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漢字大家庭里,“也”字是一個極普通的成員;在漢語詞匯寶庫中,它也只是一個常見的虛詞。但在平時寫作實踐中,同學們?nèi)f萬不可小瞧這個看似簡單的“也”字。如果運用巧妙,這個在古今漢語中使用頻率都不低的詞,同樣可以在詩文寫作中起到我們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放眼古今中外文苑,都不乏文人墨客化尋常為神奇、妙用“也”字,為文章添色增輝的有趣實例。
西漢文學家賈誼的著名史論《過秦論》被譽為“西漢鴻文”,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中,先是連用七個“也”字句鋪陳陳涉起義軍相較于原九國伐秦聯(lián)軍力量的弱小,借以反襯秦朝國力的強大,為秦朝的迅速滅亡設(shè)置了懸念;然后用兩個“也”字句(“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陡然一轉(zhuǎn),卒章顯志,昭示了秦朝滅亡的必然性?!耙病弊值拿钣茫H得石破天驚、振聾發(fā)聵之效。
歐陽修為北宋一代文壇領(lǐng)袖,名列“唐宋散文八大家”中“宋六大家”之首。他的傳世散文名作《醉翁亭記》,也是一篇妙用“也”字的經(jīng)典之作。這篇僅僅402字的短文,竟在句尾出現(xiàn)了21個“也”字,它們使文句酣暢舒緩,瑯瑯上口,增強了一貫而下的文勢。令人讀來頗感痛快淋漓而又跌宕起伏,有力地表達了文章的中心。
現(xiàn)代漢語中,“也” 字雖沒有在古代漢語中那么高的使用率,但作為一個常見的副詞,也不時會顯示出其獨特的魅力?!八彩且粋€美麗動人的姑娘”,這是被稱作“世界三大短篇之王”之一的法國小說家莫泊桑的短篇名作《項鏈》的開篇之句。一般來說,“也”字句要前承已敘述過相同的情況或事物的句子,但譯者精心譯就的這句卷首語,起筆突兀,它為主人公瑪?shù)贍柕碌目鄲溃ū日账暮门笥逊饋硭脊?jié)夫人,自己真是“投錯了胎”)蓄足了勢,進而也為其際遇的坎坷變化提供了合理的依據(jù)。作者和譯者的這一神來之筆向來為讀者們由衷欽佩。
與之相映成趣的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先生在他的散文名篇《藤野先生》中,開頭一句:“東京也無非是這樣”,與莫泊桑的神來之筆有異曲同工之妙。而要解開這看似突兀的句子,我們須先明了作者此前的遭遇和幻想。原來魯迅曾在南京求學數(shù)年,國內(nèi)校園的污濁學風使他深感失望,于是才遠赴東洋以求新知。但是來到東京他看到那些虛度光陰、玩物喪志的同胞———“清國留學生”后,這一感慨就不是無端而發(fā)了??梢?,作者著一“也”字,不僅突出自己連連失望的心情,同時也為下文寫他離開東京埋下了伏筆,
可謂一箭雙雕。
看到“也”字的這么多妙用,你是不是也心動了呢?
【趙新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