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置身詩境
“詩境”一說始于唐代王昌齡的“詩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這里所說的“境”類似于境界。唐代司空圖主張“思與境偕”,說的是詩歌深刻的思想與博大的意境是互相融合的。然而,古時的境界之說直至王國維才形成一種系統(tǒng)性的文藝理論,后來王國維用“意境”取代了“境界”。意境是我國古典文論獨創(chuàng)的一個概念,童慶炳在《文學理論教程》當中將“意境”定義為:抒情性作品中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系統(tǒng)及其所誘發(fā)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置身詩境,即全身心地感受和體悟詩歌當中情景交融、虛實相生、韻味無窮的高度審美境界。
■
中國的古典詩歌離不開意境的構建。因此,賞析一首詩歌的基礎和關鍵是由境入情,進而因境明情。如果我們想要置身詩境就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反復吟誦,整體感知詩歌意象
意象是指客觀物象經過創(chuàng)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它具有哲理性、象征性、抽象性、多義性等特征。詩歌意象不僅是現實生活的寫照,而且是作者審美創(chuàng)造的結晶和情感意念的載體,更是我們學習詩歌的重中之重。因此,要了解一首詩歌的意境,就必須在反復吟誦中領會詩歌的內容和含義,把握理解詩歌中富有代表性的意象。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中“春、江、花、月、夜”這五種藝術形象本身就具有詩意,作者將它們組合在一起便構成了一幅寧靜美好的月下風景圖畫。再比如戴敘倫的《過賈誼宅》:“舊宅秘荒草,西風客薦蘋。凄涼回首處,不見洛陽人?!薄芭f宅、荒草、西風”則構建了一個悲涼荒蕪、灰暗陰冷的意象群。
二、構建意境,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想象
我們在閱讀詩歌時,需要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想象,將這些意象群進行藝術加工和還原,最終達到構建意境的目的。我們在進行想象時主要有再現性想象和創(chuàng)造性想象兩種方式。
1.利用情感體驗進行再現性想象。再現性想象,即主體對已經存在于感官中的外部事物或現象的復現。這種想象方式一般用于詩歌的寫實意境。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作者描寫了寧靜祥和的鄉(xiāng)村景象,一片片的方宅村居,一間間矗立在濃郁綠蔭中的草屋,堂前院后盡是亭亭如蓋的榆柳和桃李,深巷中不時有幾聲狗吠,雞在桑樹上鳴叫。但凡去過鄉(xiāng)間的人,此時一定會被詩歌中的景物喚醒了對以往美好的回憶。再比如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蔽覀冊陂喿x這首詩的時候,腦海里就能浮現出錢塘湖的美麗春景,水面與天邊連成一線,黃鶯們爭著搶著在樹上做窩,平常人家的燕兒在啄著春天的泥土。草地上的小花小草漸漸地生長出來,迷醉了游人的眼睛。這些極易見到的景物,迅速地勾起了讀者對早春的回憶,撩起了我們對于生機勃勃的初春的美好向往。
2.調動感官進行創(chuàng)造性想象。詩歌往往是含蓄凝練,意大于象的。因此,我們在鑒賞的時候,往往更多地需要運用創(chuàng)造性想象。創(chuàng)造性想象更多的是針對詩歌中的虛境,它可能是對詩中某種抽象的事物進行形象化,還可能是憑空地將此物想成彼物,將無想為有,將常物想為異物。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北娝苤?,李白的詩歌想象奇異,大氣雄渾。如果想構建這樣瑰麗詭譎、氣勢恢弘的意境,就必須借助創(chuàng)造性想象。作者仿佛擁有了一雙翅膀,隨心所欲地在天地間縱橫馳騁,隨意遨游,這是多么的暢快盡興?。≡俦热缋钯R的《秋來》:“思牽今夜腸應直,雨冷香魂吊書客。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李賀因其奇特的想象,幽峭的風格,被世人稱為“詩鬼”。他的這首詩抒寫了悲秋之慨,描繪了幽暗詭異的畫面:在冷冷的雨夜,古代詩人才士的魂靈在憑吊讀書的人們,在墳地里吟唱著鮑照的挽歌,哀悼著他們生前懷才不遇,以至含恨地下,凝血成碧。對于這首詩中構建的異常意境,如果我們不借助創(chuàng)造性想象,就無法置身詩境,更不能設身處地地去感受作者那種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苦痛懊惱之情。
在運用“置身詩境”這種閱讀方法進行古典詩歌鑒賞時,一定要聯系詩歌的具體語境,借助我們自身積累的情感體驗和現有的審美基礎,全身心地進入詩歌精心營造的意境當中,以作者之眼觀物,以作者之口抒情,以作者之心悟理。
■
