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闡述
“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關于閱讀和理解詩歌的一種方法。孟子認為,讀者不能根據(jù)詩的個別字眼斷章取義地曲解語句,也不能根據(jù)語句的表面意義曲解詩歌的真實含意,而應從作品的整體出發(fā),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理解詩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去推測作者的本意。
技法運用
一、從重要詞句入手,揣摩主旨
在鑒賞詩歌時,如果能抓住詩中的重要詞句,就能快速理解全詩的主旨。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找出詩中的重要詞句呢?
1.關注標題。詩歌的標題不僅可以交代寫作的對象、內(nèi)容和題材的時令等信息,還可以點明作品的感情基調,明確作品的分類和體裁。如果能細細品味這些標題,便能探明作者的思想感情脈絡,進而比較準確地把握詩歌的主旨。如朱熹的《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闭б豢?,讀者會認為這是一首寫水塘的詩,但細看標題“觀書有感”,就會恍然大悟,原來它是揭示生活、學習,特別是做學問中的一個普遍規(guī)律的。又如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敝灰豢礃祟},就知道它不僅交代了寫作的緣由,點明了作品的感情基調,也交代了詩歌的類型——懷人送別詩,如果再結合詩眼“愁”字,我們便可以把握本詩的主旨,即抒發(fā)懷人之愁。
2.關注詩眼。從詞性上看,詩眼常常是動詞、形容詞和數(shù)詞。如杜甫《蜀相》中的“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原因難道僅僅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嗎?對此,讀者必須從詩眼“自”和“空”入手,認真研究前四句,把握其中所營造的意境。這里作者所寫的是錦官城外高大茂盛的古柏掩映中的武侯祠,盡管有映階碧草、好音黃鸝,但也只是枉添春色,表達了作者對諸葛亮身后寂寞的慨嘆之情。只有抓住了“自”和“空”這兩個詩眼,讀者才能真正把握文章的主旨。
3.關注主旨句。所謂主旨句是指在詩歌中能充分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寫作目的的句子。在表情達意上,它一般是議論性或抒情性的,其位置常在詩詞的后半部分。如潘大臨的《江間作四首(其三)》:“西山通虎穴,赤壁隱龍宮。形勝三分國,波流萬世功。沙明拳宿鷺,天闊退飛鴻。最羨漁竿客,歸船雨打篷?!痹娭小白盍w漁竿客”的議論,表達了作者對“漁竿客”的向往之情,顯然是全詩的主旨句。而“漁竿客”即隱居者,由此可知,這首詩表達了作者的隱逸之情。
二、從生活體驗入手,探求詩旨
在正確解讀詩歌句子的基礎上,如果讀者能從自己的生活體驗入手,也能快速探求到詩歌的主旨。
1.留意生活。讀者如能調動自己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隨時留意生活,用自己的生活體驗去理解詩歌,從作品中領會生活情趣,也能準確把握詩歌的主旨。如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焙芏嗳苏J為“白云生處有人家”“霜葉紅于二月花”兩句可以看出作者悠閑的心情。其實,如果讀者有過“山行”的經(jīng)驗,就能知道此詩先描繪了路途的“遠”、氣候的“寒”、山徑的“險”、天色的“晚”,顯然作者是行色匆匆的旅人,絕不是漫步山間,悠閑看風景的游客。接著作者卻置天晚、秋寒、山遠、徑斜于不顧,“停車”欣賞楓林,這就凸顯了霜染楓葉之美及美景誘人之深,作者愛賞之情溢于言表。這“?!迸c“行”的矛盾,如果沒有山行經(jīng)驗者是不能深悟的。因此,讀者既要看到詩的主旨除了寫美景之外,還要看到作者在秋季到來之際,并沒有哀傷感嘆,反而歌頌大自然的秋色之美。這正是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排擠,卻不甘沉淪、豪邁的樂觀精神的體現(xiàn)。
2.借助想象。想象是先從已有形象中分析出一些元素,然后按照新的構思重新結合、創(chuàng)造出新的形象的思維過程。由于受詩歌文體的限制,作者對于眼前景物不能一一說明,所以詩歌中的景色常常經(jīng)過了作者的高度概括,詩中的具體景物也常會呈現(xiàn)出跳躍性的特點。因此,讀者在欣賞這些作品時,要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置身詩境,將作者所描繪的意象和畫面一一再現(xiàn)到自己的腦海中,使整個心靈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中,從而進入作者所描繪的境界,獲得新奇的審美體驗。如“枯藤老樹昏鴉”一句,景物間跳躍的頻率相當頻繁。如果將其拆開來看,是根本不能體會到其中的妙處的。但是如果借助想象,將這些各自獨立的景物串聯(lián)成一個整體,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景物的組合會帶來一種奇妙的境界:老藤纏樹,有枝可依;游子孑立,無家可歸。再加上數(shù)只寒鴉,畫面之凄涼,自然就浮現(xiàn)在讀者眼前。
