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達先生(1885—1956),字遇夫,號積微,湖南長沙人。父名孝秩,字翰仙,篤厚勤學,喜讀史籍和唐宋古文。楊樹達先生五歲時從父讀書,對訓詁學和史學尤有興致。1900年,楊樹達先生入求實書院肄業(yè),開始鉆研郝懿行《爾雅義疏》、王念孫《廣雅疏證》,始有志于訓詁之學;十五歲,受業(yè)于葉德輝、胡元倓,學問日益精進;十七歲治《周易》,輯成《周易古義》一書。1903年應觀風考,以第一名錄取,不久入校經(jīng)堂,肄業(yè)。1905年,派往日本留學,入東京宏文學院大冢分校,同時入正則學校學習英文。1908年考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次年3月畢業(yè),派入京都第三高等學校。時湖南留日學生多入速成班學法政、經(jīng)濟。楊樹達先生受同縣友人楊懷中(昌濟)影響,決心系統(tǒng)學習“歐洲語言及諸雜學”;在日期間,曾加入楊懷中發(fā)起的“中國學會”。楊樹達先生學習外國語言,對文法和語源最為用心,曾說:“余之治中國文法也,資于歐洲文法者多?!庇终f:“我研究文字學的方法,是受了歐洲文字語源學etymology的影響的?!被貒箝L期任教于北京師范大學、清華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等高校,桃李芬芳,成績卓著。他和黎錦熙、吳宓、陳寅恪等二十八人首批被聘為南京民國政府教育部教授,并畢生致力于語言文字和秦漢史學研究,國學造詣極深,創(chuàng)獲很多,在學術(shù)界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新中國成立后,評為一級教授,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首屆學部委員。同一時期,當選為蘇聯(lián)科學院通訊院士。蘇聯(lián)科學院共有院士和通訊院士二百多人,通訊院士中有外國學者二十至三十人,當時中國學者當選的只有遇夫先生一位。從上世紀三十年代起,他的著作被外國學者譯成俄、日、英、法、德等多種文字,廣泛流傳于全世界,他也因此成為我國二十世紀少數(shù)幾位具有廣泛世界影響的學者之一。顧頡剛先生晚年撰《近世治古典之數(shù)巨子》一文,認為近三百年來,治古典成就最為卓著的為王念孫、王國維及楊樹達先生,俞樾、孫詒讓、章太炎則稍遜一籌。從上世紀二十年代起,楊樹達先生結(jié)合教學勤奮著述,出版國學著作達三十多種,這些論著有很高的學術(shù)價值。楊樹達先生的學術(shù)成就和代表性著作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古籍整理著作
《春秋大義述》是遇夫先生義理研究的唯一著作,是他抗戰(zhàn)期間為弘揚愛國主義而作?!洞呵锎罅x述》“以大義為主,考訂之說概不錄入”。楊逢彬(楊樹達嫡孫)先生說,他之所以一改學術(shù)既有思路和理念而撰作此書,乃是因為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變本加厲,“何當披甲持戈去,殺賊歸來一卷娛”。又以年邁不能上疆場深以為憾!一天他忽然想到《春秋》大義,以“復仇”、“攘夷”、“大一統(tǒng)”為至要,將這些大義區(qū)分而類聚之,對初學認清《春秋》要旨,尤為便利;而“復仇”、“攘夷”、“貴死義”、“大一統(tǒng)”之說,對激勵軍民殺敵報國,一統(tǒng)河山,應有相當作用,這是撰作此書的重要原因?!洞呵铩芬唤?jīng),其微言大義經(jīng)董仲舒闡發(fā),其最著者即“大一統(tǒng)”,所謂“《春秋》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jīng),古今之通誼也”;要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必須“尊王攘夷”,而“復仇”之義,《春秋》經(jīng)傳亦再三致意。如莊公四年“紀侯大去其國”經(jīng)文,《公羊傳》就闡明齊襄公之所以要滅紀國,乃是為其因紀侯進讒言在周被殺之九世祖齊哀公復仇。當時舉國抗戰(zhàn),“復仇”之義被置于最重要的地位,是容易理解的,所以《春秋大義述》歸納《春秋》之大義凡二十九,而以“復仇”、“攘夷”二義為首。