話人的意圖做出合理的推導,就能達到對話語的恰當理解。如:
(9)在公交車站牌前,一位正在等車的小伙突然大叫起來:“18,18 。”
在例句(9)中,假設聽話人也在站牌等車,而且看見18路公交車正朝站牌駛來,那么,他就和這個小伙有共有的語境。因此也就容易推導出“18,18”的會話含義,即小伙的話語所省略的內容。
總的看來,語境省略有兩大制約原則:省力原則和語用效果原則。在交際語境中,它們都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省力原則不用說了,凡省略必然省力。就說語用效果原則,當客觀語境的信息并不為聽話人所知時,省略不能被恢復理解。這時就要把省略的部分補出來。例如對一個不懂漢語歇后語“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的外國人說“狗咬呂洞賓”就達不到預期效果。
6.結語
綜上所述,省略是語言運用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且較多存在于言語交際中,是日常會話的一種顯著特征。語篇中的省略現(xiàn)象根本目的就是想把冗余的信息省去,從而更快捷有效地傳遞信息。言語交際雙方的會話是由說話人和聽話人兩者或兩者以上的參與者共同完成的, 因此需要會話雙方遵循一定的會話原則。只有有效地表達自己的交際目的并讓對方理解自己的意圖,才能在會話過程中愉快地合作并達到最終的交際目的。通過對言語省略現(xiàn)象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們對省略現(xiàn)象有進一步的認識,理解言語語省略的本質。這同時加深了語言學習者對語言特性的理解和掌握,并給他們帶來一定的啟示作用。
參考文獻:
[1]Sperber.D.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Oxford: Blackwell, 1986/1995.
[2] Sperber, D D.Wilson. Prcis of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C]//何兆熊. 語用學文獻選讀.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3.
[3]曹德和.省略功能新說[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2001,(3):64-65.
[4]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5]姜望琪.當代語用學[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6]王維賢. 現(xiàn)代漢語語法理論研究[M ]. 北京: 語文出版社,1997.
[7]王 寅. 認知語言學[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7.
[8]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