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朝都會處,金陵帝王州”,坐擁6000多年文明史和2400多年建城史的南京,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和深邃的文化。在這里,水波瀲滟的秦淮河流淌著千年的智慧與文明,虎踞龍盤的鐘山飄搖著深沉的歷史與滄桑,巍巍古樸的明城墻鐫刻著特有的驕傲與遐想……
此刻,讓我們以文學的線索暢游南京,在城市中尋找南京的文學故事,從而發(fā)現(xiàn)這座城市的內蘊和歷史神韻。
☆詩賦之都
南京龍盤虎踞,兼具雄壯與秀美之氣,吸引大批文人墨客在此地以詩言志,興物感懷,一點一滴盡入詩中,成為寶貴的人文景觀。
大小謝:山水詩的倡導者
六朝時代的山水詩是我國詩歌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創(chuàng)造,其以清新的意境,秀麗的筆調,在文壇上獨辟蹊徑,豐富、發(fā)展了詩歌的園地。烏衣子弟謝靈運和謝脁,便是山水詩的倡導者,使當時的文化中心——建康(今南京),成為山水文學的發(fā)源地。
南朝宋初,謝靈運把對山水之情訴諸筆端,成為倡導山水詩的第一人,詩壇上“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文心雕龍》),開創(chuàng)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新境界。他很自信,曾狂放地說:“天下才共一石(即十斗),子建(即曹植)獨占八斗,吾占一斗,天下才共分一斗”。盡管他的山水詩還留有玄言佛理,寫作技巧也多斧鑿痕跡,但他終究使兩晉左思、郭璞筆下初見端倪的山水詩,發(fā)展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山水詩派。
南齊“永明詩人”魁首謝脁又在謝靈運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山水詩,不僅徹底擺脫玄言詩的影響,且更為清新秀麗。謝脁有許多唱酬之作寫建康景物,其中《入朝曲》最為著名:“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帶綠水,迢遞起朱樓。飛甍夾弛道,垂楊蔭御溝。凝茄翼高蓋,疊鼓送華辀。獻納云臺表,功名良可收。”通篇寫帝京氣象,意境宏偉高敞,語言清新流暢,雖為贊頌之作,格調卻非同一般。
有時候太過小心與太過粗心一樣危險。簡單永遠是最佳方案,這跟盡可能說實話是一個道理,因為實話遠遠比謊言要容易記住。——格雷厄姆·格林
我就喜歡做別人說我干不了的事兒,因為在我的一生中,總是會有人來說,我干不了這個干不了那個。而當我真正做成了,這種感覺就太棒了?!┑隆ぬ丶{
謝靈運、謝脁的山水詩,對后世影響巨大。李白把謝脁與謝靈運并列,并以他們同族,稱謝脁為“小謝”,在詩中稱譽說:“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宣城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杜甫則在《寄岑嘉川》中說:“謝脁每篇堪諷誦”。謝脁在新體詩方面,重辭藻而不流于華靡,重聲律而不受拘束,開唐人絕句之先河。
文論:最早成熟于建康
中國的古代文學經(jīng)過建安時期的繁榮,到了魏晉南北朝進入反思和總結的階段。這次自周代以來文學的大總結,主要是在六朝建康進行的。六朝文論成就空前,《文賦》、《文心雕龍》、《詩品》等文學評論專著相繼誕生,總結創(chuàng)作經(jīng)驗,探討文學規(guī)律的文學理論。換句話說,中國古代的系統(tǒng)文學理論,最早成熟于建康。
東吳陸機的《文賦》是一部用賦體評論文學的作品,指出思想和藝術的主從關系,強調思想在創(chuàng)作中的作用,反對襲蹈前人,提倡創(chuàng)新。此外,還論述了各種文體的特點,以及遣辭、剪裁、音律等問題?!段馁x》較細致地分析了文學創(chuàng)作過程,提出了很多文學理論上的重要命題,是中國文藝理論的重要文獻。
《文心雕龍》成書于齊梁時代,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系統(tǒng)的文學研究專著,被譽為開創(chuàng)我國文學批評新紀元的文學理論宏著?!段男牡颀垺饭参迨?,三萬七千字,體大思精,嚴謹詳核。在文學形式與內容、文學的發(fā)展與變化等重要方面都提出了新見解,代表當時文學理論上的最高成就。
