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個晚上,他還只能睡在沙發(fā)度上過他的漫漫長夜,第二天,他的名字為全世界人所矚目。一夜成名的人物在世界上很多,有的演員本寂寂無名,然也許因其表演手法的獨特一夜成名,于是,金錢、地位、名譽接踵而來。成名容易,但要讓人永遠紀念卻絕非易事。林書豪一夜成名,卻改變了許多人生命。相信有一天,有許多的人老了,仍舊會說,我是聽了林書豪信仰見證,認識了神,我的生命從此有了盼望和信心。同是一夜成名,意義卻完全不同。
一個人成名后,自然就會有人對他的方方面面感興趣,人們心目中最想知道的是他成功的秘訣,成功的人到底有什么與眾不同的地方呢?林書豪回答說:“我有一個忠實觀眾,那就是神?!?/p>
敬虔父母,寶貴家庭
曾幾何時開始,親子教育漸漸被人們所關注和熟知。尤其是中國人,許多家庭是獨生子女,做父母的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兒女身上,指望兒女能夠出人頭地,光宗耀祖。所以,苦啥不能苦孩子,窮啥不能窮教育,父母親省吃儉用,竭盡全力培養(yǎng)孩子。那么,我們就來看看林書豪的父母親又是怎樣培養(yǎng)出一個文武雙全的兒子的呢?
和大多數臺灣留學生一樣,70年代,林家父母也是兩手空空從臺灣來美國留學、結婚、生子的普通夫妻。林書豪還小的時候,父親常常出差,有時會一個星期不在家,更多的時候,是母親林媽媽在帶三個孩子,甚至還要外婆從臺灣來幫忙家務,可見生活平凡。
直到林書豪漸漸長大后,林家夫妻的事業(yè)開始穩(wěn)定,父親才有多一點時間來關心孩子。每當孩子球賽比賽開始前,林父就會爬好幾級樓梯走到記分牌下,居高臨下地用攝影機拍下兒子的比賽經過。每逢周五晚上,林家所在的教會組織年輕人打球后吃宵夜,林媽媽就會特意趕去陪書豪。林媽媽從書豪練習的時間,到球隊作客其他學校時誰負責開車接送,只要與兒子的比賽有關,事無大小都會親力親為。
“我們做父母的那么辛苦,你可一定要為我們爭口氣啊!”這是許多中國父母對孩子的囑咐。是不是父母付出了很多心血,孩子就必須要出人頭地呢?如果孩子完成不了父母的心愿,是不是一輩子都生活在愧疚感中呢?林家母親對書豪唯一的期望,只是期望書豪能成為一個愛主的基督徒,被神所用。至于怎樣用,就聽神的安排吧。林家孩子知道神在每個人身上都有特別的計劃,他們焦點的是努力的過程,至于結果,神看著都是好的。林家父母從小教導三個孩子要知道自己的身份是基督徒,是屬于神的,教會第一,家庭第二。全家一直堅持每個星期天早上都要參加主日禮拜,即使是在周六晚上比賽到很晚也是一樣。
兒女是神的產業(yè)
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yè)。所懷的胎是他所給的賞賜?!妒ソ洝罚ㄔ娖?27篇3節(jié))。人生有許多的無奈,其中最無奈的莫過于自己無法選擇父母家庭。孩子出生來到這個世界上,到底存在家庭中的意義何在?是父母親生命的延續(xù)?是父母親理想的延續(xù)?是父母親防老的依靠?
