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料庫翻譯學,作為一種新的研究范式,是用語料庫的方法對翻譯進行描述性研究。它的主要研究內容之一就是翻譯的共性,主要被歸納為顯化、簡化和范化三個方面。本文對中國政府工作報告的英譯文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了它的明晰化、簡單化和規(guī)范化傾向,但同時也發(fā)現(xiàn)了它的獨特性,原因歸結于文本體裁。未來如果我們根據(jù)文本類型和體裁來研究翻譯共性,將具有更大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語料庫翻譯學;翻譯共性;文本體裁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a corpus-based method is adopted to make descriptive study on translation, which is a new paradigm, called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 One of its major focus is the investigation of translation universals: explicitation, simplification and normalization. In this study, the hypothesis of translation universals have been testified to different extents. And also some findings are opposite to the hypothesis, which are summerized into the uniqueness of political texts. Therefore, we should give full consideration to source language, the genre of text and text type, etc. in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universals.
Key words: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 translation universals; the genre of text
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語料庫語言學的迅速發(fā)展,以語料庫為基礎的研究方法也被廣泛用于語言研究的其它領域。尤其是語料庫方法用于翻譯研究,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翻譯研究學者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懷疑規(guī)約性的研究方法,提出描述性方法,直到1972年霍姆斯提出“描寫譯學”一詞,標志著描述翻譯流派的誕生。而基于語料庫的描述性翻譯研究成為一種新的研究范式,稱為語料庫翻譯學。它的主要研究內容是翻譯的共性,翻譯規(guī)范,譯者風格等。本文意在討論翻譯的共性。
翻譯共性,亦稱翻譯普遍性或翻譯普遍特征。Baker(1996:243)將翻譯共性定義為“翻譯文本而不是原話語中出現(xiàn)的典型語言特征,并且這些特征不是特定語言系統(tǒng)干擾的結果”。經過十多年的實證研究和理論闡釋,翻譯共性被主要歸納為顯化、簡化和范化三個方面。
一、研究動機
根據(jù)Baker (1996), Olohan and Baker (2000)提出的理論,范化、顯化和簡化是翻譯文本最突出的幾個特點,即翻譯的普遍特征。根據(jù)貝克的解釋,翻譯共性研究中所謂的簡化,亦稱簡略化或簡約化,是指譯者在目標語文本中對原語文本中的“語言/信息下意識地簡單化”(Baker, 1996: 176)處理的傾向;顯化,亦稱外顯化、明晰化、明示等,這一概念最早被作為一種文體翻譯技巧提出,指在目標語中將原語中的隱含信息加以明示的過程或結果,此類信息在原文本中可以根據(jù)語境或情境獲得。Baker(1993:243)最初對于顯化做了這樣的論述:“相對于特定原語文本以及原創(chuàng)文本總體而言,翻譯文本顯化程度顯著提高?!彪S后Baker(1996:180)又指出,“在翻譯中, (譯者)總體上往往會將各種情況加以詳細說明而不是將含糊不清的地方保留下來”;亦稱為常規(guī)化、規(guī)范化或保守化,是指翻譯文本“遵循甚至夸大目標語中典型模式和做法的傾向”(Baker, 1996: 176-177),這兩種傾向都是參照目標語的。
但是,研究者們對翻譯普遍特征的研究到目前為止大多局限于文學翻譯,對非文學類文本的研究十分有限。如果譯語具有普遍特征,那么這些特征也必定會體現(xiàn)在非文學類翻譯文本當中。因此,我們對翻譯共性的研究應該擴展到其它體裁的文本當中。此外,以往對翻譯共性的研究之中,研究者更多地是著眼于源語是其它歐洲語言或者與英語屬于同一語系語言的譯本。本研究著眼于漢語的英譯本,而漢語與英語則是截然不同的兩種語言。如果漢語的英譯本同樣具備了那些翻譯特征,想必更有說服力。
