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導(dǎo)引】
中國戲曲不但歷史悠久,而且種類繁多,且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與西方戲劇不同,它有著自己獨特的審美觀念和表演體系。從戲曲中,我們能夠感受到它豐富的內(nèi)涵,品味到它悠長的韻味。今天就讓我們從作者看秦腔的回憶中,感受作者的內(nèi)心,體會作者的情感吧!
【美文展示】
童年看戲
□唐新運
看戲就是聽秦腔,聽秦腔也就是看戲。我小時候,就是這么認為。
我所生活的那個小小村莊,在地圖上不著一絲痕跡,像餐后嘴邊的飯粒,用薄薄的紙巾就可以抹去。村里人以陜甘兩地的居多,除了遺留下的勤苦民風(fēng),還有令人耳熟能詳?shù)木褪潜荒切┬陆蠎粲靡孕稳萘邌菪獾摹罢媸且粋€民勤人”。我是民勤人的子孫?,F(xiàn)在想起,那時能夠讓新疆老戶唯一認可又讓陜甘父輩們引以為傲并為之如癡如醉的就是秦腔。
每年農(nóng)閑時節(jié),總有秦腔劇團來演出,好一點的也許就是現(xiàn)在“三下鄉(xiāng)”中的送文化下鄉(xiāng);次之,則為云游四方的草臺班子,但這于我們,也早已成了莫大的期待和驚喜。大隊修有一間俱樂部,論規(guī)模只有糧站能夠相提并論,說其金碧輝煌、雕梁畫棟,就有些自慚形穢了。觀眾不是陸續(xù)進入,而是像潮水般涌進去的。那么多的人,嘈雜又擁擠,俱樂部仿佛宰相的肚子,足夠大。瘦小的我,不用使勁,只需牽住前邊的衣服就被挾裹了進去。我拼命呼吸,如同森林中的小草,只能仰頭望見一丁點的燈光,甚至有窒息的感覺,瞬時心中開始慌亂,怕就此被擠得送了小命,但很快人群又突然散開了。
無論在中間還是后面,我都覺著不能盡興,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真是種折磨。我必須花半個鐘頭或者更長一段時間,才能擠到臺前,看演員那垂至腳后跟的長發(fā)和他們快速挪動著的清晰腳步,看他們的長胡子、蟒袍、烏紗帽,看女官們的鳳冠霞帔。最喜歡看的自然是武將們的打斗,雖然也知道那是紙糊的大刀和銀樣的镴槍,跟現(xiàn)在動作武打大片相比,那些打斗場面充其量只是個小巫,但仍是讓我們崇拜到了極點。演員們時而咿咿呀呀時而又激越高亢的唱腔,我是一句也聽不懂,但從旁邊義務(wù)解說員的解說中,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黑紅臉的是好人,白臉的是壞人和奸臣,白鼻子紅嘴唇的少不了是小丑。多年以后,我最喜歡聽的方言就是陜西話,陜西話在古時曾被稱為“雅言”,但主要原因還是“秦腔情結(jié)”在時時撥動著我的心弦。
現(xiàn)在,秦腔早已不再下鄉(xiāng),連偌大的俱樂部也兀立在那里獨自品味孤獨和憂傷。和女友去散步,偶爾在街的一隅,居然發(fā)現(xiàn)有人自發(fā)組織義務(wù)演唱秦腔,自娛自樂。自己的腳便再也不能挪動半分,女友不會喜歡秦腔,知之也甚少,她是魯人。
國人是戀家的,只要是能夠有口飯吃,誰也不會遠離自己的家鄉(xiāng),這種情感,是財富也是負擔(dān)?!案F家難舍,故土難離”,等我們的父輩終于迫不得已來到異地時,他們的魂魄卻會隨著秦腔神游故鄉(xiāng);而我,寫下這段真實的文字,懷念我美好的童年時光。
(選自《人民日報》2011年11月2日,有刪改)
閱讀感悟
戲曲是我國的傳統(tǒng)藝術(shù)形式。中國戲曲發(fā)展至今,歷經(jīng)滄桑而被歷代所傳頌。從戲曲表演中,我們可以領(lǐng)悟做人的道理,感受世間的變化。而從上面的美文中,我們就體會到了作者對于逝去童年的懷念。文章通過對童年時代看戲經(jīng)歷的回憶與描寫,向讀者展示了作者童年的看戲經(jīng)歷,更向讀者展示了國人對于家鄉(xiāng)懷念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