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許三觀賣血記》是著名作家余華在1995年創(chuàng)作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講述了主人公許三觀為了家人,為了生活數(shù)次賣血的故事?!对S三觀賣血記》是余華在創(chuàng)作轉(zhuǎn)型期的一部作品,小說的語言不同于余華以往夸張奇絕的風格,轉(zhuǎn)而變得平實簡樸,用老百姓的語言講他們自己的喜怒哀樂,人生故事。在小說中,從抱著好奇的心態(tài)在同伴的鼓動下首次賣血,到為醫(yī)治養(yǎng)子的病連續(xù)賣血,許三觀多次賣血,其動機大多都是幫助家人,拯救陷于困境的家庭,充分體現(xiàn)了許三觀強烈的抑己利他的價值觀。抑己利他是中華民族的原點價值觀,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以抑己利他作為自己言行的規(guī)范標準。本文試圖通過分析許三觀幾次賣血的動機及過程,展現(xiàn)他抑己利他的價值觀。
關(guān)鍵詞:《許三觀賣血記》 抑己利他
一. 一樂闖禍,為贖回家產(chǎn)賣血
許三觀第一次賣血并沒有明確的目的,在結(jié)伴去獻血的同鄉(xiāng)阿方和根龍的游說下,他甚至是稀里糊涂地就和他們一同去醫(yī)院賣了血。而賣血得來的豐厚報酬被許三觀用于娶妻成家。第一次賣血嘗到的甜頭使得許三觀在十年后家庭罹難時選擇通過賣血來挽救一切。許三觀的大兒子一樂為了替弟弟三樂出頭打傷了方鐵匠的兒子,方鐵匠找上門來要求賠償。在這次事件發(fā)生之前,許三觀已經(jīng)知道了大兒子三樂并不是自己親生,而是妻子許玉蘭與何小勇的兒子。最初許三觀堅持不過問這件事,而當方鐵匠來到許三觀家中抄家,許三觀眼睜睜看著方鐵匠一行人將家里的大小物件都搬走之后,于絕望中,終于下定決心再次賣血,將家產(chǎn)贖回。他的行動足以表明他對一樂始終還是有著深厚的感情,他根本不可能做到對一樂完全不管不顧。而這也是他最終決定賣血的根本原因。
二. 遭遇饑荒,為家人吃頓飽飯賣血
1958年到1961年,全國遭遇了三年大饑荒。許三觀一家人也未能幸免。在一家人已經(jīng)喝了五十七天的玉米粥之后,看著一個個餓得面黃肌瘦的孩子,許三觀終于下決心去賣血讓家人吃上一頓好飯菜。拿到錢后,一家人歡歡喜喜地準備去勝利飯店吃飯,可這時候許三觀認為自己拿命換來的賣血錢不能也便宜了何小勇的兒子,于是決定給一樂五角錢買紅薯吃,自己帶著家人去吃一元七角的面條。一樂傷心地離家出走,到了晚上仍未歸家。隨著天色越來越暗,許三觀終于按捺不住出去找一樂。在找到一樂后,許三觀看到他哭泣不止的可憐模樣,自己一切的憤恨不平都消失了,只覺得心痛不已。在背著一樂去勝利飯店吃飯的路上,許三觀嘴上雖然仍在罵罵咧咧,可對一樂那呼之欲出的愛,卻掩藏不住,讓人無比動容。
三.一樂二樂農(nóng)村插隊,為兒子工作賣血
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間,一樂和二樂陸續(xù)被下放至農(nóng)村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在一次長久的分別后一樂終于有機會回家探望父母,無奈一樂只能在家呆一段時間,眼看日子一天天過去,縱有萬般不舍與牽掛,許三觀和許玉蘭也只能狠心勒令一樂趕緊回農(nóng)村。在送一樂回去的路上,他孱弱不已的身體不停抽泣,眼見此情此景許三觀不由自主再次走到了醫(yī)院門口。賣完血后,許三觀將三十塊錢交給一樂,叮囑他買些好吃好喝的,去看二樂的時候再給他些錢。許三觀將這一次賣血的錢用于改善兄弟兩人在農(nóng)村的生活,這是他第三次為了家人賣血。一個月后,二樂所在生產(chǎn)隊的隊長來到城里。由于家里已拮據(jù)到只剩兩元錢,許玉蘭一籌莫展,不知拿什么招待二樂的隊長,而如果不對他有所表示,二樂調(diào)回城里的希望就更加渺茫了。許玉蘭無奈只有懇求許三觀再次去賣血,許三觀不假思索地答應了。在喝足井水之后許三觀又去醫(yī)院賣血。
四. 一樂生病,為給兒子治病賣血
一樂回到農(nóng)村后,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兩個月后,他終于支撐不住臥床不起。一樂的病被診斷為肝炎,需立即送到上海的大醫(yī)院救治。此時許三觀自然又想著通過賣血來解決這個問題。許三觀決定在去上海的路上途徑的六個地方上岸賣血,一路賣著血去上海。途中,他終于支撐不住暈倒在醫(yī)院里??芍灰o一樂看病的錢沒有籌夠,許三觀就絕不放棄,他毅然決定繼續(xù)順路賣著血趕往上海。通過路上偶遇的兩兄弟的幫助,許三觀終于再次成功賣血并湊夠了給一樂看病的錢。當終于趕到一樂所在的醫(yī)院看到妻兒,許三觀早已泣不成聲。這是許三觀多次賣血經(jīng)歷中最為艱辛坎坷的一次。而最令人動容的是,即便一樂根本不是自己的親骨肉,許三觀也會為了求得拯救一樂的機會,舍棄自己的性命不顧。
結(jié)論:
《許三觀賣血記》是著名作家余華小說創(chuàng)作的巔峰之作。這是一部用簡單平實的語言娓娓道來的一個普通老百姓由一次次賣血的經(jīng)歷串聯(lián)起來的從青年到老年的成長史。小說中的主人公許三觀為了兒子為了家庭一次次去賣血的經(jīng)歷著實讓人觸動,令人唏噓。而這部作品能引起讀者這樣強烈共鳴的根本原因是主人公許三觀多次賣血的動因都源于他強烈的抑己利他的價值觀念。抑己利他的價值觀早已在每個中華民族的心中深深扎根,成為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觀的一大重要內(nèi)容。在許三觀那么多次的賣血經(jīng)歷中,幾乎沒有一次是為了自己。他每次賣血,都是因家中突生變故,為了家庭的完整家人的幸福,許三觀才會一次次去賣血。而其中至少又有三次都是為了拯救由自己養(yǎng)大的自己妻子和別人的私生子一樂。最后那一次他甚至險些丟了自己的性命。在早已得知一樂不是自己親生兒子之后仍然一次次地舍命救他,許三觀將自己抑己利他的價值觀體現(xiàn)到了極致。
參考文獻:
[1]劉春勇. 作為一種生存論建構(gòu)的堅韌-《許三觀賣血記》分析. 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4):14.
[2]王安憶. 王安憶評《許三觀賣血記》當代作家評論,1999(3):127.
[3]余華.《許三觀賣血記》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