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頒布使通用語言文字在社會生活中更好地發(fā)揮作用,但同時也出現了民族語消亡、阻礙了民族文化的傳承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要處理好通用語和民族語的關系,構建和諧的語言使用環(huán)境。
關鍵詞:雙語教育 國家通用語 民族語 關系
在全球經濟、文化一體化趨勢的推動下,為使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更加規(guī)范化、標準化,使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社會生活中更好地發(fā)揮作用,促進各民族、各地區(qū)經濟文化交流,2000年10月31日,我國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中規(guī)定,我國通用語是指在綜合北方漢語的基礎上,吸收南方漢語中的一些音調與詞匯,和國內一些其他民族的詞匯以及某些外國語中的詞匯而形成的語言。中國通用語是中國各民族的共同語。
但是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很少關注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保護問題,因推行通用語而忽視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使用,致使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消亡,阻礙了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如在海南,黎族同胞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會講黎語,黎語受到了普通話的嚴重影響,據推算,如果不加以保護的話,不到20年,黎語將在年輕人口中徹底消失。鄂倫春族、赫哲族、哈尼族等也面臨著同樣的境遇。
因此,雙語是我國少數民族使用語言的最佳選擇。少數民族同胞若能成為既懂民族語又能兼用漢語的雙語者, 對他們適應社會發(fā)展變化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正因為如此, 雙語教育一直成為國家和各級政府關注的重點,逐步開始在民族地區(qū)學科教學中實行民族語和漢語并行的模式,即一類和二類模式,取得不小的成就。但是在目前的雙語教育中,仍然存在著重視漢語多于重視民族語的問題,導致民族語、甚至是民族文化的消失。這就是沒有處理好民族語和通用語的關系問題。
語言之間的關系包括三種,即語言競爭、語言互補和語言和諧。某環(huán)境中一旦存在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語言,他們之間必然存在競爭關系,處理不當不僅會影響某種語言的發(fā)展,更會造成民族關系的不和諧,所以我們應當引導語言關系中的競爭矛盾,把它轉化為良性的循環(huán)。所謂互補關系是指功能的互補和語言結構的互補,互相吸收有益的成分以豐富和發(fā)展自身,包括感情功能上的互補和結構上的互補。語言和諧,是指在我國多民族、多語種的背景下構建和諧的語言環(huán)境,從而構建和諧社會。
在我國民族地區(qū),國家通用語與當地的民族語之間既有競爭關系又有互補關系,一方面它們會因為使用頻率的多寡或者功能的強弱而有主次、強弱的競爭;另一方面它們因功能和結構的不同而產生互補關系,對于各自的發(fā)展也是相互促進的。所以正確認識和處理宣傳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與發(fā)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之間的關系,就是要將競爭轉化為良性循環(huán),促進國家通用語和民族語的和諧發(fā)展,這是我國語言文字實踐工作中必須面對和妥善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首先,我們要認識到,這樣做并不是要限制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使用和發(fā)展,更不是要消滅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而是要少數民族同胞在會說少數民族語言的基礎上,還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其次,宣傳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過程是有重點、有步驟進行的過程,并不是自上而下的一刀切,而是針對民族地區(qū)的實際情況展開的。因此,在堅持推廣國家通用語言的同時,要樹立各民族語言文字一律平等的觀念,充分尊重少數民族使用和發(fā)展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更重要的是,要提倡各民族相互學習語言文字,努力促進各民族語言的和諧共生,促進民族團結與社會和諧。因此要做到:
第一,要承認競爭矛盾的存在,注重語言接觸和語言的共時研究。在少數民族地區(qū),國家通用語和民族語之間不可避免的會存在競爭,我們在處理二者的關系時,要正視這種競爭矛盾的存在,不能避開。想要處理好國家通用語和民族語的關系問題,就必須了解語言接觸的情況,包括兩種語言接觸的歷史和現狀,同時,展開兩種語言的對比研究,對雙語進行語言結構、特性、功能等方面的比較,進而促進這兩種語言的互補,這對于在少數民族地區(qū)處理國家通用語和民族語之間的關系大有幫助。
第二,要在少數民族地區(qū)營造一個崇尚民族文化的社會環(huán)境,增強民族自信心,提高本族語群體保護和發(fā)展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意識。讓各族同胞懂得,每一種語言都是一種珍貴的文化,孩子會講少數民族語言,不但不會影響學習,還將更有利于學習和使用普通話及其他語言,要鼓勵孩子在家與父母講本民族語言。
第三,要建立完善的政策體系,為國家通用語的推廣和本民族語言的保護提供政策支持和宏觀調控。各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政府應通過制定政策,對該地區(qū)語言的使用和發(fā)展進行宏觀調控,為國家通用語及少數民族語言的學習和使用、相關研究管理機構的設立、相關項目的實施等必要活動創(chuàng)造便利條件。
第四,應用現代先進技術,為瀕危少數民族語言建立資源庫。要采用現代化手段,如錄音、錄像、現代化語料庫、語音實驗等手段,對瀕危的少數民族語言,通過調查、收集、研究、整理等工作,設立有關瀕危語言的重大課題,投入經費并有計劃、有步驟、有系統(tǒng)地進行普查并設立檔案,建立民族語言文字資源庫。
第五,在雙語教育中采取措施做到國家通用語和民族語的兼顧。少數民族地區(qū)的雙語教學中應當注重包括教學比例、教學安排、教學先后、教學銜接在內的各方面的問題,根據各地情況制定出有針對性的雙語教學計劃,使不同的語言對號入座,各自發(fā)揮應有的功能,這有利于兩種語言的和諧共處。
每個民族都有使用和發(fā)展本民族語言文字的平等權利,并且這種平等權利還應受到尊重和保障,這是體現我國民族平等政策的重要標志。因此在民族地區(qū),我們必須處理好國家通用語和民族語之間的關系,營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諧語言環(huán)境,促進民族團結和各民族的共同發(fā)展,構建新時期多民族的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國家民委文化宣傳司.民族語文政策法規(guī)匯編[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8.
[2]戴慶廈.語言和民族[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4.1.
[3]戴慶廈,董艷.中國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的歷史沿革[J].民族教育研究,1996(4).
[4]戴慶廈.中國少數民族雙語的現狀及對策[J].語言與翻譯,2009(5).
[5]孫蘭荃.試述國家通用語規(guī)范體系[J].語言文字應用,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