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被《晉書》排在眾臣列傳第一,大有名臣蕭何的風采,但他的功勞實在有限,與其地位難成正比。那么王祥的盛名到底是怎么來的呢?
“孝”是一支績優(yōu)股
王祥的家世不算顯赫,到他這一代甚至已經(jīng)家道中落。但在那個時代,“以孝治天下”的口號喊得很給力,所以有一條成名的捷徑,就是不計成本的行孝。孝,也是可以當飯吃的。
王祥很小就遭遇了后媽朱氏,她對王祥恨得牙根發(fā)癢,理由大概是為了繼承權(quán),因為她還親自生了一個兒子王覽。她給老公王融狂吹枕邊風,把王祥說得一無是處,王融就派王祥去打掃牛糞。但是王祥一點怨恨都沒有,干得很給力,讓人無可挑剔。可想而知,任何負面情緒都會給他帶來毀滅性后果,隱忍才是最好的自我保護。
朱氏想出各種狠招來激怒王祥。冬天,她要王祥給她找活魚吃。王祥鑿開冰面,脫了衣服,準備下水捉魚。幸運的是,兩條鯉魚出來透氣,不小心跳上來,被王祥撿了個便宜。朱氏又要吃烤黃雀,王祥的網(wǎng)里就撞上來幾十只,很可能也是巧合。
這兩次巧合,引起了鄉(xiāng)鄰對這個孩子的強烈關(guān)注。這對王祥是個好兆頭。更好的消息是,熬了幾年,弟弟王覽開始懂事了。他每天被打的苦情戲,也讓童心未泯的王覽印象深刻。小小的王覽開始左右大局,幾乎參與了王祥所有的冒險行動,朱氏漸漸投鼠忌器。父親王融去世后,王祥就以孝之名浮出水面了。后媽很生氣,后果很嚴重,甚至要用一杯毒酒結(jié)果了他。王祥又在王覽的掩護下虎口脫險。
一切看起來是那樣完美,但問題是,以上所有情況,當事人不說,外人是很難清楚細節(jié)的。這便像如今的許多明星,熱衷于接受各種采訪,對過去的苦難津津樂道,不過是為賺些眼球,真實性也許被拿到顯微鏡下才能看到。
故事的結(jié)局相當主流:朱氏被感召,奇跡般地從腦袋里過濾掉那些蛇蝎樣的想法,然后皆大歡喜。一切看起來是那樣完美,但問題是,以上所有情況,當事人不說,外人是很難清楚細節(jié)的。人性會變,然而王祥本人的行為大大戕害了人性。健康的人性需要起碼的喜怒哀樂,但王祥從小就被迫藏起這一切,把它們裝進口袋,勒緊繩索,秘不示人。他就沒有真性情嗎?
當年,家里有棵蘋果樹,結(jié)了蘋果,朱氏交給王祥一個艱巨的任務(wù):守住這些蘋果,少一根毫毛,要你好看!每當風雨之時,王祥就心驚肉跳,夜深時還會抱著樹痛哭流涕。 王祥只在這棵蘋果樹下泄露過真性情,其他時候,他的內(nèi)心都像超人一樣強大,且被飾以“孝”的迷彩,其實那只是一種偽裝。王祥的想法也許極其簡單:孝是時代主旋律,孝成畸形也不會有錯;孝更是一支績優(yōu)股,不用擔心會貶值。
王祥還應(yīng)該感恩,好好“謝謝”后媽。所謂性格決定命運,各種魔鬼訓練把他煉成了資深“忍者”,足以應(yīng)付人生中任何風雨飄搖。于是,王祥的“孝”成了品牌。在他的品牌故事里,后媽朱氏是個靠實力演出的反對派,制造了一系列緊張的劇情,讓人既有提心吊膽的刺激,又有化險為夷的欣慰。沒有后媽的傾情表演,就沒有這么好的社會效應(yīng)。反差越大,新聞性越強。
“順”是一道護身符
王祥拿著“孝”這支績優(yōu)股,并沒有急著用,因為世道太亂。先是黃巾之亂,接著討伐董卓,然后群雄割據(jù),三國鼎立,簡直亂成一鍋粥。他帶著弟弟和心理恢復健康的后媽,來到廬江,隱居了30多年,拒絕政府的一切招聘,以躲避喧囂。
