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大多數(shù)地方戲劇都面臨“下市”的尷尬。為何地方戲劇得不到廣泛傳播,怎樣才能使地方戲曲更好地得到發(fā)展,除了從服飾、聲腔、營銷手段等方面研究外,方言也是一個值得考慮的方面。任何一種戲曲都起源于一定的地域文化,采用當(dāng)?shù)氐姆窖? 長沙花鼓戲戲劇中的方言一方面相對于當(dāng)?shù)乜谡Z方言具有穩(wěn)定保守性;另一方面長沙花鼓戲中的方言總體上更接近于普通話,隨著演出地范圍的擴大和演出人員的擴張,戲劇方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普通話的影響。
關(guān)鍵詞:長沙花鼓戲 長沙方言 語音
前言
長沙花鼓戲流行于湘中、湘東和洞庭湖濱,它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許多流派。考慮到長沙各地方言的差異性與語音研究的復(fù)雜性,我們所采用的材料是以純正長沙城區(qū)方言演唱的長沙花鼓戲。長沙花鼓戲的演出劇目較多,保留下來的有336個。劇目大多短小精悍,情節(jié)大多輕松活潑,形式多為嬉笑怒罵、載歌載舞。影響較大的有《劉??抽浴?、《三里灣》、《銅鑼》《補鍋》等。但隨著經(jīng)濟大潮的到來,花鼓戲同許多地方戲劇一樣,面臨著“下市”的尷尬。目前對湖南長沙花鼓戲的研究大多是圍繞服飾、文化等方面,花鼓戲只是作為其中一個很小的研究對象。從方言入手進行戲劇的研究,探討長沙方言與湖南花鼓戲之間的相互影響,在學(xué)術(shù)界還是一個值得關(guān)注和開墾的地帶。
1、方言與戲曲語言
相對于方言,戲曲語言有其變異性和保守性。造成戲曲語言變異的原因有多方面。任何一種地方戲劇,最初都是發(fā)源于某一個小范圍,使用當(dāng)?shù)胤窖匝莩?。隨著它的發(fā)展壯大,方言片之間的差異越明顯。同時,聲腔必須隨著字調(diào)的變化而變化,所謂“以字行腔”,因此,長沙花鼓戲分出五路支派,每一支派下又細(xì)分出很多小派。其次,隨著演出隊伍的壯大,一些青年演員和外省演員假如隊伍。前者由于新老派方言的差異,后者因為是非母語——歸而言之,作為第二語言,掌握的純屬度不如老派、當(dāng)?shù)匮輪T。戲曲語言的保守性是由于它僅僅活動于舞臺之上,反映的人或事業(yè)也大多取材于以往的社會生活,所以它在內(nèi)容上和語言上都有著很大的保守性。
2、長沙方言與長沙花鼓戲語言的比較
通過對長沙方言的田野調(diào)查,結(jié)合相關(guān)資料,我們歸納出長沙方言音韻系統(tǒng):
2.1聲母(共20個,包括零聲母)
p 爬排敗賠表 p‘譜派派拍碰 m磨買賣米妹 f花虎戶府灰
t多大帶袋對 t‘剃貪塔貼炭 l路腦老料流 oslash;夜瓦五魚矮
k歌嫁古箍該 k‘苦開快虧跪 x火盍鞋好后 #331;牙我熬鴨嚴(yán)
#680;茄豬主柱雞 #680;‘區(qū)氣吹切春 #597;靴寫謝書西 n牛年泥娘農(nóng)
#678;坐茶租做鋤 #678;‘車初菜刺草 s世碎歲四師 #656;肉日人
注:1.以上例字均根據(jù)第一手材料《漢語方言地圖集:語音調(diào)查字表》整理,其中[#656;]聲母因字表中沒有足夠的例字而沒夠五個.2.[#656;]聲母舌位較之于普通話中的靠前,舌尖抵齒背,因找不到合適的音標(biāo),暫用代替[#656;]
2.2韻母(39個,包括自成音節(jié)[m][n]):
#639; 世刺紙 i米剃泥 u譜古箍 m嗯
a爬茶塔 ia爺 ua掛刮 n你
o多歌磨 io靴學(xué)肉 otilde;搬半滿
ei妹對雷 uei桂虧跪 yei吹錘水
#601;車二兒 #601;u路租做 i#601;u流酒九
a#331;幫糖張 ia#331;漿想姜 ua#331;光
注:以上例字均根據(jù)第一手材料《漢語方言地圖集:語音調(diào)查字表》整理,其中[ia][ua][ya][ye][uan][uai][ua#331;][u#601;][#601;^][m][n]聲母因字表中沒有足夠的例字而沒夠三個;
2.3鼓戲語言音系
聲母(共20個,包括零聲母)
