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次的蔡穎卿出生于臺東。父親是中學校長,母親接管家族的磚工廠。雖然工作忙碌,母親在飲食生活上對一家人的照料,對她產生極大的影響。身為家中最小的女兒,十歲那年,才剛剛上小學四年級的她,就開始在家里的廚房幫忙,幫母親分擔各種家事,在長年累月的實作中,掌握了扎實的生活技能且樂在其中。
臺南成功大學中文系畢業(yè)典禮后的第三天,蔡穎卿到在臺北駐點的新加坡航空公司工作,開始自己的職業(yè)生涯。因為不是自己的興趣所在,上了不到一年時間的班,她便辭去外人眼中非常羨慕的外商公司的工作,進入烹飪學校學習西點制作。1985年底,她隨丈夫從臺北移居臺南。來年,在大女兒七個月大的時候,她頂下一間位于大學路的店面,經營一家屬于自己的餐廳——BB HOUSE。
開一家餐廳對蔡穎卿來說是一件很篤定的事情,那是她在學生時代就有的夢想。上成大的第一天,她馬上面臨大學生活中讓人失望的飲食氛圍。學姐帶著她到學校的餐廳外帶晚餐回宿舍。她點了半碗飯和三道菜,那些食物竟不可思議地全混裝在一個塑料袋里??吹侥切┍换煸谝黄鹈婺磕:氖澄?,她覺得自己好像是一只小狗,甚至有想要退學的念頭。后來的大學生活里,她也跟著同學在學校附近的餐廳吃東西,可是那些衛(wèi)生問題與品質粗糙的飯菜成為她心中的疑惑:這種生活的教育對一個大學生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可是為什么其他人卻視而不見?這個疑惑慢慢地在心中形成了一個夢,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回到母校附近,開一家小而美的餐廳。
不滿意大學提供的飲食生活,所以要回到大學旁邊用行動證實自己的不滿,這個夢想以及最終的實現,是典型的蔡穎卿性格——看到一個現象,覺得它不好,她不會變成一個批評者,而是思考自己可以怎么做,以證實自己的看法是沒有錯的。她以后的許多行為,都與自己性格中的這個特質有很大的關系。即便是后來做小廚師,也是在回應自己的觀察。她一直用行動來找答案。
被許多成大學生親切稱為“比比屋”的餐廳,以蔡穎卿的姿態(tài)經營起來,傳達她對餐飲與生活的想法。店里有平實但質感很好的餐具、好的音樂以及溫馨簡潔的空間。在經營滿一年該續(xù)約時,房東提及自己想把產業(yè)賣掉,議價完蔡穎卿去美國一個月與家人度假。當回臺南辦理過戶手續(xù)時,房東突然反悔把售價提高了整整一倍。交易陷入了僵局,幾經思考之后,她放棄了這個計劃,除了價格的原因,更主要是氣憤房東的不誠信。在學校旁邊的另一處,她買了自己的房子,重開了餐廳。這家餐廳一直到四年前,全家搬到臺北生活才結束營業(yè)。
在經營餐廳的二十幾年里,有12年的時間,蔡穎卿隨著先生在泰國、新加坡生活。為了這家餐廳,她每個月都飛回臺灣一次。每次回去,都為餐廳換上一些新的菜色,并親自照料餐廳幾天。因為沒有辦法每天都待在店里,她把自己寫的,有關飲食生活的心得放在店里的餐桌上,以讓顧客在等餐的時候,可以了解餐廳主人的所思所想。文字也彌補了自己無法經常與顧客面對面直接交流的遺憾。
前段時間,成功大學邀請蔡穎卿回校演講,一位經常去“比比屋”用餐的成大教授在演講后,找到了她,并送上自己收藏的她在餐桌上放的文字。他把那些文字裝訂成冊。教授的舉動,讓蔡穎卿嚇了一跳,也非常欣喜?,F在回頭去看當時自己所寫的那些“自以為是”的文章,她很慶幸自己用那樣的方式記錄了對飲食生活的想法。她說:“我把這個事情看得很重要,但并沒有讓自己變成一個替別人代言的美食家,這是因為我看到這是生活里比較廣的面向。我并沒有專注在哪一種食物的研究,而是從餐飲的形式看到它對一個人各種感官的感受,它從來不只是吃飽就好的問題。”
家人情況的介紹
大女兒翁樂旂,從美國賓州大學語言學系畢業(yè)后,在臺灣三峽成立了workshop英語咨詢工作室,為專業(yè)人士提供更深入的英語學習。她也幫某些公司如yahoo的部門上團體課。因學生在不同之處,有時會用skype進行教學。蔡穎卿說自己很喜歡了解女兒的上課情況,那種成人還為學習而努力的場面,常常讓她感動不已。
小女兒翁書旂,在美國羅德島藝術大學攻讀藝術和建筑雙學位,還有一年即將大學畢業(yè)。
談起這兩個在別人眼中都非常出色的女兒,蔡穎卿只是輕描淡寫地說:“她們都很努力,是不是很厲害從來不在我的考慮范圍里面,我覺得她們很盡力,而且慢慢在進步,這是我對每一個年輕人的期待?!?/p>
先生Eric是蔡穎卿所有工作能成就真正的支持者,先生始終默默付出,是使她熱情不滅的原因。他是家中三位女生的專職攝影師,是小廚師活動的影像記錄者。十本有關教養(yǎng)、飲食生活經驗分享的書籍,“雖然只是一位母親的手札,但其實文字背后是一對父母給兩個女兒愛的雙結?!保ㄒ浴秼寢屖亲畛醯睦蠋煛纷孕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