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傳席,博士,現(xiàn)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特殊貢獻專家,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論委員會委員,法國Queens大學教授。曾任美國Kansas大學研究員。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古往今來中國人始終把“面子”放在首位,對形象一直十分重視。在人物畫創(chuàng)作中,人物形象甚至是一張畫成敗的關鍵之一。西洋人又如何看待這一問題?對人物畫家來說,了解此類知識,也有著追本溯源的作用。
現(xiàn)代藝術品常令人一頭霧水,看完本文后半部分,應該會有耳目一新之感。
中國人歷來講究形象?!肚f子·盜跖篇》記孔子見到盜跖第一句話便稱贊盜跖“生而長大,美好無雙”。封建社會把官員作為人倫之表率,而選拔官員第一個標準便是形象?!缎绿茣みx舉志》上明文規(guī)定:“凡擇人之法有四,一曰身,體貌豐偉;二曰言,言辭辯正;三曰書,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優(yōu)長。四事可取,則先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勞。得者為留,不得者為放。”這就是說,選官的第一條件是“體貌豐偉”,其次是言、書、判,四件都好,再看德行和才能。其實自原始之世,天子及輔佐天子的官員都要形象好。二十四史中記載那些天子及國家要員都是“生而神異”、“體貌不凡”等等。齊威王知道孫臏有才,任命他為將,孫臏辭謝曰:“刑餘之人不可?!庇谑悄艘蕴锛蔀閷?,而孫子為軍師,居輜車中,坐為計謀。孫臏因被龐涓所害,斷去雙足,形象不好,便不可做官?!皾h官威儀”,一般說指漢朝官員服飾十分威儀,服飾尚且要求威儀,人豈能不威儀?!睹鲗嶄洝酚涊d有一位陜西官員,文才極佳,政績也好,但吏部去考察時,還是把他的官面免掉了,理由是“形容丑陋”。本來不丑陋的,過幾年考核時,因病、因老而丑陋者,仍要免官。
總之,在古代,形貌美是做官的首要條件。形貌本來美的,做了幾年官后,變得不美了,仍要免官。劉墉,人稱劉羅鍋,實際上他只是因自幼伏案讀書,背微駝而已,并不太影響他的形象。但就這微駝,仍被人呼為“羅鍋”。因為當時的官員要“立如松,坐如鐘”??梢姽湃藢賳T的形象要求之嚴。因為在意識中,當時地方官代表一地人的形象,國家官員代表國家的形象。
怎樣才美呢?每一個時代都有標準。唐代要求“體貌豐偉”,而戰(zhàn)國至漢,是以瘦為美的。一般人知道:“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是指女子要瘦,其實當時要求男人也以瘦為美。記得我曾考證過漢代官員(男)多是瘦的,胖便不美。這里不再考證了。魏晉南北朝時,更是以瘦為美。據(jù)《世說新語》等書記載:“何平叔美姿儀”,“毛曾與夏侯玄并坐,時人謂‘蒹葭倚玉樹’”,“稽康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又稱其“巖巖若孤松之獨立”,“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連手共縈之”,“王夷甫容貌整麗”,“裴令公有俊容姿”……但美的具體是什么呢?從最美的男人衛(wèi)玠身上可以了解到,“衛(wèi)玠從豫章至下都,人久聞其名,觀者如堵。” 看來衛(wèi)玠比潘岳更美,潘岳只是被婦女們連手圍起來留住他,供自己欣賞,而衛(wèi)玠是“觀者如堵”?!埃ㄐl(wèi))玠先有羸疾(瘦弱),體不堪勞,遂成病而死。時人謂看殺衛(wèi)玠?!薄东d別傳》記衛(wèi)玠從小就美麗,“玠在群伍之中,實有異人之望。齠齔時,乘白羊車于洛陽市上,咸曰:‘誰家璧人?’于是家門州黨號為璧人。” 衛(wèi)玠因為美,是被人圍觀,得不到休息,所以說是被看死了的。他的美,就是瘦(羸疾)。魏晉南北朝時,因瘦而美的記載很多,連陶淵明也是十分瘦的。但一般瘦還不十分突出,要十分瘦,不過這些太瘦的人卻不長壽。