閱讀鑒賞
葛溪驛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燈明滅照秋床。
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
坐感歲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涼。
鳴蟬更亂行人耳,正抱疏桐葉半黃。
賞析:“鳴蟬更亂行人耳”中的“亂”字是全詩的詩眼,它直接點明了作者煩亂的心緒,抒寫了作者的家國之思。首聯(lián)一落筆就從情上布景,借殘月、滴漏、昏暗的燈光暗寫作者目不交睫、輾轉反側、心煩意亂的樣子。頷聯(lián)直接描寫作者身體之病、羈旅之困、懷鄉(xiāng)之愁,點明“亂”的部分原因,為進一步寫“亂”蓄勢。最后運用襯托的手法,借疏桐蟬鳴將作者的煩亂渲染到極致,借以反襯作者內(nèi)心的悲慨。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
□孟浩然
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
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游。
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
賞析:前兩聯(lián)將月涌江流的景色與凄愴的猿鳴和悲鳴的風聲結合起來,構成深遠清峭的意境。讀者通過自己的生活體驗,能捕捉到作者孤獨無助之感。那么,作者為何會有如此感受?因為此地不是自己的故鄉(xiāng),從而生發(fā)出獨客異鄉(xiāng)的惆悵,這里作者不由得懷念起揚州的老友來。為何還會懷念老友?那是因為只有老友才能了解他此時的寂寞和痛苦。至此,讀者才真正探求到此詩并非在表達自己的思鄉(xiāng)懷友之情,而是在訴說只有老友才能理解自己的不幸和憂傷。
村 居
□張舜民
水繞陂田竹繞籬,榆錢落盡槿花稀。
夕陽牛背無人臥,帶得寒鴉兩兩歸。
賞析:從標題看,可知此詩是描繪村居生活的。從內(nèi)容看,開頭兩句,作者挑選了綠水、田野、翠竹、籬笆、榆樹、槿花等靜物來描寫。遠處山坡,流水潺潺;近處小園,翠竹挺拔;一樹榆錢已經(jīng)凋謝,殘存的槿花立于枝頭。這些景物共同營造了清幽靜寂的意境。后兩句,動靜相襯,給鄉(xiāng)村帶來了一派生機、活力,同時也給鄉(xiāng)村籠上了淡淡閑愁。通過想象這些美景,我們可知此詩傳達了作者悠閑寧靜而又略帶清愁的心情。
重送裴郎中貶吉州
□劉長卿
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遠,青山萬里一孤舟。
賞析:從標題看,可知此詩是一首送別詩;從內(nèi)容看,“人自傷心水自流”是主旨句,它將作者的傷心之情酣暢淋漓地傳達出來。是什么原因讓作者傷心呢?原來日落西山,暮靄沉沉,本是歸家之時,而朋友卻遠走他鄉(xiāng),這已經(jīng)讓人傷心難耐,不料猿猴不識風情,不停地在此啼叫。作者與友人都是不幸之人,都遭貶謫,但友人比自己更不幸,他所貶的地方比自己更遠。看著遠去的孤帆,作者的心思也與友人一道漸行漸遠!由此,表達了作者對友人戀戀不舍的深情。
秋夜曲
□王 維
桂魄①初生秋露微,輕羅②已薄未更衣。
銀箏夜久殷勤弄③,心怯空房不忍歸。
[注]①桂魄:月亮的美稱。②羅:輕柔的絲綢。③殷勤:頻頻的意思。
賞析:秋月剛升,夜露微涼,輕羅衣裳早已不宜再穿,該是換裝的季節(jié)了。既然如此,這位女子為何還不“更衣”?天又涼,衣又單,為何還要在花園里久久彈箏不歸?她大概是心事重重,無法排遣,只好靠彈箏來傾訴怨情吧。但這只是讀者根據(jù)常情進行的推測,究竟如何,透過末句,才能明晰:原來這位多情的女子思夫心切,所以才害怕走進自己那冷清的空閨。
酒泉子
□孫光憲
空磧①無邊,萬里陽關道路。馬蕭蕭②,人去去,隴③云愁。
香貂舊制戎衣④窄,胡霜千里白。綺羅心,魂夢隔,上高樓。
[注]①空磧:空曠的大沙漠。②蕭蕭:馬鳴聲。③隴:隴山,古代防御吐蕃侵擾的軍事要地。④香貂戎衣:用貂皮縫制的戰(zhàn)袍。
賞析:這首詞上闋寫出了大漠的空曠和荒無人煙,描寫了行軍的情景和征途路上的氣氛:萬里征途,戰(zhàn)馬嘶鳴,疲于奔命的出征隊伍,向著遙遠的目的地趕去,連云都在觸景生愁,更何況人呢?下闋是征人想象妻子的情景:征戰(zhàn)時間已久,戎衣也顯瘦窄,家里的妻子該多么惦記自己呀,她定會登上高樓,盼望自己回家。讀者可以根據(jù)生活體驗,推知此詩表達了征人的懷鄉(xiāng)思親之感。
閱讀訓練
一、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惜 花
□韓 偓
皺白離情高處切,膩紅愁態(tài)靜中深。
眼隨片片沿流去,恨滿枝枝被雨淋。
總得苔遮猶慰意,若教泥污更傷心。
臨軒一盞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綠陰。
1.這首詩的首聯(lián)對殘花形象的刻畫非常精妙,請簡要分析。
答:
2.這首詩表現(xiàn)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是怎樣表現(xiàn)的?