驅(qū)逐敵寇,難免流血犧牲,故第三義為“貴死義”,意在激勵士為正義不惜獻身。是書之初撰在1939年,而排在“貴死義”之后的第四義“誅叛盜”是于1941年增補的,目的在聲討“憑藉異族之勢力以脅父母之邦”的漢奸,矛頭顯然是指向叛國投敵的汪精衛(wèi)之流,其他如貴誠信、貴讓、貴預、貴變改、譏慢、貴有辭、明權(quán)、謹始、重意、重民、惡戰(zhàn)伐、重守備、貴得眾、錄正諫、親親等篇,則分別為傳統(tǒng)道德、外交、統(tǒng)治術(shù)、軍備等等?!洞呵锎罅x述》的“述”即“述而不作”的“述”。該書的體例是將《春秋》中的“大義”分門別類,每一大義即為一篇;再以《春秋》經(jīng)文及《公羊傳》的相關傳文為綱,以《谷梁傳》《左傳》的傳文以及《荀子》和兩漢諸書中相關內(nèi)容為目,匯集于該篇。如此則領挈而全裘振,綱舉而萬目張,散在篇籍的大義賴之以成為一個條理井然的系統(tǒng);讀者可以將同篇所錄文字互為比照,交相闡發(fā),因而更深刻地理解相關文字的思想內(nèi)涵。該書于1939年7月23日初撰,同年秋天完成初稿,并以之教授諸生。從這時起,該書便得到廣泛的贊許,章士釗讀后,亟稱其方法之佳。著名古文字學家曾運乾說:楊先生“鑒于國變?nèi)肇?,慨然中綴其考訂精嚴之基業(yè),寫《春秋大義述》一書”,突出“復仇”、“攘夷”,其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令人敬佩。1944年4月《春秋大義述》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論語疏證》是遇夫先生古籍整理代表作之一,是古今《論語》研究的重要著作。先生撰寫本書的宗旨在“疏通孔子學說”,給世人提供“研究孔子、總結(jié)孔子之材料”。它同《論語古義》比較,其異點不再是“述而不作”,而是“述作結(jié)合”,有撰者自己的“我見”,并用古書中記載的史事印證說明“引文”。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說:“夫圣人之言,必有為而發(fā),若不取事實以證之,則成無的之矢矣”,今楊先生“匯集古籍中事實語言之與《論語》有關者,并間下己意,考訂是非,解釋疑滯”,這是“自來治釋《論語》者所未有,誠可為治經(jīng)者辟一新途徑,樹一新楷模也”?!墩撜Z疏證》1951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1955年科學出版社再版時,封面書名印有英、俄、法、德四種文字,全書二十卷,三十七點六萬字。
二、??薄⒆⑨尯涂甲C著作
《漢書窺管》是楊樹達先生整理古籍的最佳著作。遇夫先生治《漢書》用力至勤,以致不復持本而倒背如流,故能深諳《漢書》行文風格體例,加以具有精深的文字、音韻、訓詁、文法、???、修辭的學養(yǎng),所以無論對于王念孫,還是王先謙,都心有未洽,而思有所補輯;于是在1924年撰成《漢書補注補正》一書,次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陳寅恪先生讀到“補正”后說:“漢書顓家,公為第一”,“漢圣之名,真不虛也”。后來學界稱楊先生為“漢圣”,即緣于此?!把a正”出版后,經(jīng)多次增補,至四十年代任教湖南大學時,更名為《漢書窺管》?!肮锼戎畾q(1953),僻處麓山,賓朋希簡,發(fā)奮補苴,遂終全帙。卅年精力,幸資小結(jié)”。此書1955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后,學界反響強烈。楊伯峻先生認為,《漢書》至此,已無剩疑;縱有地下發(fā)掘,也只能用以補充或證明漢代的史料和史實,恐難推翻遇夫先生所作的考訂。馬宗霍先生稱該書在學術(shù)上“截斷眾流,直探本始,先儒積疑為之一掃,蓋可視為定論”。隨著時間的推移,《漢書窺管》的價值日益凸顯,它和后來出版的陳直先生的《漢書新證》一道,一直被公認為是《漢書》文獻整理的兩大巔峰之作。而陳直先生也說:“在《漢書補注》之后,最近成書者,則有楊樹達先生《漢書窺管》,對于訓詁??保苡袇⒖贾畠r值;在古物方面,亦間有征引。《漢書補注》,不能與之相比?!币蚨悤绑w例完全仿楊氏《窺管》”。楊樹達先生被陳寅恪譽為“漢圣”,稱《漢書窺管》是我國現(xiàn)代古籍整理的典范。
三、民俗學著作