二、語料選取和工具
筆者自建了一個政治類英語對比語料庫以及漢語語料庫。漢語語料來源為中國政府工作報告。進行語料加工和計算的工具有:CLAWS POS tagger, WordSmith Tools 4.0,EditPad Pro 6,AntConc 3.2.1,和微軟辦公軟件excel,word。
本研究中的對比語料庫同樣包含兩個子語料庫。一個由中國政府報告的英譯本組成,叫做TPEC(Translational Political English Corpus);另一個是美國國情咨文組成的英語源語語料庫,叫做NTPEC(Non-Translational Political English Corpus)。根據(jù)Laviosa建立對比語料庫的原則,這兩個字庫選用的文本體裁,大小,目標觀眾都一致。TPEC和NTPEC的形符分別是163494和171424。
三、研究目標和問題
本文通過自建語料庫對翻譯共性進行量化研究和質化研究,主要有三個目標:第一,利用語料庫方法研究英譯政治文本是否在詞匯、句法和篇章層面體現(xiàn)出簡化,顯化和范化的傾向和過程;第二,調查英譯政治文本是否體現(xiàn)出它獨有的特征;第三,如果英譯政治文本體現(xiàn)了它的特性,那么它的特性引起的原因是什么?與翻譯共性有何聯(lián)系?針對以上目標,本文的研究問題是:
(一)哪些因素使得英譯政治文本體現(xiàn)出了簡化,顯化以及范化等普遍特征?這些因素可以通過什么模式被計算出來?筆者嘗試在詞匯層面計算類行比(類符/行符),詞頻,詞匯密度,詞長以及詞簇;在句法層面計算句子長度,第一人稱代詞的復數(shù)形式,被動語態(tài)以及類連接的使用;在語篇層面觀察標點符號和連詞的使用來調查這些特征。
(二)在詞匯、句法和語篇層面,哪些因素促成了英譯政治文本的獨特性?
(三)如何解釋在翻譯共性的關照下,英譯政治文本在多大程度上體現(xiàn)出了獨特性?
四、研究發(fā)現(xiàn)與結果分析
(一)翻譯共性的積極證據(jù)
首先,在詞匯層面,TPEC的類符是5998,形符是161585,標準類符/形符比為40.84,NTPEC的類符是9142,形符是169521,標準類符/形符比為43.51。TPEC標準類符/形符比要低于NTPEC。由此可見,TPEC中的詞匯沒有NTPEC中的詞匯多樣化。通過對比兩個庫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前10個詞和前50個詞,發(fā)現(xiàn)TPEC中的常用高頻詞要比NTPEC中的常用高頻詞重復的次數(shù)多,TPEC中的高頻詞所占的比例要高于NTPEC中高頻詞的比例。另外,TPEC中高頻詞與低頻詞的比率要高于NTPEC中高低頻詞的比率。在句法層面,TPEC中的平均句子長度為22.99,要低于原漢語庫中文本句子長,32.26。此外,TPEC中高頻出現(xiàn)的類連接要比NTPEC中高頻出現(xiàn)的類連接重復的次數(shù)多。同樣,TPEC中的高頻類連接要比NTPEC中的高頻類連接占有更高的比例。以上事實都顯示出譯文中詞匯和語法結構比較集中化,沒有原文的詞匯和語法結構具有多變性,充分展示了譯文的簡單化特點。
第二,由于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本身的差異性,第一人稱代詞“我們”作主語時,在源語文本當中只出現(xiàn)了332次,而它對應的翻譯“we”在譯文庫中卻出現(xiàn)了3926次。除了原文當中明確的主語“我們”被翻譯到譯文里的“we”之外,原文當中被隱藏或者省略掉的第一人稱代詞主語“我們”,在譯文當中也都被明確地翻譯出來。另外,原文當中的明確的或者隱含的因果關系,轉折關系和條件關系,在英譯文當中都添加了表示因果關系,轉折關系和條件關系的連詞明確翻譯出來。這兩項發(fā)現(xiàn)向我們展示了英譯政治文本的明晰化傾向。
第三,在句法層面,我們發(fā)現(xiàn)TPEC中使用的名詞和形容詞要比NTPEC中使用的多。原因可以歸結為英語表達善用名詞和形容詞,而漢語表達善用動詞。在句法層面,漢語文本的句子很少使用被動語態(tài),而在英譯本和英語文本中卻經常使用被動語態(tài)。更重要的是,被動語態(tài)在TPEC庫中被過度使用,超過了NTPEC庫中的使用次數(shù)。在篇章層面,漢語原文中稱呼后面的冒號在TPEC中全部被替換成了逗號。而且,漢語原文中頻繁使用感嘆號,而對應的英譯文中卻大大減少了感嘆號的使用。綜上,這些事實證實了英譯政治文本有趨于規(guī)范化的傾向。
(二)英譯政治文本的獨特性
首先,TPEC的詞匯密度遠遠高于NTPEC。這個結果與Laviosa (1998b: 565)的發(fā)現(xiàn)是相悖的:譯文中實意詞與語法詞的比率較低,即詞匯密度較低。由詞匯密度我們可以推斷TPEC的信息承載量(信息容量)較大。TPEC的詞匯密度高,信息容量大的特點要歸因于源語文本的體裁。同時,TPEC的平均詞長同樣高于NTPEC,這對我們預想的簡化假說也是個例外。此外,TPEC中10個字母以上的單詞數(shù)量要遠遠高于NTPEC中。這些結果顯示出TPEC中文本更加正式和嚴肅,因為譯者喜歡使用一些比母語者使用的更加復雜更加長的單詞。TPEC的平均句子長度比NTPEC的要長,這個結果也要歸因于原文本。翻譯政治性文本的首要原則是忠實于原文,因為信息的傳遞才是此類翻譯的重點。以上這些發(fā)現(xiàn)告訴我們政治類文本有其獨特性。
