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詩經(jīng)之位,鼻祖,開天地;詩經(jīng)之語,婉約、精致;詩經(jīng)之味,說不盡、道不明;詩經(jīng)之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賞析詩經(jīng),不從流、不生硬。以而今現(xiàn)在之觀,品遠(yuǎn)古先人之態(tài)。盼兮、樂兮、贊兮!
桑實 整理
《詩經(jīng)》里的故事
《關(guān)雎》
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zhuǎn)反側(cè)。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關(guān)雎》——何以會列為《詩》三百之首,孔子說:要像好色那樣去好德。
愛情是詩歌永遠(yuǎn)不朽的題材,《詩經(jīng)》三百篇,《關(guān)雎》的立意最浪漫,可算情詩中的極品,也是中國情詩的鼻祖??鬃右簧非笳蔚睦硐牖诰幾娊?jīng)的時候卻把愛情放在了首位。這也是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大志向要有,小情懷也不能少。詩中“窈窕”,指文靜、思無邪的女子。窈窕淑女講究的是女子內(nèi)在的德行和修為?!板稀敝钙ヅ洌邮怯械滦械娜?,唯有君子和窈窕淑女,才是匹配的一對。這反映了上層群體的擇偶標(biāo)準(zhǔn)。不局限與表面外在,而是重視內(nèi)在品質(zhì),并將婚姻與國家社稷聯(lián)系起來。
《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萋萋。黃鳥于飛,集于灌木,其鳴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為絺為绤,服之無斁。 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歸寧父母。
《葛覃》——中國女性“真善美”源遠(yuǎn)流長
從寫景入手說明女子的身份,即生活在社會最底層,是一個采麻織布的女工,技術(shù)熟練,工作出色。女子完成工作后向管她的領(lǐng)導(dǎo)請假。這里同事、上下級關(guān)系單純、和諧。沒有勾心斗角,故意刁難。女子交代同事,不要弄臟我私人的東西,不要幫我洗衣服,我只是回去看望父母,他們?nèi)羯畹煤芎?,我就馬上回來。可見這女子若不提醒同事,同事可能會幫她把衣服洗了,團結(jié)互助、友愛溫馨的關(guān)系就體現(xiàn)出來了。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置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
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 陟彼砠矣,我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卷耳》——留守少婦之情懷
少婦思念丈夫,講述生活窘態(tài)。從“采采卷耳”入詩,只字未提饑餓與貧困,看到的卻是以采野菜維持生活的少婦?!安挥暱稹苯忉尀闆]有裝滿淺淺的籮筐,是因為沒有力氣還是沒有心思?接下來嘆息所思念的人,即她那遠(yuǎn)行的丈夫,讀到此已心有戚戚焉。之后將思念層層遞進:出門遙望丈夫的歸路?!榜R、金罍、兕觥、仆”這些交通工具和器皿說明這不是一個普通家庭,然而因為男主人長久未歸,生活已過不下去。馬無力上山崗、仆人病倒,無奈下的一聲嘆息。
《樛木》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南有樛木,葛藟荒之。樂只君子,福履將之。
南有樛木,葛藟縈之。樂只君子,福履成之。
《樛木》——為長者祝壽
樛木是生長于南方的一種常綠闊葉樹木,多年生長,木質(zhì)堅硬,老而枝干下垂,比喻身體健康的長壽老者。詩篇只有六字之別,意思層層疊進。累、荒、縈對綏、將、成。累意為多,綏意為相安,葛喻子孫家人,子孫家人眾多而能相安。如果說“累”講的是厚度,那么“荒”則是寬度了,表示累累的葛藤長向遠(yuǎn)方,布滿了樛木的各個角落?!皩ⅰ闭撸瑢⒁?,即將。子孫家人開枝散葉,各個方向都有,老人的家族即將繁榮昌盛。“縈”表示來回交織,眾多家人友愛和諧,各地各種崗位都有——只有君子才能享受到這種福祿。正如《周易》講: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漢廣》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漢廣》——多情的中國男人