有一次,我和先生談到生養(yǎng)兒女的問題,我說,中國人的理論是養(yǎng)兒防老,先生說,不,生養(yǎng)兒女是為了給神培養(yǎng)神國度的人才,而不是為了你自己。
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沖突,中國人心目中,孩子是我生的,我養(yǎng)的,所以,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父母就是神,可以對孩子任意而為,孩子必須終身轄制于父母的權威之下,為父母而活。
而西方人的觀念是,孩子是神帶給我的產業(yè),是神賜予我的恩典,孩子是屬于神的,我只是一個祝福孩子的管道,我要好好地保護、教導、培養(yǎng)孩子,讓孩子活著能榮耀神。
誠然,中西雙方都有很優(yōu)秀的孩子們,也都有很糟糕的孩子們,但因為對孩子的認知不同,教導的方針也就不同了,教育的意義也相當的不同。
如果我們看孩子是“我的”,我對孩子就是最高的權威,孩子必須按照“我的”意思去成長、去生活。甚至到了孩子嫁娶的時候,有的父母會因為孩子不同自己的意見,而以彼此斷絕關系來處理,造成孩子的心靈創(chuàng)傷豈是一時可以撫平。有的子女婚后不幸就是因為婚前父母竭力地反對而留下了抹不去的陰影。
如果我們看孩子是“神的”,那么,是神給了我教養(yǎng)這個孩子的特權,我必須在神的真理下教養(yǎng)孩子。而對真理的認識與經歷是一生要竭力追求的,所以,做父母的也必須降服在真理的權威下,在教養(yǎng)孩子的歲月中和孩子一同成長。
林書豪不僅僅是事業(yè)出色,而且和父母兄弟家人的關系也相當親密,孝敬父母,友愛兩位兄弟,甚至朋友也很多,在他成長的過程中,很多重要的事情,他的父母家人都了如指掌,家人一起承擔難處,一起分享成功,這種親情的幸福不是金錢可以換來的,也是許多做父母真正羨慕的。
教養(yǎng)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
中國民間有句諺語:三歲看到老。這句話仿佛說明了孩童教育的重要性,人的品性在童年開始形成,人們長大后成為什么樣的人,和童年時的所學與所為是相當有關系的。難怪《圣經》(箴言22章6節(jié))說:“教養(yǎng)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p>
“教養(yǎng)”意思就是更新、啟蒙、管教、訓練孩子,使他能成長,走該走的道路。我們可看到神一個明確的應許,就是好的父母教養(yǎng)會引導出好的孩子。“當行的道”到底是什么?就是敬畏神的智慧和為人正直的道。也就是說,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作父母的就要教導他們敬畏神,并且在神的話語和禱告中,獲得智慧,按照孩子的興趣與愛好來培養(yǎng)孩子。
當記者問林媽媽怎樣在籃球運動上培養(yǎng)林書豪,林媽媽的回答非常簡單,就是“注重孩子的興趣,加以培養(yǎng)與發(fā)展”。從父親那里遺傳下來的興趣,加后天的勤奮,就是那么簡單。此言不就正好應驗了圣經的話語嗎?神怎樣說了,就必須怎樣實現。
現在許多做父母的總想替兒女安排一切,但長遠而言,對孩子并無益處。教導孩子選擇自己道路的方法,比你為他選擇更明智。
親子教育的秘訣
圣經對親子教育有很好的教導: “你們做兒女的,要在主里聽從父母,這是理所當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你們做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yǎng)育他們。”(《圣經》以弗所書6章1-4節(jié))。
孝順父母,是全世界公認的美德,也是圣經十誡中處理人際關系的第一條。圣經中教導的孝順,乃是在“主”里,也就是在圣經真理的教導里,而不是唯父母之命是從,父母不是神,無法準確無誤地教養(yǎng)孩子。父母親要怎樣的教導養(yǎng)育子女呢?就是要“照著主的教訓”。標準是在“主”那里,因祂是創(chuàng)造者,也是家庭的創(chuàng)立者,兒女父母都服從祂的定律,因為那是真理,真理不會因人而異的。做父母親的不能以嚴厲的、不公正的、偏心的或者憑自己的情緒使用權威“惹兒女的氣”,有些父母以暴力的毒打或者惡毒的言語“教導”孩子,孩子做得好,有進步,從來沒有表揚、稱贊和鼓勵,在孩子的內心種下的是惱怒、氣憤、羞辱、恐懼,和自卑,甚至厭倦活著。一個在父母暴力爭斗,惡語相向,兄弟姐妹不和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內心培養(yǎng)出來的只有怨恨與苦毒,做父母的想要這樣的子女真心地尊重、孝敬、摯愛家人恐怕萬萬不能,在他們自己的婚姻里面,造成許多的困難,婚姻的不幸,也不足為奇了。
