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熱詞”
2011年,“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順利完成“太空之吻”,使“交會對接”成了一個“熱詞”。其實交會和對接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動作。所謂交會,是指兩個獨立的目標飛行器從各自不同的軌道,飛到同一個軌道面上,然后相互不斷接近,直到兩者的相對速度在0.35米/秒以下。只有滿足了這個條件,接下來才能開始對接。否則“太空之吻”無從談起。
當兩個目標飛行器發(fā)生接觸,面對面地開始貼近,稱之為“捕獲”,其標志是將對方用捕獲鎖卡住。然后,再經過校直、緩沖、對準,兩者才能拉緊;最后,用8把對接鎖鎖住,使兩個目標飛行器最終合為一體,“對接”才算完成。
從技術上來說,空間交會對接的控制方式有4種,但實質上,可歸結為人工控制方式和自動控制方式兩大類。前者適用于載人航天器,例如,為空間站運送航天員。后者適用于不載人的航天器,例如,為空間站補充貨物,帶走垃圾。迄今為止,美國較多應用人工控制方式,而前蘇聯(lián)與俄羅斯則主要采用自動控制方式。我國的“神八”與“天宮”的交會對接用的是自動控制方式,而“神九”與“天宮”則將采用人工控制方式。
歷盡艱難
很多人以為,“太空之吻”很浪漫,其實一點兒也不。剛開始,飛船上沒有計算機,軌道上沒有中繼衛(wèi)星,地面上的測控站數量也很有限;由于條件非常簡陋,技術很不成熟,以至于早期的太空對接大多以失敗告終,一些優(yōu)秀的宇航員甚至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1966年,前蘇聯(lián)不載人系列的第一艘飛船出師不利,好幾個系統(tǒng)出了故障,導致返回艙無法著陸。在隨后的試驗中,運載火箭發(fā)射到一半便在空中爆炸,導致發(fā)射場兩人死亡。在解決了這些問題之后,1967年4月,聯(lián)盟1號上天,這是它第一次載人飛行。然而,由于返回降落傘出了問題,宇航員卡馬洛夫永遠留在了太空軌道上,再也沒有返回地球。
1967年9月30日,前蘇聯(lián)的兩艘無人飛船先后升空,并在進入軌道的第一圈就開始交會、捕獲。當時的無線電通信系統(tǒng)顯示:對接成功。一切如此順利,以至于地面專家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然而遙測系統(tǒng)隨后傳回的數據顯示:對接機構的驅動沒有拉緊到底,還留有幾厘米。事后發(fā)現(xiàn),這是對接機構的螺桿把遮擋灰塵的薄膜卷進了螺母內造成的。前蘇聯(lián)的第一次無人對接,就這樣毀于一張薄膜。直到1968年4月,才第一次真正完成無人對接。
1968年8月,載有一名宇航員的聯(lián)盟3號與無人的聯(lián)盟2號,試圖實施人工控制的交會對接。由于3號飛船剛入軌,宇航員還沒適應太空失重就開始交會,加上交會是在夜晚進行,47歲的宇航員不戴老花眼鏡只能看到前面不明亮的閃光,而不能閱讀操作指南,最終結果當然只能是失敗。到了1969年,吸取了上次失敗的教訓,載人的聯(lián)盟4號與5號終于成功實現(xiàn)了人工控制的交會對接。但由于當時的對接機構中間沒有通道,因此,聯(lián)盟5號的三名宇航員,不得不通過太空行走,爬到4號飛船上去與那里的宇航員會合。
必經之路
載人航天器的發(fā)射與返回、空間出艙活動、交會對接,是載人航天的三大基本技術。不論是俄羅斯的“聯(lián)盟號”飛船,還是中國的“神舟”飛船,作為一種天地往返的運輸工具,它們在太空的時間都待不長,一般不會超過7天。為什么呢?首先,它們攜帶的燃料不多,帶多了火箭的負擔太重。其次,宇航員日常消耗的氧氣、食物量很大,處理他們的排泄物也是大問題。更何況飛船內部空間有限,稍大一些的實驗也做不了。所以,如果需要航天員在太空完成一些長期的任務、復雜的試驗,就需要一個長期有人照料、空間足夠寬敞的航天器。
而建成這樣的航天器僅僅靠一次發(fā)射是不可能完成的。眾所周知,“和平號”空間站總重100噸,國際空間站總重超過了400噸,而“天宮一號”才8.5噸。但為了確保“天宮”順利升空,我國還專門對“長二F”火箭進行了改造。試想,若要一次性發(fā)射400噸重的航天器,那得要多大的火箭?因此,空間站的建造,只能通過多個艙體在太空交會對接才能最終實現(xiàn)。為建成后的空間站接送航天員,提供補給,也只能通過飛船與之交會對接才能完成。