當然,我們同樣對政治類文本的詞簇進行了分析,發(fā)現(xiàn)了它的獨特性。因為詞簇能夠反映文本意義,所以我們有必要對對比語料庫中的詞簇進行分析。以4詞詞簇為例,兩個庫中的詞簇完全不同,具有很強的民族特點。我們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中國政府的焦點與美國政府完全不同。而這種語言的差異是由源語言和它的意識形態(tài)所帶來的。在政治類翻譯中,應該首先考慮源語言。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該盡一切可能忠實于原文,使譯文的意義更加精準。這時,政治類文本的獨特性值得我們研究和重視。因為我們在政治類文本的譯文中發(fā)現(xiàn)了獨特性,所以我們可以說是這些文本的體裁造成了其獨特性。
(三)啟發(fā)
在本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支持翻譯共性假說的證據(jù),同樣也發(fā)現(xiàn)了與假說相反的事實。我們把與假說相反的事實歸因于研究文本的體裁。我們發(fā)現(xiàn),在政治類文本的翻譯過程中,源語言和它要表達的思想意識非常重要。所以,政治類文本的獨特性比它的普遍特征更加明顯,也更加值得我們去調查研究。在未來的研究中,我們應該根據(jù)文本體裁,文本類型,話語類型去研究譯文的普遍特征。很有可能,同一體裁和類型的文本譯文中更能明顯地體現(xiàn)出翻譯的普遍特征,也更具有指導意義。
【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 Baker, M. (1993). Corpus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 In M. Baker, G. Francis E. Tognini-Bonelli (Eds.), Text and technology: In honour of John Sinclair (pp.223-250). Philadephia/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 Baker, M. (1996).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challenges that lie ahead. In H. Somers (Ed.), Terminology, LSP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in language engineering: In honor of Huan C. Sager (pp. 175-186).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3] Laviosa, S. (1996b). The English Comparable Corpus (ECC): A Resource and Methodology for the Empirical Study of Translation. PhD Thesis. Manchester: UMIST.
[4] Laviosa, S. (1996a). Comparable Corpora: Towards a Corpus Linguistic Methodology for the Empirical Study of Translation. In Marcel Thelen and Barbara Lewandoska-Tomaszczyk (Eds.), Translation and Meaning (pp. 153-163). Maastricht: UPM.
[5] Olohan, M., Baker, M. (2000). Reporting that in Translated English: Evidence for Subconscious Processes of Explicitation? 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1(2), 141-158.
[6]黃立波.(2007).基于漢英/英漢平行語料庫的翻譯共性研究.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7]連淑能.(1993).英漢對比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8]劉康龍,穆雷.(2006).語料庫語言學與翻譯研究.中國翻譯,(1),59-64.
[9]王克非等.(2003).雙語平行語料庫:研制與應用.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0]王克非,黃立波.(2007).語料庫翻譯學的幾個術語.四川外語學院學報,(6),101-105.
【項目編號】
河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項目編號:112400450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