《漢代婚喪禮俗考》是關于漢代典章制度和民俗研究的成果,不但是研究漢代文化史的必讀書,同時對考古學、民俗學、人類學、社會學以及歷史學的研究具有極高參考價值。此書解放后雖曾再版,但當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和其妻的墓被發(fā)掘以及長沙馬王堆漢墓發(fā)掘時,考古工作者仍以找不到此書參考為憾。楊樹達先生說:“往歲余治《漢書》,頗留意于當時之風俗,以小冊錄其文,未遑纂輯”。在清華講《漢書》時,“諸生中有以漢俗為問”,于是“依據(jù)舊錄,廣事采獲,成此婚喪兩篇”。1933年《漢代婚喪禮俗考》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全書約十三萬字。該書為歷史學、考古學獨辟蹊徑,是民國時期歷史學方面學術(shù)性、資料性強,極具代表性、權(quán)威性的著作,收入了《民國叢書》的第一編。
四、語法、修辭學著作
遇夫先生的語法學著作共有四部:《中國語法綱要》、《馬氏文通刊誤》、《高等國文法》和《詞詮》?!吨袊Z法綱要》出版于1928年,是我國較早的一部關于現(xiàn)代漢語語法的著作,在語法史上有重要意義?!恶R氏文通刊誤》肯定“文通”是馬建忠“用歐洲科學方法于吾國之第一部著作”,“功不可滅”;同時指出馬氏“以他國文法填入中文,不免削足適屨,失卻中文本來之面目”。當然,遇夫先生的“勘誤”有用英文文法糾正馬氏所用的拉丁文法之嫌,因此有人不以為然;其實,英語的形態(tài)已經(jīng)退化殆盡,和漢語同歸為綜合語;而拉丁語形態(tài)豐富,其語言組織形式與漢語相去甚遠。自西學東漸以來,許多學科的移入中土,都不可避免的有一個模仿時期;既然模仿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在漢語語法學的模仿時期,用模仿英語語法造成的漢語語法去糾正馬氏模仿拉丁語法造成的漢語語法,盡管有所未愜,卻仍不失為明智之舉,或者說是漢語語法學發(fā)展史上的必經(jīng)之路。例如,馬建忠認為,既然他認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西洋葛郎瑪有變格以“盡實字相關之情變”,那么漢語也不能沒有,于是他用“次”(格)來考究“實字相涉之義”;而《高等國文法》則沒有“次”的設置,這不能不說是向建立符合漢語實際的語法學前進了一大步。
《詞詮》是《高等國文法》的姊妹篇。書中取古書中常用虛詞四百七十多個,首別其詞類,次釋其義訓,再舉例說明之。該書取劉淇、王引之、馬建忠諸家之長,豐富而發(fā)展之,又融合了文法和訓詁,將字典式體例與文法學體例的優(yōu)點綜合加以利用?!对~詮》對我國文言虛詞及古漢語語法的研究影響深遠,它“在體例上為后人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在義項上,為后學提供了綜合的基礎”;“在例句上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到目前為止,已重印二十多次,約發(fā)行三十萬冊,它是文言虛詞著作中影響最大的著作。而關于后者,遇夫先生說:“余著《高等國文法》本為修正馬氏而作”、“采歐西方法”、“要以保存國文本來面目為期”。全書共分為十章,第一章《總論》,分為緒言、言語之起源、言語之變遷、言語之類別及國語、國語之緣起及其發(fā)展、文法學之歷史觀、文法學之發(fā)生等七節(jié)。其余九章分別為名詞、代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其學術(shù)價值為:
一、文法與訓詁緊密結(jié)合,大大提高了訓詁學的生命力。訓詁學是我國固有的有著悠久歷史和深厚底蘊的一種專門用來解釋古書的學科,在它漫長的發(fā)展歷程中,每次方法上的重大突破,都給這一古老學科帶來新的生機。清代訓詁學如日中天,究其原因,乃在于古音學得到長足發(fā)展,因聲求義的方法得到較為科學地普遍地應用。而雄踞清代訓詁學巔頂之上的,乃是高郵王念孫、王引之父子。王氏父子之所以獨開風氣,卓絕一時,重要原因之一是,盡管那時我國還沒有成系統(tǒng)的語法學,他們卻有了較為自覺的語法觀念。這在《經(jīng)傳釋詞》、《讀書雜志》等巨著中是多所反映的;而《高等國文法》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文法與訓詁的緊密結(jié)合。