太空垃圾
空間站在軌時間越長,不可預測的因素就越多,風險也隨之加大。你可能已經注意到,最近幾年,不斷有科學家遙控機器人,為遠在千里之外的病人成功進行手術的報道。實際上,此項研究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能給正在空間站,甚至是飛往火星的飛船上的宇航員實施小型手術。因為航天員畢竟也是吃五谷雜糧的人,難免也會生病。因此,盡管國際空間站的生命保障系統(tǒng)目前也沒有完全解決“看病難”的問題,但它仍然是我們必須重視和解決的。
但對整個空間站和宇航員而言,最大的安全威脅來自越來越多的被稱為“太空垃圾”的空間碎片。空間碎片是人類太空活動的產物,包括完成任務的火箭箭體和衛(wèi)星本體、火箭拋棄物、發(fā)生碰撞的飛行器產生的碎片等等。它們是地球空間環(huán)境的主要污染源。由于這些碎片都以7.8千米/秒的速度在高速飛行,一旦與空間站發(fā)生碰撞,后果將非常嚴重。例如,一個直徑1厘米的金屬片與飛行器相撞,就像一輛時速為120千米的汽車撞到墻上一樣可怕。因此,如何妥善處理空間碎片,確保太空活動安全,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zhàn)。
確保安全
目前,國際上處理空間碎片主要有減緩、防護、預警三大手段。減緩是指減少飛行器發(fā)射,對于廢棄不用的飛行器則盡量使其進入大氣層自毀。而保護則有個“度”的問題,不能設想為了增強抗撞擊性能,而讓空間站穿上一身厚重的鎧甲。目前正在運行的國際空間站,平均每年有70次碰撞預報,而它本身只具備對直徑1厘米的空間碎片的防護能力。因此,對于大一些的空間碎片,只能采取規(guī)避辦法;讓航天員躲進常年停靠在空間站的救生飛船中,形勢危急時就啟程返回地球。
美國宇航局已把碎片監(jiān)測作為一項常規(guī)的工作內容。目前他們已對所有超過10厘米的碎片進行監(jiān)測,同時力爭在10年內達到對1厘米以上的空間碎片進行監(jiān)測。中國的載人航天也已經將對空間碎片的監(jiān)測、預警和規(guī)避納入工作體系。這意味著,我國航天器的在軌安全得到了進一步的保障。實際上,在“神八”任務的實施過程中,每天都在發(fā)布未來3天的空間碎片預報。交會對接實施時,如果有預警,可以有兩種選擇,一是改變對接線路,二是退出對接程序,到時機合適時再啟動程序。
載人航天安全第一。中國的載人航天器運行軌道多選擇距地面300多千米的低軌道。這個高度的軌道有不利的一面,由于存在大氣阻力,會導致航天器的飛行速度衰減得比較快;需要經常進行軌道維持,控制難度較大。但同時也存在有利的一面,對于較大的碎片而言,由于衰減速度快,會很快進入大氣層燒毀;這樣一來,這個高度的軌道就具有了自凈能力。
值得期待
與載人飛船相比,空間站規(guī)模大,在軌運行時間長,可以提供地球上不具備的科學研究條件。其微重力、高真空、高位置等條件對材料學、生物學、制藥業(yè),對地球科學、外太空探索等都具有特殊的意義和無可替代的優(yōu)勢。設計中的中國空間站總重量為60噸級,可容納6人同時開展工作。如果把楊利偉乘坐的“神五”返回艙比做一居室,費俊龍和聶海勝開展活動的“神六”返回艙和軌道艙比做兩居室,則“天宮”就相當于套房,而未來的中國空間站就相當于別墅了。
你可能會問,建造空間站究竟能給咱們普通百姓帶來什么好處?由于沒有自己的空間站,我國的生物制藥業(yè)遠遠落后于西方發(fā)達國家,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梢灶A期的是,中國未來的空間站將為發(fā)明和制造挽救人們生命和健康的藥物作出重要貢獻。至于在半導體、特種材料、天文學、對地觀測等方面帶來的好處更是數不勝數了。
雖然中國目前的航天員都是職業(yè)航天員,但不久的將來,前往我們自己的空間站,不再需要像選拔航天員那樣嚴格的身體條件,只要基本身體條件合格就可以上去。對正在運行的國際空間站來說,這一點已經成為現(xiàn)實;對未來咱們自己的空間站,同樣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