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
□岑 參
火山六月應更熱,赤亭道口行人絕。
知君慣度祁連城,豈能愁見輪臺月。
脫鞍暫入酒家壚,送君萬里西擊胡。
功名祗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賞析:這首送別詩既不寫?zhàn)T行的歌舞盛宴,也不寫分別時難舍的離情。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說話行事,祝酒勸飲,然而字里行間卻使人感到有一股激情在流淌。這首詩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經的火山、赤亭這段最艱苦的旅程開篇。詩的三、四兩句在寫法上進行了轉折,敘寫李氏不平凡的經歷,激勵其一往無前。“豈能愁見輪臺月”,是盛唐時代人們積極進取精神的反映,也是盛唐之音中昂揚的旋律。詩的五、六句是招呼、勸說的口氣,挽留李副使脫鞍稍駐,暫入酒家,飲酒話別。作者沖破一般送別詩多訴依依不舍之情的樊籬,直接提出此次西行“擊胡”的使命,化惆悵為豪放,開拓了新的意境。詩的最后兩句直抒胸臆,氣貫長虹:功名請向戎馬沙場上求取,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大丈夫?!办笙颉币辉~語氣恭敬而堅決,這既可以看做是岑參勉勵李氏立功揚名,創(chuàng)造不朽的英雄業(yè)績,同時也抒發(fā)了自己的理想和壯志。這兩句將詩情推向了高潮,其中所蘊涵的英雄豪氣使后世眾多讀者為之激動振奮。
月夜憶舍弟
□杜 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賞析:本詩的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先描繪了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涼的景象。沉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力,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頷聯點題,“露從今夜白”既寫景,也點明了時令。那是白露時節(jié)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霸率枪枢l(xiāng)明”,也是寫景,卻與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寫的不僅是客觀實景,而且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以上四句看似與憶弟無關,其實不然。作者不僅在望月懷鄉(xiāng)中寫出“憶”,就是聞戍鼓,聽雁聲,見寒露,也無不使作者感物傷懷,引起他的思念之情。詩由望月轉入抒情,過渡自然。月光常會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鄉(xiāng)之念。作者遭逢離亂,看到了這清冷的月夜,自然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在作者的綿綿愁思中夾雜著生離死別的焦慮不安,語氣分外沉痛。“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緊承上文進一步抒發(fā)內心的憂慮之情。親人們四處流散,平時所寄的書信尚且常常不達,更何況是在戰(zhàn)事頻頻之時,生死茫茫當更難預料。
浣溪紗
□秦 觀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閑掛小銀鉤。
賞析:本詞的起調很輕,很淡,于輕淡中帶著作者極為纖細敏銳的心靈感受。詞的首句,為全詞奠定了凄清的基調。緊接著加上“曉陰無賴似窮秋”,在凄清的背景上涂抹了一層暗淡的色彩。下闋轉入對春愁的正面描寫。見縹緲之飛花,不禁憶起無憑之殘夢,作者心中頓時升起了愁緒。作者在這里用了兩個奇特的比喻:“飛花”之“輕”似“夢”、“絲雨”之“細”如“愁”。這樣的比喻,不僅突出其喻體和喻指的恰當而新奇,更一反常式,以抽象的情感喻具體的物象。作者本寫春夢之無憑與愁緒之無際,卻透過窗戶攝景于遠處的飛花細雨,將情感距離故意推遠,使文章越發(fā)生出一種縹緲朦朧、若即若離之美。在結構藝術上,作者運用倒裝的手法,使得詞的上、下闋對稱工整,顯得精巧別致,極富回環(huán)變化之美。同時,也進一步使簾外的種種愁境,簾內的愁人更為分明,不言愁而愁自現。
宿石邑山中
□韓 翃
浮云不共此山齊,山靄蒼蒼望轉迷。
曉月暫飛高樹里,秋河隔在數峰西。
賞析:這首七絕以極簡練的語言,描繪了石邑山變幻多姿的迷人景色。前兩句寫傍晚投宿所見山之景,后兩句寫破曉行走于山中所見天空中的景色。如果說第一句是寫仰望之所見,那么第二句“山靄蒼蒼望轉迷”,則是寫遠眺的情景:摩天的山巒連綿不斷,飄蕩的晚霞忽淡忽濃,忽明忽暗,給重巒疊嶂的山增添了迷人的色彩?!巴D迷”三字寫出了作者身臨其境的感受。此句巧妙地照應了上句,正因為山高云繞,才使入山的游人產生“望轉迷”的感覺。同時,“迷”字,又暗示出夜幕即將來臨,作者將在山中投宿。詩的三、四句“曉月暫飛高樹里,秋河隔在數峰西”,是這首七絕精妙傳神之筆,意境幽美,景色錯落有致,令人產生無限遐想。由于曙色漸開,銀河被群峰遮蔽,所以看不到了。最后一句“秋河隔在數峰西”,一筆帶過,戛然而止。這兩句一詳一略,一實一虛,把近景遠景、明暗層次、時間空間安排得井然有序。同時,透過這兩句景色描繪,使人深深體會到旅人夜宿曉行,奔波不已的艱辛。