楊樹達先生說:“治國學者必明訓詁,通文法。近則益覺此二事相須之重要焉。蓋明訓詁而不通文法,其訓詁之學必不精;通文法而不明訓詁,則其文法之學亦必不至也?!闭Z法分為教學語法和科學語法,前者必須適用;作為古漢語的教學語法,是以幫助讀者讀懂古書為目的的;而訓詁學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讀懂古書。因此,這種緊密結(jié)合訓詁的語法學,對于古書的解讀幫助極大。如他在《漢書窺管》一書中結(jié)合語法分析,從詞序和句讀層次、句法結(jié)構(gòu)、語義關系、詞的句法功能、語義制約分析以及虛詞解釋等諸方面對《漢書》的詞語、句子進行訓釋,使得該書成為古籍整理的典范之作,也為他本人贏得了“漢圣”的美譽。因此,邢公畹先生評論《高等國文法》一書:“它的成就,與其說在文法方面,不如說在訓詁方面——一種受了西洋文法影響的新訓詁學?!?/p>
二、建立了以劃分詞類為中心的緊密結(jié)合訓詁的獨特的教學語法體系。邢公畹先生說:“就這部書的經(jīng)營布置看,可以說絕非茍且之作?!彼某删秃蛯W術(shù)價值,舉其犖犖大者,約有以下四端:1.對詞的意義,尤其是對虛詞的詞義分析得十分周詳。全書分析了代詞九十八個、動詞八十一個、形容詞五十二個、副詞二百四十三個、介詞八十二個、連詞八十七個、助詞四十六個、嘆詞三十一個。所以孫楷第先生在序言中贊道:“蓋舉二千年來所謂虛助字者,一一納于軌物之中,誠可謂文法界之鴻寶者矣?!?.材料豐富,引例嚴謹,訓釋精當;對一些語法規(guī)律描述得十分細膩。如陳承澤在《國文法草創(chuàng)》中提出了“致動”、“意動”的概念,而這一概念在《高等國文法》里得到進一步的詳細分析,并列舉了名詞、形容詞、內(nèi)動詞、外動詞作致動以及名詞、形容詞作意動的各種用法。同時,《高等國文法》進一步指出,所謂致動和意動都是就動詞對其賓語的關系而言的,這就比《國文法草創(chuàng)》論述得清晰多了。3.運用歸納法、比較法等多種方法,總結(jié)出了許多語法規(guī)律。例如:“疑問代名詞為賓語時,不論為外動詞之賓語,或介詞之賓語,必先置?!比欢胺惨蓡柎~為介詞‘于’‘於’字之賓語時,則必在其之后,為一嚴格之例外”。4.修正了《馬氏文通》等語法學著作的一些不當之處。楊樹達先生說:“吾之于歐洲文法也,借鏡也,非因襲也。其同者同之,其異者不必強而同之。”例如,在動詞分類上,《馬氏文通》和《新著國語文法》都照搬西方語法的分類原則,分為外動字、內(nèi)動字、同動字、助動字等,而《高等國文法》則按照漢語特點做了改變:內(nèi)動詞分為普通內(nèi)動詞、不完全內(nèi)動詞及關系內(nèi)動詞;外動詞分為普通外動詞、不完全外動詞及雙賓語外動詞以及致動、意動兩種用法。
《高等國文法》是《馬氏文通》之后最重要的古漢語語法著作,在漢語語言學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它一經(jīng)出版,即在國內(nèi)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抗戰(zhàn)前,它已經(jīng)列入商務印書館最權(quán)威的《大學叢書》;同時,歐、美、日、蘇的一些大學及漢學家,大都選用它作教材或參考書。時至今日,我國中學、大學所使用的“暫擬漢語教學語法系統(tǒng)”的語法體系仍與《高等國文法》的語法體系相差無幾;有的相異之處,還以后者稍勝一籌。如“暫擬系統(tǒng)”有“量詞”而《高等國文法》沒有;我們知道,后者雖然是一個泛時的體系,但例句多采自先秦兩漢,也即是上古的典籍,而上古漢語恰恰是只有單位名詞而沒有量詞的。因此,在這一點上,《高等國文法》是勝過“暫擬系統(tǒng)”的。語言是一個嚴整的系統(tǒng),大系統(tǒng)下還有中系統(tǒng)、小系統(tǒng)?!陡叩葒姆ā窂恼Z音上探究了古漢語第一、第二人稱的系統(tǒng)。例如,在《自稱人稱代名詞之音系》一節(jié)中指出吾、我、卬都是疑母字,臺、余、予都是喻母字,朕、身等都是端母定母字等,這是非??茖W的。又,目前中學文言教學中作為重點、難點的文言虛詞系統(tǒng),基本上還是沿襲《高等國文法》的體系;目前中學生都基本掌握的動詞、形容詞的“使動”(即“致動”)、“意動”用法,也是沿襲《高等國文法》的說法而一成不變的。
