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先看下面的幾個例子:
①你總算來了,我足足等了你一年
365天。
②歌詠隊今天下午集中,進行彩排,準備演出。
③這次恐怖事件造成至少3名以上的平民喪生。
上述幾例中,到底哪些句子表達準確,哪些句子表達錯誤呢?這里必須分清兩個概念,即“羨余”和“贅余”。
“羨余”這個詞本義是“累贅”的意思。在語言學中,“羨余”的含義是指信息傳遞中有意添加的多余成分。這種成分擔負著傳遞多余信息的功能,是必要的重復,有其自身的重要作用。日常交際中,人們?yōu)榱藢Ρ匾畔⑦M行強化或說話的協(xié)調連貫,總是提供比實際需要更多的信息,這就產生了“羨余”。它在語言交際中有積極的作用,被人們廣泛接受和使用。如上文中提及的例句①:
①你總算來了,我足足等了你一年365天。(“一年”與“365天”重復,但兩個同義短語合用卻起到強化語意的作用,而且使語言具有一種含蓄深沉的意味,給人留下了咀嚼的情感空間,也便于讀者深入領會文章的深層內涵,表達效果極好。)
又如:
1945年,他親眼目睹了原子彈爆炸的恐怖場面。(“親眼目睹”重復,羨余成分給人音節(jié)整齊和諧的感覺。)
“贅余”是指句子結構已經(jīng)完整,句意也比較明晰,可是又使用了表達上不必要的詞語,疊床架屋,出現(xiàn)“贅余”。它是病句中的一個重要類型。如上文中提及的例句②和③:
②歌詠隊今天下午集中,進行彩排,準備演出。 (“集中、彩排、演出”是累加,因為彩排必須集中,也是為了演出,是不言而喻的,不必明言。)
③這次恐怖事件造成至少3名以上的平民喪生。(“至少”是一個表范圍的副詞,在其后接一個數(shù)詞,當屬正確。在數(shù)詞后再綴以表范圍的概數(shù)詞“以上”,就造成了贅余。)
“羨余”與“贅余”雖然都有重復之處,但從表達規(guī)范上看,前者是必要的重復,后者是不必要的重復。那么如何區(qū)分“羨余”與“贅余”呢?
一、語言使用的習慣。呂叔湘、朱德熙兩位先生在《語法修辭講話》中指出,有些話雖然用嚴格的邏輯眼光分析有點說不過去,但人家都這樣說,都懂得它的意思,聽的人和說的人中間毫不隔閡,毫無誤會。站在語法的立場,就不能不承認它是正確的。例如“在我沒來北京以前,我以為一定很冷”,既然“沒來”,就談不到“以前”“以后”。應該說“在我來北京以前”才對,可是人家都習慣加上一個“沒”字。諸如此類的例子有好些。兩位先生把這類說法稱為“習慣語”,并說:“習慣語是不容許分析的……是正確的?!敝T如“凱旋歸來”“公開宣稱”“一人獨自”“非法走私”“免費贈送”“親眼目睹”“仔細端詳”“提出質疑”一類詞語,已被人們廣泛使用,所以成為了習慣語。
二、語言表達的效果。即考查表達上是否有必要,去掉它是否影響表達。如果影響了語言的表達,削弱了原來句子的
語意或使句子不符合表達的習慣,讓人感到別扭,那么我們多半可以認定它是
“羨余”成分,反之,則為“贅余”成分。如短信:“一小時60分鐘我在想你,一天24小時我在盼你,一月30天我在戀你,一年365日我離不開你?!贝司?,就用“羨余”這種方式增強了語言表達的效果。
【鄒 春/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