題紅葉
□韓 氏
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
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
賞析:本詩寫的是一個失去自由、失去幸福的人對自由、幸福的向往。詩的前兩句“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妙在只責問流水太急,訴說深宮太閑,并沒有明寫怨情,但怨情不言自明。這兩句詩以流水之急與深宮之閑形成對比,不著痕跡地烘托出了這種看似矛盾而又交織為一體的雙重苦恨。詩的后兩句“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運筆更加委婉含蓄。它妙在曲折傳意,托物寄情,不從正面寫自己的處境和心情,不直說自己與人間隔離已久,渴望回到人間,而是運用折射手法,從側面下筆,只對一片隨波而去的紅葉致以殷勤的祝告。這樣表達出作者對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想要沖破樊籠的強烈意愿??偟目磥恚@首詩空靈蘊藉,言簡意長,給人以更多玩味的余地。
題木居士二首(其一)
□韓 愈
火透波穿不計春,根如頭面干如身。
偶然題作木居士,便有無窮求福人。
賞析:“木居士”的形象給人以滑稽可笑的感覺,收到了極好的諷刺效果。詩的妙處在于最后一句,它勾畫出這樣一幅圖景:神座之上立著一截僥幸殘存、冥頑不靈的朽木,神座下卻香煙繚繞,匍匐著善男信女,他們在祈求它保佑。這種莊嚴的、鄭重其事的場面與其荒唐的、滑稽可笑的內容,再一次構成強烈的喜劇沖突,使人忍俊不禁。這里作者挖苦諷刺的對象又不僅是“木居士”?!澳揪邮俊惫倘豢尚?,而“求福人”更可笑亦復可悲。作者在“木居士”身上是從正面落墨,筆調嬉笑怒罵,尖酸刻薄。而對“求福人”著墨不多,卻有點睛之效:他們急于求福,欲令智昏,錯抱“佛”腳?!澳揪邮俊弊约荷星易陨黼y保,怎么可能反過來賜福于他人呢?詩中對“木居士”的刻薄之語,句句都是對“求福人”的挖苦。此詩的妙處,就在于抓住了“聾俗無知,諂祭非鬼”(《溪詩話》)的陋俗與封建官場中某種典型現象之間的相似之處,運用借物托喻的方法,收到了喜劇諷刺的藝術效果。
■
一、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商山早行
□溫庭筠
晨起動征鐸①,客行悲故鄉(xiāng)。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②夢,鳧雁滿回塘。
[注]①鐸:系在馬車上的鈴。②杜陵:在長安城南,漢宣帝陵墓所在地,這里指故鄉(xiāng)長安。
1.請簡要分析這首詩中作者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
答:
2.請簡要分析“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的寫景特點與意境。
答:
二、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自沙縣抵龍溪縣,值泉州軍[注]過后,
村落皆空,因有一絕
□韓 偓
水自潺湲日自斜,盡無雞犬有鳴鴉。
千村萬落如寒食,不見人煙空見花。
[注]泉州軍:唐末一支軍閥部隊,據載,燒殺擄掠,無惡不作。
1.這首詩中的兩個“自”字和一個“空”字的運用有何妙處?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答:
2.請簡要分析二、四兩句詩所運用的藝術技巧。
答:
三、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新城道中(其一)
□蘇 軾
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
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
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
西崦人家應最樂,煮芹燒筍餉春耕。
1.這首詩的首聯主要運用了哪些寫作手法?從全詩來看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2.這首詩的尾聯“西崦人家應最樂,煮芹燒筍餉春耕”體現出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
四、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貞元十四年旱甚見權門移芍藥
□呂 溫
綠原青壟漸成塵,汲井開園日日新。
四月帶花移芍藥,不知憂國是何人!