《中國修辭學》是我國修辭學兩大流派之一民族形式派的代表作。遇夫先生將修辭與??奔右詤^(qū)分,使之各成專門之學,同時歸納總結(jié)古人修辭的規(guī)律,是為“科學性”。發(fā)前人所未發(fā),指出古漢語中的若干特殊修辭現(xiàn)象,并將之提升到理論的高度,是為“創(chuàng)造性”。從古籍中輯錄大量修辭事例,分類編排,讓事實說話,而不言自明,關鍵處加以簡明扼要的按語以畫龍點睛,所謂“以少許勝許多”,是為啟發(fā)性。秦旭卿先生指出:一是由先生的前期著作《古書疑義舉例續(xù)補》到這部《中國修辭學》是中國傳統(tǒng)語文學向現(xiàn)代語言學轉(zhuǎn)變的一大飛躍;二是《中國修辭學》第一次把修辭和語言三要素緊密結(jié)合起來了;三是《中國修辭學》的研究方法體現(xiàn)了唯物辯證法。
周秉鈞先生對《中國修辭學》的學術(shù)價值和歷史價值作了更為凝練的總結(jié):“楊氏博覽群書,從我國古籍中收集了非常豐富的修辭材料,加以分類排比,揭示出我國古代修辭的真實面貌。漢語修辭的主要內(nèi)容,在這本書里可以說基本概括了。楊氏是全面地占有了我國古代修辭材料科學地進行研究的開路人?!吨袊揶o學》這本書是研究我國古代修辭的一部重要的著作。它在我國修辭研究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彼窃凇豆艜闪x舉例續(xù)補》一書的基礎上增刪和改寫而成,“續(xù)補”是《中國修辭學》的資料長篇。遇夫先生十分重視“彰顯華夏歷古以來”語法和修辭的民族特色,反對所謂“修辭之術(shù)與歐洲為一源”,“中國不能獨有”的錯誤說法,指出這種謬見只會導致“貶己媚人”、“一一襲之”的惡果?!吨袊揶o學》第一次把修辭和語言三要素(語音、詞匯和語法)結(jié)合在一起,在方法上綜合運用“歸納法和比較法”,這在漢語修辭學史上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中國修辭學》問世,使古漢語修辭學擺脫了作為經(jīng)學的附庸,使之發(fā)展成一門獨立的學科,“是傳統(tǒng)的中國語文學向現(xiàn)代科學語言學飛躍的標志”,“是楊氏的創(chuàng)造性學術(shù)成果”。郭紹虞稱楊著在內(nèi)容上和方法上,可說為中國修辭學“辟一新途徑,樹一新楷?!保珪苏?、十七萬余字,1933年由世界書局出版,1954年由科學出版社增訂出版。
五、文字、訓詁學著作
《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是遇夫先生文字學、訓詁學、語源學的代表作,1936年底出版,奠定了他作為當時“文字訓詁之學第一人”(陳寅恪語)的崇高地位。
《積微居小學述林》是《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的姊妹篇,1954年出版,因為后出,考據(jù)更為爐火純青。上述兩書譯成多國文字出版,國內(nèi)外影響深遠。
《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是論文集,文字訓詁學名著。1931年至1936年冬,先生“乃專力于文字之學”,完成了“說字”、“音韻方言文法”、“經(jīng)史金石考證”等論文一百零六篇,五卷,共十六點四萬字,書名《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1937年1月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此書“乍出”,師生同行贊為“創(chuàng)獲”。著名語言學家余嘉錫說:楊著《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于《說文》諷籀極熟,于群經(jīng)講貫極精”、“上溯鐘鼎甲骨之文以識其字,旁通百家諸子之書以證其義。窮源競委,枝葉扶疏”,為近代文字訓詁之宏著。張爾田稱:“《論叢》內(nèi)容精墑”,“自開戶牖”,有“創(chuàng)通之美”,“不墮乾嘉大儒之法”。該書乃民國時期最有代表性的原創(chuàng)性學術(shù)精品之一,收入《民國叢書》第五編?!斗e微居小學金石論叢》(增訂本):1937年先生任教湖南大學后,將小學金石的新作輯成《續(xù)編》一卷,于1946年出版。