《漢廣》是中國男人表述相思的經(jīng)典篇章。借奔流不息的江流來寄托相思,在中國文學(xué)的表述方式中一直沿用不休,歷代經(jīng)典愛情詩詞無不如此?!稘h廣》之篇是男子愛情相思詩詞的鼻祖,用詞經(jīng)典,一秉《詩經(jīng)》“思無邪”的文風(fēng),后來同類詩詞雖然也有過人之處,但若論文采勝之者有之,論述事明白而深刻者則及之者鮮矣,像《漢廣》一樣做到“文質(zhì)彬彬”者就更少了。
(?。骸稑湍尽贰ⅰ稘h廣》出自劉長沙《詩經(jīng)新解》)
《詩經(jīng)》中的意象
一、《詩經(jīng)》之“昆蟲魚鳥”
多子及豐收的美好愿望
先民將對人丁興旺和期望豐收的愿望投射到某些繁衍能力強的動物身上?!澳寥四藟?,眾維魚矣,旐維旟矣。大人占之:眾維魚矣,實維豐年;旐維旟矣,室家溱溱?!?(《無羊》)——魚鳥自上古時代起就成為先民重要且穩(wěn)定的食物來源,是生殖崇拜的重要對象。魚又與“余”諧音,至今都是生活富足、年年有余的象征。
君子與小人意識
將人區(qū)分為君子和小人,最早大概是《詩經(jīng)》?!苞Q鳴于九皋,聲聞于野?!?(《鶴鳴》)——鶴,超塵脫俗,象征在野的賢人君子。后世有閑云野鶴之語,常比喻有才華的君子或隱士?!镑胫?,振振公子,于嗟麟兮。”(《麟之趾》)——麟不踐踏生物,有角不觸人,就像君子的仁厚與溫和。
雎鳩、鴛鴦:對幸福愛情的追求和向往
“關(guān)關(guān)雎鳩”(《關(guān)雎》)——雎鳩,是一種水鳥,后人稱為魚鷹。雌雄雎鳩若找到理想伴侶結(jié)婚,就不再和其他雎鳩來往了,即“生有定偶而不相亂”。雎鳩還“偶常并游而不相狎”,“狎”就是夫妻之間不亂開玩笑,相敬如賓。
“鴛鴦于飛”(《鴛鴦》)——鴛鴦,大約從上古時代起就成為美滿愛情婚姻的象征,至今仍是“只羨鴛鴦不羨仙”的忠貞愛情的象征。這是人們看見鴛鴦的親昵舉動,通過聯(lián)想產(chǎn)生的美好愿望。事實上,鴛鴦在生活中并非總是成對生活,配偶也不是終生不變,在鴛鴦的群體中,雌鳥往往多于雄鳥。
二、《詩經(jīng)》之“草木叢生”
草
草的茂盛象征熱烈、甜蜜的愛情——“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愿兮?!?(《野有蔓草》)
草的衰颯渲染亂世景象——“如彼歲旱,草不潰茂?!保ā墩贂F》)
草意指憂愁煩惱——“無草不死,無木不萎?!保ā豆蕊L(fēng)》)
草和思鄉(xiāng)懷人——“終朝采綠,不盈一匊。”(《采綠》)——思鄉(xiāng)懷人是《詩經(jīng)》的突出主題,草在此被屢屢用到。
木
“彼汾一方,言采其?!薄獙嵱?/p>
樹木,自生于天地之間,不耗費人們過多的精力與體力,就能給人豐厚的回報,受到先民的青睞。桑樹,是《詩經(jīng)》中出現(xiàn)篇幅最多的樹木。但先民并沒有一味索取,周文王臨終前囑咐武王要加強山林川澤的管理,保護生物,他說:“山林非時不升斧斤,以成草木之長。”
“樹之榛栗,椅桐梓漆”——崇拜
趙沛霖在《興的起源》中指出“古代祭社之處必植樹”。在原始宗教的支配下,樹木逐漸被神化。在普通的家庭,人們也習(xí)慣在庭院或門前屋后栽種各種樹木,希望得到樹神的庇護,桑樹和梓樹是古人宅旁最常見的樹種。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愛情
很多婚戀習(xí)俗與樹木有關(guān)。最為典型的是以束薪、束芻、束楚等象征婚姻?!墩倌?8226;野有死麕》中的青年獵人就砍些樹枝當(dāng)禮物,向心愛的姑娘求婚。而贈物定情也是當(dāng)時婚姻儀式的基本環(huán)節(jié)之一。
“無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比德
先民根據(jù)樹木的不同特征去比附人的各種品德。最具代表性的是松樹和柏樹,或象征氣節(jié),或比喻堅貞,或隱喻繁榮。《詩經(jīng)》中有很多篇幅從樹木之間聯(lián)想到君臣關(guān)系,這也是后來屈原《離騷》中“香草美人”比興手法的源頭。如《南山有臺》中“南山有桑,北山有楊。樂只君子,邦家之光?!本褪怯蒙接胁菽靖采w以成其高大,比喻人君有賢臣以自尊顯。
三、《詩經(jīng)》之“流水舟船”