如果,孩子在批評刻薄中長大,那么,他一定容易定人的罪。
如果,孩子在充滿敵意中長大,那么,他一定非常好斗。
如果,孩子在恐懼中長大,那么,他一定異常易怒暴躁。
如果,孩子在毫無憐憫中長大,那么,他一定充滿自憐。
如果,孩子在充滿羞辱中長大,那么,他一定強烈自卑。
如果,孩子在接納中長大,那么,他一定學到了溫柔。
如果,孩子在饒恕中長大,那么,他一定學到了包容。
如果,孩子在鼓勵中長大,那么,他一定學到了自信。
如果,孩子在公平中長大,那么,他一定學到了正直。
如果,孩子在誠實中長大,那么,他一定學到了善良。
如果,孩子在安全中長大,那么,他一定學到了自信。
如果,孩子在熱愛中長大,那么,他一定相信神愛他。
父母親一定要以神的話教育和撫養(yǎng)子女長大,讓神的教導和警戒在生活中發(fā)揮作用,父母親自己要做一個好的榜樣,在生活中言教身傳地教導孩子培養(yǎng)高尚品格和為人處世。
有這樣一個故事,父母親為了賺錢,把孩子交托給保姆家去養(yǎng),對孩子幾乎不過問,讓孩子在沒有看護和約束的情形下成長,后來,父母親把孩子帶回家,因為內疚,又對孩子百依百順,連句重話都不敢講。孩子不是動物,只有吃飽就行了,孩子從小就要受教育的,他們要在父母的訓導,警戒中學習知識,他們必須從小學習,建立和操練服從真理的權威,自我約束,遵守紀律,團隊合作,尊重他人,謙卑虛心,奉獻自我等優(yōu)秀品德。林書豪的媽媽對他的教育是嚴格的也是有智慧的,學習成績不行,就不能打球,他為了打球,把功課必須做得好好的,好到能進入哈佛大學。因為家庭是教育的根基,林書豪在學校,社區(qū),教會操練他各樣的品德,他的文武雙全也是合情合理的了。
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
不錯,和任何的成功一樣,不是有了天賦、機遇、努力,成功就唾手可得了。事實上,林書豪在一鳴驚人前,許多次的灰心、厭倦、害怕,躲在被窩里哭泣,想要放棄心中的理想。他想起了父母的話,你要為神而打球,不是因為冠軍。在等候成功的日子里,他學習了謙卑、忍耐,多多地禱告,更堅定地尊崇神。他真實地經歷到在患難中也要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于羞恥。他明白了,離開神,他決不會成功,人生真正的成功,就是成為一個擁有神性情的人,他的為人比他的成就更重要。當他不再是求神幫助他成功,而是努力做神所喜悅的人,他在最無望的時候,一夜成名。
后來,林書豪一再對記者說,他們(林指父母)對我的最大影響就是教我要先愛神,甚至在學校和家庭之上。這就是我生活的優(yōu)先次序,也是我父母的優(yōu)先次序。神就是一切,有了神一切都很美好,但是如果你和神沒有好的關系,那么一切就沒有意義了。
無獨有偶,在美國,有蘇緋云博士與何仲柯醫(yī)生華人夫妻,四名子女皆為美國著名天才兒童,先后以九至十二歲之稚齡考進大學,順利畢業(yè),事業(yè)有成,家庭幸福,四個孩子完全沒有青春叛逆期。談到成功的教養(yǎng)秘訣,一句話:“這是神的祝福。圣經應許說,愛神的,他的子女蒙主愛直到千代?!?/p>
作者簡介:
張文文,出生于苦難的六十年代,成長的歲月血淚斑斑,飽嘗艱辛。蒙神呼召成為牧師。2001年嫁給一位美國宣教士。34歲初入大學,最終獲得大學學歷,圣經文學碩士和教牧學博士學位,現在是美國展望大學教授和院長助理,北美華人作家協會會員。
張文文是中美兩國歷史以來唯一進入美國好萊塢基督教電影節(jié)的華人記者,也是第一個走訪飛虎隊隊長陳納德家鄉(xiāng)的華人,也是極少數被美國主流媒體采訪報道的華人基督徒。出版書籍《祝福母親》,審訂外文書籍《THE LOVE DEAR》(中文名《煉愛》)。《從剩女到蜜女》、《美麗情緒,美麗人生》兩本書籍正在出版中。
張文文榮獲美國時代專集文學網站時代優(yōu)秀隨筆獎;世界華人周刊全球華人故事征文榮譽成就獎;中國恩典在線網站宣教征文優(yōu)秀作品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