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孔子以仁作為人道之本、之魂,以此構建起一系列調節(jié)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道德原則和范疇。他要求人要以人為本,相親相愛,反映了人對自身的理解,這種對人類本質的覺醒,體現(xiàn)了深厚的人道精神色彩。
關健詞:和諧 忠恕 仁義
“和諧社會”的主體因素是人,因此“人的和諧”是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鬃忧∏√岢隽颂幚硪磺腥穗H及社會關系的總則和根本要求——仁??鬃右匀首鳛槿说乐尽⒅?,以此構建起一系列調節(jié)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道德原則和范疇。仁,有著多方面的規(guī)范和要求,仁的要求體現(xiàn)在對于一切人的一切行為的規(guī)范中。孔子的“仁”學充分討論了“仁”和“人”(人道)的關系。從字源學的角度分析,“仁”字與“人”和“二”相關,表示人與人之間相互依存,和諧發(fā)展。可見,仁源自人本身,是由人本身所引申出的行為原則。他要求人要以人為本,相親相愛,反映了人對自身的理解,這種對人類本質的覺醒,體現(xiàn)了深厚的人道精神色彩。
一、孔子強調要尊重人與愛人。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顏淵》)此語雖短,孔子卻一語道破了他主張的仁的實質與真諦。仁,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互愛、互敬與互尊。因此,仁就是孔子所主張的人與人之間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而對這種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孔子又做了明確的闡釋??鬃訌娬{“孝”是“仁”之本。仁,最重要的就是應做到孝與悌,這是血緣最近的人倫之愛。《學而》中,孔子的學生有子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因此,仁者愛人最深厚的根源就是家庭血緣間的親情之愛。另一方面,對于仁,孔子在重視并強調孝的基礎上要求推及到他人?!暗茏尤雱t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保ā秾W而》)這是孔子對弟子做人的要求,要求尊敬長者和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將仁推及到他人,也包括鄰里?!袄锶蕿槊?。擇不處仁焉得知?”(《里仁》)孔子認為鄰里間要有仁厚的風氣、風俗才好。由上可見,一個人只有首先愛自己的親人,才會去愛別人,親情之愛孕育了對他人的愛心,愛人是愛親之心的延展與擴大化,即所謂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圆粌H要做到父慈子孝,還要做到理解人、關懷人,也就是“濟人于危難之間、助人于困苦之時”。這樣人與人之間才能夠相親相愛,和諧發(fā)展。
二、孔子提倡“忠恕”,主張寬以待人,成人之美。
從仁愛倫理原則出發(fā),孔子還提出了“忠恕”的道德要求??鬃诱f自己的思想和學問可以用一個基本原則來貫穿,“吾道一以貫之”。(《里仁》)他的弟子曾子解釋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保ā独锶省罚┛鬃訉⒅宜≈雷鳛槌删腿实碌闹匾椒ā?鬃佣啻沃v到“忠”,如強調要“與人忠”,(《子路》)對人“忠告”、“忠誨”,對工作“居之無倦,行之以忠”(《顏淵》)為人“言忠信、行篤敬”。(《衛(wèi)靈公》)可見這種“忠”并非指臣下對君主“效忠”之意,而是對人與人之間要真誠相處提出了具體的道德規(guī)范和準則。為人“忠”,則要“盡己”,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成人之美。對于“恕”,孔子更是做了明確的解說?!捌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wèi)靈公》)還進一步說“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保ā豆遍L》)要求將己心比他心,從而盡可能地了解他人的處境。這是孔子將“仁愛”推己及人的具體方法,體現(xiàn)了一種人與人的對待關系??鬃舆€更加積極地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顏淵》)自己所力圖成就的,也幫助別人去成就。這樣,“忠恕”從其推己及人的含義中,滲透出寬容、豁達的為人處事之心態(tài)。人與人交往要將心比心,善于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既使受到誤解,也能釋然,才能做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衛(wèi)靈公》)“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憲問》)“不念舊惡,怨是用?!?。(《公冶長》)
三、孔子十分重視和推崇君子人格,強調仁是人格的價值與意義的內涵,用仁的人道精神彰顯理想的人格世界。
孔子十分注重人在道德上的自我修養(yǎng)與完善,一生致力于君子的理想人格的培養(yǎng)與塑造 。首先,孔子認為君子品格中最核心的內容是仁,這與他自己的倫理思想是一致的。他認為,重仁,才能產生愛心和良知,才能崇義遵禮,成為具備恭、寬、信、敏、惠之品格的人。對此,孔子提出了一系列的論說:“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保ā独锶省罚熬硬恢貏t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十五》)其次,孔子認為“孝”是君子的第一道德,孝順父母是為人的起點,也是最重要的家庭道德。君子是孔子賦予了完美人格的形象,他在“禮崩樂壞”、社會秩序混亂的時代,為了建設理想的社會,希望通過這種最理想的人去改造現(xiàn)實。事實上,在一個社會中,若絕大多數(shù)人或全部都具有君子的品格,那么這個社會就一定是文明的。
四、孔子仁學的人道精神在政治實踐中,致力于使仁愛精神通過統(tǒng)治者推行到全社會。
孔子在政治上主張“仁政德治”,具體化為重教化、省刑罰、薄稅賦;重民重農;足食、足兵;舉賢才等等內容。“民之于仁,基于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保ā缎l(wèi)靈公》)“民興于仁?!保ā短┎罚胺蛘舱?,蒲盧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保ā吨杏埂罚┮浴叭省睘閮r值尺度來評價政治、改善政治,充分體現(xiàn)了孔子政治理念中的人道精神。在天下無道、役民、虐民、賊民、殘民現(xiàn)象十分普遍的年代,孔子大聲疾呼“愛民”、“養(yǎng)民”、“富民”、“利民”、“惠民”、“安民”、“教民”,致力于實現(xiàn)“老安、少懷、友信”的大同社會, 使仁愛精神通過統(tǒng)治者推行到全社會。
可見, 從人的真實性情出發(fā), 以愛自己、愛家人為起點, 由近向遠推及愛他人、愛國家、愛人類(“泛愛眾”), 是孔子仁學的要義,仁愛之精神與人道主義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
參考文獻:
[1] 楊伯峻.《論語譯注》[M].中華書局,1980.
[2] 周燕燕:《論語》中的仁學思想與社會主義道德建設[J],衡水師專學報,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