求偶不得的苦悶:為了尋覓戀人,寧愿“深則厲、淺則揭”,水深了就腰系葫蘆走,水淺了就挑著葫蘆走。但仍不見戀人蹤影,因此“招招舟子,人涉昂否。”別人渡河,我偏留下,艄公想招,我不能渡,等待之苦,用情之深。(《邙風(fēng)#8226;匏有苦葉》)
思?xì)w的苦痛:《衛(wèi)風(fēng)#8226;竹竿》寫衛(wèi)女遠(yuǎn)嫁,終日思鄉(xiāng),“女子有行,遠(yuǎn)父母兄弟”,但關(guān)山阻隔,淇水在前,“遠(yuǎn)莫致之”?!颁克疂H滺,檜楫松舟”,只好“駕言出游,以寫我憂”,乘舟出游,以泄憂憤。
傷逝的苦嘆:《邙風(fēng)#8226;二子乘舟》表意與眾不同,衛(wèi)宣公二子兄弟情深,皆被人殺害,國人傷之,而做此詩。“二子乘舟,泛泛其逝”,兩人同坐小船,飄飄蕩蕩,駛向遠(yuǎn)方,載去的是時光,留下的是時人乃至后人無盡的感傷與思念。
君臣遇合的頌贊:在中國歷史上,君臣遇合是君臣政治運作模式的一個完美范型。而這一范型的產(chǎn)生依賴于他們共同 “報國家、安黎庶”的政治抱負(fù)和君臣同心一體的和諧關(guān)系?!对娊?jīng)》中以君臣、親朋歡聚宴享為主要內(nèi)容的燕饗詩更多地反映了上層社會的歡樂、和諧,其中的舟船描寫更是象征著君臣遇合之融洽。
《詩經(jīng)》的“佳”長“禮”短
鬼神觀念
但凡描寫祭祀的詩,就必定會和某一類鬼神相聯(lián)系?!秶L(fēng)》中雖沒有提及“神”或“天”的篇章,卻有描寫準(zhǔn)備祭祀的詩篇,如《采蘩》、《采蘋》、《七月》中的“獻羔祭韭”,這些詩篇已透露出先民心中是有鬼神觀念存在的。
農(nóng)業(yè)文明
中華民族是個農(nóng)業(yè)民族,幾千年來以農(nóng)立國的情形,一直未變?!对娊?jīng)》中的基本文化心態(tài),可以歸納為對天的崇拜,對地的依賴。盡管《詩經(jīng)》中難以找到一首純粹謳歌土地、描述農(nóng)作物的樂章,但我們從全部詩歌中,處處感受到古樸而原始的泥土之情。
《牡丹亭》里看《詩經(jīng)》
杜麗娘的人生第一課便是《關(guān)雎》。不料情歌引起她的春思,于是她嘆道:“圣人之情,盡現(xiàn)于此。古今同懷,其不然哉?”圣人不也是在說情嗎?古今情懷不都是一樣的嗎?
陳最良教杜麗娘學(xué)《詩》,將《詩經(jīng)》里的“閨門風(fēng)雅”,全說成有關(guān) “后妃賢達”之事,解讀迂腐,眼界狹小,解讀《關(guān)雎》更是離譜,連杜麗娘身邊的丫鬟都聽不下去,插起嘴來。于是杜麗娘便將自己對《關(guān)雎》的理解告訴了陳最良。
季羨林的《寸草心》
季羨林老先生在望九之年寫下了《寸草心》,文中提到了他生命非常重要的4位女性——大奶奶、母親、嬸母和他的妻子。
所謂寸草,很多人以為就是小草,但事實上在《詩經(jīng)》中,寸草是實有所指的——萱草、萱草花,也是中國人的母親之花。遠(yuǎn)在《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伯兮》里載:“焉得諼草,言樹之背?”諼草就是萱草,古人又叫它忘憂草,背,北,指母親住的北房。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我到那里弄到一支萱草,種在母親堂前,讓母親樂而忘憂呢?母親住的屋子又叫萱堂,以萱草代替母愛,如孟郊的游子詩:“萱草生堂階,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見萱草花。”
《詩經(jīng)》里好男子的形象標(biāo)準(zhǔn)
《唐風(fēng)#8226;小戎》“言念君子 溫其如玉”
《衛(wèi)風(fēng)#8226;淇奧》“有匪君子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 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 中不可諼兮”
《齊風(fēng) 盧令》“盧令令 其人美且仁 盧重環(huán) 其人美且鬈 盧重脢 其人美且揌“
影視、音樂里的《詩經(jīng)》
影視、音樂里運用《詩經(jīng)》語言或詞語填詞作曲的不乏少數(shù),如鄧麗君《在水一方》、王菲《幽蘭操》、HITA《詩經(jīng) 蒹葭》、《有狐綏綏》、歌曲《詩經(jīng)》以及影視戲曲《仙劍奇?zhèn)b傳三》《孔雀東南飛》、電影《孔子》、瓊瑤電視劇系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