但到了唐朝,忽然改為肥胖為美了。很多學者為此而長年累月地考查,翻資料,看遺存,探索唐人為什么以肥為美。但考察的多是女性以肥為美。有人認為唐代的婦人參加體育鍛煉,打馬球等,所以體格健碩而肥。有人考察,唐人多和北方少數(shù)民族通婚,少數(shù)民族人體格健壯,混血的后代也健壯等等。但我想,參加體育鍛煉是減肥的,何能胖呢?和少數(shù)民族通婚之混血后代畢竟是少數(shù),何況混血后代就必胖嗎?這些考證都沒有科學根據(jù)。縱使有根據(jù),當時人真的胖子多,也不能解釋“以胖為美”的問題。美國的胖子多,但美國人并不以胖為美,而美國人卻恰恰以瘦為美,“排骨美女”,女性要瘦得像排骨一樣才能參加選美。唐朝人即使胖子多,如果唐人仍“以瘦為美”,他們在畫中、雕塑中就不會以肥胖為模特而到處畫、雕胖女人、胖男人了?!澳L亍闭呙乐7兑玻蛘呤翘貏e之美也。唐人為什么以胖為美呢?
原來是上行下效的結果。李淵做了皇帝之后,李世民找到當時的大醫(yī)學家孫思邈,把他帶到李淵處。孫思邈當時已九十多歲,李氏父子問其長壽之法。孫思邈告之,自己是醫(yī)生,有錢,娶了很多小妾,皆“肥而白”者。于是宮廷中從此在全國選美(當時選美是為皇帝選妃,選宮女)便以“肥而白”為標準。于是舉國上下皆知美女就是“肥而白”之女。于是“肥而白”之女便是美女的代名詞。后來,男人也以肥胖為美了。這就是唐人以胖為美的根源。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石刻雕像或塑像以及繪畫、陶俑等,唐人皆是胖的。實際上,除了胖外,還有“白”。
五代至清末,皆各有審美標準,此處暫置而不論。
美術不論有多少功能,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審美,要表現(xiàn)美,表現(xiàn)那個時代的美。
我們看從戰(zhàn)國到魏晉南北朝的美術遺跡來看,美術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審美都和當時的社會審美是一致的。戰(zhàn)國帛畫《龍鳳仕女圖》,畫中的女性就是一位細腰、瘦身的女性。顧愷之的《女史箴圖》中的女性也都是瘦的。魏晉南北朝存世的石刻佛、菩薩像、小千佛像,大多是瘦的。正如顧愷之《論畫》中說的“刻削為容儀?!睗h代的墓葬中出土陶俑,凡屬美麗的形象如舞女、侍女,也皆是細腰瘦身的。
唐代的人物畫形象基本上都和當時的審美標準一致,是胖的。從初唐時《步輦圖》中的唐太宗像,《古帝王像》中凡是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都是肥健的?!峨絿蛉擞未簣D》、《搗練圖》、《宮中仕女圖》、《簪花仕女圖》中的美麗而高貴的女性皆是胖的。敦煌壁畫中,凡是唐代高貴的女性也都是很肥胖的,但都很健康。現(xiàn)存各地的唐代佛像,也都是肥胖的,但也都是強健的。
其實,唐代男女人物未必都是肥胖的,但藝術要表現(xiàn)美,反映時代的審美標準,因而,瘦人便不會太多的入畫,而入畫的都是美的——肥胖健碩的。當然,宮中美女是從全國選來的,標準是“肥而白”,應該說宮中基本上全是“肥而白”的女性,但連佛像都是肥胖的,那就是美的創(chuàng)造了。或者說,畫家們選擇了肥胖的人作為模特兒,進行雕塑的。還有,像敦煌壁畫中,盛唐時期的《都督夫人供養(yǎng)像》當中一群人全是肥胖的,估計也是作了夸張,這夸張是向美的方向夸張,而非向丑的方向夸張。(未完待續(xù))
(編輯 溫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