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候社會上有一種職業(yè)者,人們叫她們媒婆。她們多是鄉(xiāng)下來的,少數(shù)也有城里人。原來的職業(yè)是當保姆,換了幾家,認識的人多了,誰家有個姑娘,誰家有個小子,她比較清楚,于是試著介紹幾個,成了一對會得很多錢,直到結婚之后很多年,逢年過節(jié)還找人家去要“喜錢”。這樣,她就成了專業(yè)的媒婆。所謂“三姑六婆”她占一婆,干這行也不容易,“十媒九空”嘛。
舊時結婚還真離不開媒婆,就靠她們的兩片嘴來說合。她介紹后本家聽著合適,還要找合婚的先生,用雙方的屬相和生辰八字合一合,他說行就行,不行就不行,反正就是“金雞怕玉犬”之類。合上之后還要找上兩位“大賓”做正式介紹人,大賓就是與兩家都認識,在社會上又有些身份的人,媒婆是不上名的,所以管她們叫“小媒”。
下一個項目是“換帖”,就是雙方都把自己孩子的屬相和生辰八字、準備娶誰家的女孩或嫁給誰家,由誰當大賓寫在一個紅色折子上,那叫“龍鳳帖”,然后看皇歷找個好日子,互換龍鳳帖。送帖的人都是自家的保姆,四位或六位,一律穿著由賃貨鋪租來的青緞子褲襖,紅綢子扎成“十字披紅”狀,鞋襪都是紫色的,頭上戴著絨花,手里舉著“金花”(用細簽子扎成扇形,粘上碎金箔),最后一個人手捧著“拜匣”,里面盛著帖。雙方都用同樣的儀式。
如果訂婚是成年人,婚禮就快,如果是“娃娃親”,就要隔好多年才到下一個項目。下一個項目是“送日子”,男方看好幾時結婚要事先通知對方,送日子的儀式同換帖。
迎娶前一天女方要“過嫁妝”,這又是一件大事,女方把準備好的嫁妝一件件地擺在從賃貨鋪租來的長條小桌上,小桌上有特制的架子防止東西掉下去,還有桌圍裝飾,小桌穿兩根木杠,兩個人抬。嫁妝多少不等,有多至百多抬的,有幾十抬的。每抬只放一兩件東西,如瓶、鏡、鐘、帽筒、果盤、茶具等,甚至一件細小的東西也占一抬為了湊數(shù)。另外,還有單夾皮棉紗四季的衣服則用木制的盤子托著。
嫁妝過到男方,先在院子里陳列供眾人參觀,然后收到新房,準備下一個項目“晾轎”,即男方準備迎娶的花轎和儀仗要在頭一天晚上在院子里擺出來?;ㄞI很闊綽,外面是雕花的配以各種形式的裝飾物,類似后宮娘娘坐的寶輦。里面還有轎心,可以取出來,新娘上轎時把轎心抬到炕邊,從炕上進入再抬到花轎里。儀仗有紅色串燈、彩色香譜、彩旗、金瓜鉞斧朝天凳等。晾轎時還要由一隊小孩子穿著彩衣、剃光了頭,手托點上蠟燭的花燈,列隊圍著花轎轉,轉時要唱歌。
第二天一早就到女方家迎娶,以大樂為前導,兩面大鑼,大小嗩吶,以下是前一天晚上晾轎時那些儀仗、花轎,外加一個“夾涼席抱公雞”的人,這是一種“媽媽例兒”。約九十點迎娶回來了,新娘用轎心送進新房,新房門外用彩旗遮住,大樂在門外高奏《得勝令》、《將軍令》。新娘進到新房的外間,屋里除了新郎外還有一個“料理作帳”的婆娘,外間屋供桌上陳設著“天地君親師”牌位和“弓箭板斗”,點上蠟燭,婆娘引導舉行拜天地儀式。新郎穿著長袍馬褂,新娘穿著錦繡的裙子大襖(中式禮服)。弓箭板斗是一個木制的斗,里面盛著高粱,上面擺一張弓和一個秤桿。婆娘拿著弓箭叫新郎象征性地朝新娘頭上射一箭,再給他秤桿叫他挑去新娘的蓋頭,新郎新娘見了面,然后夫妻跪拜天地,夫妻對拜,禮成。新娘進入內間,新郎退出。新娘從這時起坐在炕上三天不許走動,一切由陪房的保姆(多是女方從娘家?guī)淼模┓?。第一個進去看新娘的是一對童男童女,以后才允許其他人進去,鬧洞房也從這時開始。到中午還要擺上炕桌,請新郎新娘吃“合巹飯”,也稱“喝交杯酒”。晚上還有一個項目,即由“全人”念著喜歌給新人“鋪炕”。
婚后第三天上午要“分大小”,即新娘到長輩屋里認識所有的人,公公婆婆、爺爺奶奶、大伯大娘……當天下午女方還有一個項目即“送油”,由新娘的小弟(十歲左右,若沒有小弟找適當人代替)由一位保姆陪同給姐姐家送一簍油,這又是一項媽媽例兒?;楹蟮诹旎虻诰盘焓切吕尚履锘啬锛?,這叫“回門”。女家盛宴招待,請來嘉賓作陪。到第二十天新娘要住娘家,住“對月”,即從第二十天到第三十天再回婆家,這是第一次;第二次是住九天,這叫“頭十后九”。再以后就隨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