答:
二、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相見歡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樓,倚清秋。萬里夕陽垂地大江流。
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
1.“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答:
2.“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一句運用了什么樣的手法來抒發(fā)情感呢?請簡要分析。
答:
三、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東流道中
□王 質
山高樹多日出遲,食時霧露且雰霏。
馬蹄已踏兩郵舍,人家漸開雙竹扉。
冬青匝路野蜂亂,蕎麥滿園山雀飛。
明朝大江送吾去,萬里天風吹客衣。
1.“冬青匝路野蜂亂,蕎麥滿園山雀飛”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
答:
2.詩歌的最后一句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結合詩句,請簡要說明。
答:
四、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南鄉(xiāng)子
□李 珣
乘彩舫,過蓮塘,棹歌驚起睡鴛鴦。游女帶花偎伴笑,爭窈窕,競折團荷遮晚照。
1.“游女帶花偎伴笑,爭窈窕”一句中哪個字最為傳神?為什么?
答:
2.說說這首詩的語言特點。
答:
五、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雙調】水仙子·尋梅
□喬 吉
冬前冬后幾村莊,溪北溪南兩履霜,樹頭樹底孤山上,冷風來何處香,忽相逢縞袂綃裳。酒醒寒驚夢,笛凄春斷腸,淡月昏黃。
1.這首小令將作者的情感寫得起伏回環(huán),請簡要分析。
答:
2.作者是通過哪些動作來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情感的?
答:
六、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東 郊
□韋應物
吏舍跼終年,出郊曠清曙。
楊柳散和風,青山澹吾慮。
依叢適自憩,緣澗還復去。
微雨靄芳原,春鳩鳴何處。
樂幽心屢止,遵事跡猶遽。
終罷斯結廬,慕陶直可庶。
1.“楊柳散和風,青山澹吾慮”一句妙在哪里?請簡要分析。
答:
2.這首詩的最后一句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
七、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同王徵君湘中有懷
□張 謂
八月洞庭秋,瀟湘水北流。
還家萬里夢,為客五更愁。
不用開書帙,偏宜上酒樓。
故人京洛滿,何日復同游?
1.請結合詩歌的具體內(nèi)容,說說首聯(lián)在整首詩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
2.作者在頸聯(lián)中是怎樣抒發(fā)自己的感情的?請簡要分析。
答:
八、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一叢花令
□張 先
傷高懷遠幾時窮?無物似情濃。離愁正引千絲亂,更東陌、飛絮蒙蒙。嘶騎漸遙,征塵不斷,何處認郎蹤!
雙鴛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橈通。梯橫畫閣黃昏后,又還是、斜月簾櫳。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
1.這首詞的上闋的哪一句點明了詞的主旨?為什么?
答:
2.“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歷來是人們傳誦的名句,說說它好在哪里。
答:
九、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春 日
□吳錫疇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幾許幽情遞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風。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畝園私涑水翁③。
無賦招魂難獨笑,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吳錫疇:南宋末年詩人,死后第三年南宋滅亡。②濂溪老:周敦頤,晚年定居于廬山,世稱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馬光,陜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xiāng)人,世稱涑水先生。
1.這首詩的頸聯(lián)中有兩個字用得非常巧妙,請找出來并結合詩歌內(nèi)容簡要賞析它們的妙處。
答:
2.“幽情”在詩中指什么情感?請結合全詩加以分析。
答:
十、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宿甘露寺[注]
□曾公亮
枕中云氣千峰近,床底松聲萬壑哀。
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
[注]甘露寺:我國一座著名的佛寺,始建于三國吳時,在江蘇省鎮(zhèn)江市北固山上,面對長江,相傳建寺時露水適降,因而得名。
1.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情景?表達了作者什么情懷?請簡要分析。
答:
2.這首詩在表達技巧上頗具特色,請結合具體詩句,談談你的感受。
答:
十一、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九日齊山登高
□杜 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jié),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1.詩歌的第一句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描繪了怎樣的景象?表明了什么?
答:
2.這首詩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全詩內(nèi)容進行說明。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