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傳席,博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特殊貢獻專家,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論委員會委員,法國Queens大學教授。曾任美國Kansas大學研究員,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古代人物畫的形象都是以當時的審美標準而進行創(chuàng)作的。崇尚瘦的時代,藝術形象也基本是瘦的;崇尚肥胖的時代,藝術形象也基本上是肥胖的。丑化中國人的形象者,幾乎沒有。畫者和被畫者都是中國人,為什么要自我丑化呢?
我到過英國倫敦等地,他們雕塑的英國領袖人物和英雄人物,也都是十分威嚴、雄健的。美國在一座山上雕的四位總統(tǒng)像、華盛頓廣場上的領袖像,也都是十分威嚴、高大的。紐約聯合國大廈前,青銅像《化劍》,其人物形象也是十分健壯完美的。世界上各個國家,未有一個用美術作品丑化自己人的形象者。正如除了中國外,也沒有一個國家的理論家說自己國家的藝術“窮途末路”走向滅亡了的一樣,只有中國的理論家說自己的藝術應該滅亡,大概也只有中國的藝術家丑化自己人的形象。
中國的藝術家塑像自己的英雄和勞動人民也一直是以健全、崇高、高大、英俊為標準的。雖然“文化大革命”中有“三突出”、“紅光亮”等創(chuàng)作標準,只是更加突出英雄人物,也沒有丑化的意思。
1980年,改革開放之后,羅中立創(chuàng)作了《父親》,反映了落后的農村中一位苦難的農民形象。他滿臉皺紋,干裂的嘴唇,牙齒脫落而無修補,滿手灰塵,骯臟且手指破爛,可憐巴巴地端著一個破舊的瓷碗。這個農民形象在當時有一定代表性。羅中立創(chuàng)作這幅畫還是真誠的,因為他的寫實手法,也得到當時美術界領導人的稱贊,作品被收入中國美術館,廣為宣傳。外國人也看中了這幅畫,給予很高的評價,并到處宣傳。但外國人的宣傳并非出于藝術,而是以這幅畫宣揚中國人的落后和苦難,甚至可憐。
其后,張曉剛創(chuàng)作了《全家?!芬活愋は癞?,以陳舊式的形式畫出陳舊式的人物肖像,人的感情麻木呆板、毫無生氣。畫家可能在自己的生活和社會交往中有種什么感受,便嘗試創(chuàng)作出來。因為形式有些新意,發(fā)表出來后,也給人一定的印象,但并沒有在國內引起太大的振動。可是被國外人發(fā)現了,他們認為這就是當代中國人的形象,高價收買,大肆宣傳。當然,這是別有用心的。
繼之,岳敏君又畫出了咧開大嘴,只知傻笑的中國人形象,也被外國人看中了,外國人看中的也不是藝術(至少說不僅是藝術),他們認為中國人有吃了,有穿了,但沒有頭腦,只知傻笑,滿足于一時的物質生活,沒有政治理想,不關心人類前途和國家命運,不知有民主、自由這些更高的人生內涵??傊麄冋J為這些形象表現出的是中國人的愚昧和落后。
那么,外國人高價收買這些作品,還是花了錢,我們賺了錢,不也很好嗎?錯了,這些外國人知道中國確有一批愚昧的人。鬼報復的是怕鬼的人,對于不怕鬼、打鬼的人,鬼反而怕了。炒作這些丑惡形象的人,先是賤價收買了大批的畫,然后惡炒,讓一些“怕鬼”的人知道這些畫價高,買了可以賺錢,于是瘋狂搶購。炒作者于是把賤價收購的大批畫高價賣給這些愚昧的中國人,大賺了中國人的錢,垃圾又回到了中國。
金錢驅使了很多“藝術家”絞盡腦汁“創(chuàng)造”各種各樣丑化中國人形象的作品。但凡是不能代表中國人審美傾向的形象,大抵都是垃圾,不可能長久。歷史證明了這一點。
和羅中立同時的陳丹青畫出的《西藏組畫》,也是很好的作品,外國人為什么不惡炒呢?和張曉剛、岳敏君同時的韋爾申也作了特殊形象的探索,外國人為什么不惡炒呢?因為這些作品不能反映中國的落后,苦難和愚昧,外國人首先要借中國人的作品丑化中國,其次才是大賺中國人的錢。羅、張、岳、方等人的作品只是被外國人利用了。他們本來的目的也許不是要丑化中國人的形象,大約是為了創(chuàng)造一種特殊的形象。但量太大也會引起質變,特別是那些別有用心的人,在外國人的利誘及風氣影響下為了迎合西方某些人的需要而“創(chuàng)作”出的大批丑惡怪俗的形象,實際上起到了丑化中國人形象的作用,也讓更多的不知真實情況的外國人憎惡中國人。這都是必須抑制的。對別有用心的人,我們要痛斥、壓制;對沒有頭腦的人,我們要當頭棒喝,使之警醒。我認為,這些丑惡的形象,大多是沒有政治頭腦的人在風氣唆使下隨波逐流“創(chuàng)作”出來的。
以前,經常聽到一句話:“資產階級在和我們爭奪下一代”。當然,這有點聳人聽聞,但現在,我們要檢討自己,為什么沒有自己的審美標準呢?古代每一時期都有那個時期的審美標準,獨現代無。外國人曾給我們定下了“東亞病夫”的概念,在舊中國,貧困、落后、苦難、愚昧,確實導致了很多病夫式的形象,但也不盡然。陳獨秀、瞿秋白、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人并不是病夫的形象,他們有的高大,有的英俊,有的威武,有的氣質非凡。即使那時有病夫,但病夫并不是中國人公認的美的形象,我們應該有自己的中國人的美的標準。唐代規(guī)定的美的標準是“體貌豐偉”,我們現在應該定下“體貌健偉”的標準。我建議應由有關部門組織一些科學家、醫(yī)學家、人體學家、美術家共同制造一個標準,比如身高在1.75米到1.85米之間者為正常中國人的身高,低者為矮,高者為高;其次身體各部分比例、肌肉等,頭部的形狀,五官的比例等,甚至可以根據這些尺寸比例制造出一個理想的中國人形狀來,作為標準。讓世界人知道標準中國人的形象如何。當然,藝術家創(chuàng)造藝術形象時,僅以之為參考,至于個性、神韻、特征還要靠藝術家自己去挖掘。還有些特殊的藝術形象如武大郎,那就非矮不可,但同時的武松、鄆哥、何九叔、張青等并不矮,這種藝術形象并不影響中國人的形象。
其實,即使沒有這個標準的形象,藝術家也應該知道健美的中國人形象是怎樣的。不是藝術家,也會知道健美的中國人形象是怎樣的。
二十年前,中國農民雖然十分苦難,但他們還是在積極改變自己的生存空間,并非全都是坐待其斃。后來的中國人,尤其是廣大的知識分子大都在積極思考,如何改變國家命運,如何干系人類的前途,如何加快民主進程,等等,并非都是那樣麻木不仁,更非都是傻頭傻腦……
藝術家探索一些有個性的特殊形象未嘗不可,但要向美的方向發(fā)展。外國人的惡意,我們要揭露,要了解,要防備,但我們自己要創(chuàng)作出符合中國人審美傾向的美的中國人形象,這才是最重要的。文藝復興及其后,歐洲那些大師們,不都是因為創(chuàng)造出美的人體和形象,才被廣為流傳而永垂不朽嗎?
(編輯 溫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