后媽死了,他哭得很憔悴,拄著拐棍才站得起來。這時,徐州刺史呂虔請年近六十的王祥出山,給他提供的職位是徐州別駕。孝就是一張資格證書,得到舉薦的機會大得超乎想象。起初他怎么都不答應(yīng),但弟弟王覽一勸就好使了,他坦然赴任。真是討厭,硬是給官,真不想要——也許不是不要,而是時候未到。現(xiàn)在時局已經(jīng)大有好轉(zhuǎn),此時出山也會大有可為。
呂虔治下的徐州,還真是個爛攤子,治安很差,寇盜充斥??蓜e看王祥年紀大了,他卻是個“白骨精”,很快就取得了成果,州界清靜,政化大行。曹芳在位時,他做到大司農(nóng)。曹髦在位時,他又頗受信任,封關(guān)內(nèi)侯,拜光祿勛,轉(zhuǎn)司隸校尉。從討毋丘儉,功勞不多,卻增邑400戶,遷太常,封萬歲亭侯,還被選為帝師。看來有名氣,再加點實力,就會出高效益,而要做到第一功臣,還需要別的東西。而王祥年輕時在后媽調(diào)教下,已經(jīng)練就一身硬功夫,便是超乎尋常的忍耐力。
后來曹髦被司馬昭謀殺了,大臣們都很傷感,王祥哭著喊過一嗓子“老臣無狀”,意思是我罪過大了。曹魏派和司馬派水火不容,王祥說這話大概有點暈,也許只是有點假,但很快他就轉(zhuǎn)向了。不久,“正義凜然”的王祥就被司馬氏“拜司空,轉(zhuǎn)太尉,加侍中,五等建,封睢陵侯,邑一千六百戶”。一切來得太順了!但在一場場政治運動風起云涌的時代,王祥的順風順水也許恰是最大的破綻。也許“老臣無狀”事件只是鬧點小情緒,但大方向沒錯。正所謂找到了方向,世界便為我讓路。
司馬昭當上晉王時,他和荀顗前去拜訪祝賀。荀顗建議說:“相王位高權(quán)重,我們該行跪拜之禮吧!”王祥說:“相國自然很尊貴,但他也只是魏朝宰相,我們是魏朝三公,公爵和王爵只差一級而已,哪有三公隨便跪拜的道理?”到了王府,荀顗匍匐著跪下去,王祥長揖而已。司馬昭是非常之人,對人性看得很透徹,意味深長地笑著說:“今天我才體會到,你為什么這么受重視!”王祥什么也不說,也意味深長地笑。所以,晉武帝司馬炎登基后,王祥就被拜為太保,進爵為公,加置七官之職,榮譽等身。
看來,王祥天生就是當官的料!不論誰當政,都能如魚得水。即便在魏晉交替的敏感時期,他仍然能屹立不倒。魏晉時以孝治天下,王祥先把準了脈,但當時以孝聞名的人很多,若不積極配合,站錯了隊,同樣小命難保,死路一條。嵇康、阮籍不都是大孝子嗎?但司馬氏當權(quán),嵇康卻太固執(zhí),不肯配合,而且強硬,只好殺掉;阮籍不太聽話,但念他裝傻充愣撒酒瘋,就先饒他不死!
王祥的一生就像一部主旋律電影:這是個“忠孝兩全”的人!可如果翻開王祥的歷史一查,也會看到“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再仔細看上半夜,就能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三個字:“偽君子!”他的忠是偽忠,見風使舵,毫無原則;他的孝是偽孝,是進身之階,是戕害人性。做個偽君子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偽君子而始終不露聲色。一直到死,王祥都沒舍得摘下那面具,不知他還記不記得,當年那些抱著蘋果樹哭泣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