p 爬排敗賠表 p‘譜派派拍碰 m磨買賣米妹 f花虎戶府灰
t多大帶袋對 t‘剃貪塔貼炭 l路腦老料流 oslash;夜瓦五魚矮
k歌嫁古箍該 k‘苦開快虧跪 x火盍鞋好后 #331;牙我熬鴨嚴(yán)
#680;茄豬主柱雞 #680;‘區(qū)氣吹切春 #597;靴寫謝書西 "n牛年泥娘
#678;坐茶租做鋤 #678;‘車初菜刺草 s世碎歲四師 #656;肉日人認(rèn)仁
韻母(43個,包括自成音節(jié)[m][n]):
#639;子 #645;只著事 i體
a把八大化 ia嫁架下 ua掛
o婆木 io覺藥雀若 otilde;半餓
ei妹對雷閉 uei桂虧跪 yei吹錘水
#601;車二兒 #601;u路租做 i#601;u流酒九
in變邊 yn裙尋 u#601;國
atilde; 埋衫 uo多 o#331;動公
m嗯 n你
注:以上例字均來自第一手資料:主要取自花鼓戲《韓湘子施藥》《韓湘子化齋》(朱海云飾韓湘子,孫立君飾林英,歐陽錦花飾梅香)、《張先生討學(xué)錢》(劉華飾張先生,胡建忠飾陳大嫂,長沙市花鼓戲劇院)。
老派發(fā)音中的全部ian韻和部分an韻介于鼻尾韻和鼻化韻之間(記音時統(tǒng)一記為鼻化音),有時鼻尾韻較為明顯;花鼓戲發(fā)音鼻化更為明顯;老派發(fā)音中的全部ian韻和部分an韻在新派發(fā)音中鼻尾韻完全脫落,鼻化韻也不似老、花中那么濃,有去鼻化的趨勢。長沙方言中舌面后音和唇齒音多相混,且以唇齒音居多;花鼓戲唱詞中舌面后音更多。
3、差異及變化產(chǎn)生的原因
通過大量的材料整理與分析,結(jié)合長沙方言與長沙花鼓戲的相關(guān)資料,我們試著總結(jié)出以上幾種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以下是逐條分析:
3.1花鼓戲語言介于老派發(fā)音和新派發(fā)音之間,這是由于花鼓戲語言隨著方言本身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第二、第三點表現(xiàn)出花鼓戲語言向普通話靠攏的特點,這都是花鼓戲語言受普通話影響所致。
3.2青年演員與中老年演員受普通話影響的程度不同,這是因為青年演員本身對老派發(fā)音不夠熟悉,同時又容易受到普通話的影響;唱詞和對白受普通話影響的程度不同,這是因為戲劇中唱詞和對白本身就存在著文白的差異。
3.3口語中部分來母字在花鼓戲中念為泥母字,這是由于花鼓戲語言發(fā)音往往更長,聲母受鼻尾韻影響更明顯。花鼓戲語言存在文白的差異,這是由于戲劇中唱詞和對白本身就存在著文白的差異。最后一點主要是戲曲中為了避免使用方言色彩過濃的詞匯的緣故,且“姆媽”以[m]這樣的閉口音開頭,不適合戲劇吐字清晰洪亮的要求。
四、結(jié)語
總的來看,花鼓戲語音與長沙話新派較為接近,但又稍有差異,如部分通攝字不與梗攝字合,讀ong iong韻;此外,花鼓戲也保留了口語中不常用甚至幾乎不用的詞語、詞組,如“姜瘤哇子”??梢?,花鼓戲音樂總體來說更接近于普通話,又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不管是花鼓戲還是口語,發(fā)音人都受到了普通話的影響,并未有“純粹”的老派發(fā)音,因而得出的結(jié)論有待在更多的素材上進行考證。此外,花鼓戲的傳承與方言保護之間的矛盾,還有待我們及后繼者繼續(xù)探討。
參考文獻:
[1]游汝杰.地方戲曲音韻研究[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6(3).
[2]劉冬霞.淺析長沙花鼓戲的現(xiàn)狀與創(chuàng)新[J].藝海,2010(08).
[3]李小凡.漢語方言學(xué)基礎(chǔ)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9.
[4]田范芬.<湘音檢字>及其反映的三套語音系統(tǒng)[J].華南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社科版),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