1.這首詩運用了對比手法來表現主旨,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答:
2.這首詩的題目長達十三字,有人建議將其簡化成“移芍藥”三字。你同意這一觀點嗎?為什么?
答:
五、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謝池春
□陸 游
壯歲從戎,曾是氣吞殘?zhí)?。陣云高、狼煙夜舉。朱顏青鬢,擁雕戈西戍。笑儒冠自來多誤。
功名夢斷,卻泛扁舟吳楚。漫悲歌、傷懷吊古。煙波無際,望秦關何處?嘆流年又成虛度。
1.作者“傷懷”的原因是什么?
答:
2.這首詞主要運用了什么表達技巧?請結合全詞簡要分析。
答:
六、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漁家傲
□朱 服
小雨纖纖風細細,萬家楊柳青煙里。戀樹濕花飛不起。愁無比,和春付與東流水。
九十光陰①能有幾?金龜解盡留無計②。寄語東城沽酒市。拼一醉,而今樂事他年淚。
[注]①九十光陰:90天的光陰,指春光。②金龜:身上佩帶的飾物。此句化用唐人賀知章遇李白后嗣金龜換酒相酬、痛飲為樂的典故。
1.運用所學詩歌鑒賞知識,賞析“戀樹濕花飛不起”一句。
答:
2.結合全詞概括這首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
七、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送 別
□范 云
東風柳線長,送郎上河梁。
未盡樽前酒,妾淚已千行。
不愁書難寄,但恐鬢將霜。
望懷白首約,江上早歸航。
1.這首詩第一句“東風柳線長”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
2.“未盡樽前酒,妾淚已千行”體現了女主人公怎樣的形象特征?
答:
八、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除夜自石湖歸苕溪十首(其七)①
□姜 夔
笠澤②茫茫雁影微,玉峰重疊護云衣。
長橋③寂寞春寒夜,只有詩人一舸歸。
[注]①姜夔于紹熙二年(1191年)冬,到石湖范成大處做客,除夕晚上乘船回家,途中寫下了十首七絕。此為第七首,描寫作者只身夜渡太湖的情景。②笠澤:指太湖。③長橋:指垂虹橋,北宋時建,在今江蘇吳江市。
1.這首詩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這一畫面是由哪些景物構成的?請簡要敘述。
答:
2.有人說“雁影”是作者的化身,你是否同意這個觀點?請簡要說明。
答:
九、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夜 直
□王安石①
金爐香燼漏聲殘,翦翦②輕風陣陣寒。
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干。
[注]①王安石于宋神宗時兩次任宰相,推行新法,后退居金陵(今江蘇南京市),封荊國公。這首詩寫于熙寧二年(1069年),當時宋神宗已決定采納他的意見,實行新法。②翦翦:形容風輕微而帶有寒意。
1.運用所學詩歌鑒賞知識,賞析“月移花影上欄干”一句。
答:
2.面對美好的春夜,作者為什么說“春色惱人”呢?請結合詩歌的思想感情談談你的理解。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