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關幸福的問題忽然成了一個時髦的話題,媒體的節(jié)日調查和百姓的妙答,還在網(wǎng)絡上引發(fā)了轟動和熱議。
事實上中國人對幸福的追求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尤其是近年來國家對百姓幸福指數(shù)的重視,各地政府紛紛把幸福指數(shù)作為自己的施政目標,理論界也忙著進行各種幸福課題的設計和研究,媒體自然也不甘寂寞,追著問百姓你幸福嗎?
這都表明全社會開始意識到,對幸福的追求是個人、家庭和社會的終極價值和目標。但大家都明白,幸福又是主觀、變化的,不同時期不同地方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幸福理解和追求。此時此地幸福不等于彼時彼地幸福,他人的幸福不等于自己的幸福,有錢未必幸福無錢未必不幸福……
國人的幸福觀是隨時代不斷變化提升著的,從追求不受人欺凌,翻身得解放,分田分地,人民公社大鍋飯,到包產(chǎn)到戶有自留地,“新蓋的房,雪白的墻”,再到“萬元戶”的出現(xiàn)。曾經(jīng)“面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語言風靡,到“樓上樓下、電燈電話”人們對共產(chǎn)主義生活的憧憬,而這一切已不知不覺變成了現(xiàn)實。幸福觀的不斷變化提升也透視出社會的不斷進步前行。
現(xiàn)在問及幸福的時候,最直接的回答包括:有房住、常漲工資、看病不貴,教育公平、心情愉快等等。社會進步也在推進幸福觀的提升,現(xiàn)在,國人在追求物質享受的同時,開始追求精神享受,長假出行爆滿就是休閑浪潮涌動的表現(xiàn),人類第四次綠色文明來臨,其中就引發(fā)出美麗、快樂、幸福三大產(chǎn)業(yè)。人們對幸福的追求將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期。
幸福作為一種個人體驗和感受,出現(xiàn)了一個難題:什么是幸福?幸福是如何量化和測定的?這需要繼續(xù)探討和研究。但有兩條主線是無需質疑的,這就是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百姓生活得更有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