1954年,先生將1931年出版的《文錄》,1937年出版的《論叢》和1946年出版的《續(xù)編》,進行刪選增訂合并,輯為《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增訂本),共六卷,一百三十九篇,三十一點六萬字,1955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它比較集中地展示了先生小學金石研究的卓越成就。郭在貽稱:遇夫先生“于音韻、文字、訓詁、語法、修辭等,靡不淹貫,其于訓詁之學,尤為卓絕”。新著《論叢》,“對乾嘉時代訓詁學”“有所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他和章太炎、黃侃等都是“卓越的訓詁學大師”。雷敢指出先生精于“王、段之學,但不拘泥于王、段”,“不在文字本身兜圈子,而能博涉經(jīng)學”,“大量運用金甲文的研究成果,考釋文字,??笨甲C歷史文獻和整理古籍”,因而“開辟了文字學研究的新境界”。陳寅恪倍贊先生經(jīng)史兼精的學養(yǎng),說楊先生“熟讀三代兩漢之書”,群經(jīng)諸史,“融會貫通”,故考證“脫離片斷之金石”,解釋“晦澀艱深之詞句”,“無不言從字順,犁然有當”?!耙L聞當世學者,稱先生為今日赤縣神州訓詁第一人。今讀是篇,益信其言之不誣也”。
《積微居小學述林》收入的是楊先生1936年以后寫的“說字之文和其他文字”,是《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的續(xù)集或姊妹篇,全書七卷,二百零七篇,前五卷為解說通考文字之學,后兩卷是故書古史雜考與序跋書札雜文,共三十四點七萬字。1954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1983年中華書局重印。封面書名譯有英、俄文字。曾運乾說:《述林》“繹許書,廣綜經(jīng)典,稽諸金石以究其源,推之聲韻以盡其變”,其文字學說,已“超二王而邁俞、孫矣”。廖海廷稱先生諳練許、段、王之學,“博學精思”,“能獨出新詮,發(fā)復千古”。先生說字,“形、聲、義三者密合”,“明文字之源”;“精通古韻,窮其語源”,故能辨段、王之“瑕瑜”,剔許君之“謬說”,為文字研究“辟一新徑”。
《中國文字形義學》是遇夫先生治古文字學、文字學的集大成式的總結(jié)性著作。1944年,楊先生對《中國文字學概要》作了增刪和調(diào)整,改名《中國文字形義學》,分《形篇》、《義篇》?!缎纹啡≡瓡傲?,另增“會意兼聲”和“準會意”兩章;《義篇》取原書第七、八兩章,擴充原書第六章“訓詁知識”。1952年對《中國文字形義學》進一步修改,使全書“益臻細密”,1955年寫成定本。先生逝世后,1961年《中國文字形義學》定本轉(zhuǎn)到他人之手,至今下落不明。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將《中國文字學概要》和《文字形義學》底稿的前半部,以及《文字形義學目錄》合訂出版,約十三萬字。遇夫先生曾說:《文字形義學》“經(jīng)營前后十余年,煞費心思”。周秉鈞說,先生寫此書“用力甚勤”,是他“數(shù)十年心血的結(jié)晶”。它有以下四個特色:1、博采了近現(xiàn)代漢字研究的新成果,集中了先生自己的創(chuàng)見,訂正了《說文解字》一些失誤;2、理清了“象形”和“指事”的界限,化解了前儒頗多難點和誤解;3、運用近現(xiàn)代科學知識與方法,細分了漢字結(jié)構(gòu)的類型,為現(xiàn)代科學文字學的奠建做出了新貢獻;4、揭示了漢字發(fā)展的一些規(guī)律。黃侃說:“長沙楊君之于形、聲字有獨見,越段、王樊籬,補許君之不足,自為一家之言。許嘉璐稱:“楊先生于文字研究”,廣綜博取,自創(chuàng)一條新路,形成了“‘說文’楊氏學”。
前幾年,湖南大學發(fā)現(xiàn)楊樹達先生部分手稿。據(jù)楊逢彬先生說,遇夫先生的重要著作在其生前都已經(jīng)出版,現(xiàn)今發(fā)現(xiàn)的手稿,是楊樹達先生次子楊德慶將部分遺稿捐贈給湖南大學的(這部分手稿目錄現(xiàn)還在楊氏后人手中)。楊逢彬說:“這批手稿具有發(fā)掘和研究價值,但可以肯定地說不是遇夫先生的代表性著作?!?/p>
(楊樹達:《漢書窺管》、《高等圖文法》,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詞詮》,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