《詩品》與《文心雕龍》同是齊梁時代文藝批評的重要著作。《文心雕龍》兼論詩文,《詩品》則專論五言詩。鐘嶸寫作《詩品》的目的是為“辨彰清濁,掎摭利弊”,進行品評。
詩歌的聲律理論也源于建康,其以沈約的《四聲譜》為最完整、系統(tǒng)。他的《四聲譜》,雖然今已亡失,但是從他的文學主張和聲律理論中,仍可體會其在音韻學上開創(chuàng)性作用。
這一時期,蕭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還組織編纂了《文選》,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古代詩文選集,世稱《昭明文選》。所選作家作品,上自周秦,下迄齊梁,在一千多年歷史時期所出現(xiàn)的眾多作品中,除無名氏外,共有129家,約700篇作品,流行甚廣,經(jīng)世不衰。
李白:金陵存詩近百首
在南京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話說李白見秦淮河中月圓如璧,遂從淮清橋跳下河去捉月而死。傳說固然屬于文學上的“異傳現(xiàn)象”,卻表達南京人民對李白的懷念。
李白25歲“仗劍去國,辭親遠游”,此后17年間曾多次到過金陵(今南京)。秀麗的江南景色,優(yōu)美的南京民歌,對詩人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他在城南長干里聽到委婉幽怨的西曲歌,寫下兩首《長干行》。
年輕時的李白在金陵的主要活動是憑吊古跡,結交朋友。他在《金陵三首》中寫道:“地擁金陵勢,城回江水流。當時百萬戶,夾道起朱樓。亡國生春草,王宮沒古丘。空余后湖月,波上對瀛洲。”六朝帝都那時已漸漸衰落,對詩人來說,它無疑是一部內容豐富的歷史教科書。不過,他并未長久沉浸在懷古傷感的情緒之中,一群朋友的追游聚散,成了這一時期金陵詩的主題。他要離開金陵到別處去,朋友設宴送行,他寫下《金陵酒肆留別》。
天寶六年(747)至九年李白大部分時間住在金陵。天寶十三年,他與魏萬泛舟秦淮,以詩文稿相托,后編為《李翰林集》。有名的《登金陵鳳凰臺》“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已成為千古傳誦的佳句。這首詩,大約就是這一時期在南京寫的。結尾兩句“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淋漓盡致地抒發(fā)他政治抱負受打擊后的郁悶心情。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起,李白寫了一篇《為宋中丞請都金陵表》,建議把國都遷到金陵。到了第二年,李白應永王李璘之邀泊舟金陵城下。他有《永王東巡歌》十一首,建議其以金陵為根據(jù)地,出師北伐。詩中寫道:“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自比謝安,表達了要平定安史之亂的豪情。上元二年(761),史朝義作亂,李白決計再度從軍,不料半道病還,在《留別金陵崔侍御》詩中長嘆道:“天奪壯士心,長吁別吳京?!?
李白豐富多采的一生,雄奇豪放的詩文,與南京的關系是很密切的。特別是南京的山川風物激發(fā)了詩人高昂的詩情,他曾游覽和歌唱過南京的紫金山、玄武湖、鳳凰臺、勞勞亭、長干里和板橋浦等,據(jù)粗略統(tǒng)計,李白寫南京的詩有近百首之多。
☆書畫之苑
有人說,一部金陵書畫史就是半部中國美術史。沒錯,南京是中國書畫發(fā)展進程的重要見證者。縱觀中國書畫歷史,自三國始至今1700年來,幾乎各個文化變遷時期的宗師級書畫大家,都曾在南京這塊文化熱土上居住、過往或任職,留存大量墨跡和美譽。
王羲之:翰墨留南京
東晉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所創(chuàng)新定型的楷書、行書、草書,為后世萬代所宗。
王羲之與南京的關系極為密切,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這里度過。他的家在夫子廟秦淮河邊的烏衣巷,7歲起專心學書,初隨衛(wèi)夫人學習書法。年少時常去南京紫金山靜坐,揣摩筆法,至今仍留有他洗筆墨池遺跡。
東晉宰相王導是王羲之的伯父,常在做人方面給他以教導:“學書法不能僅僅局限于筆端紙墨之間,還得研究寫字與做人的學問。只有人品高潔書法才能超凡入圣。”王羲之牢記伯父教導,勤奮好學、誠實正直。
周顗是東晉一品宰相,他跟王導是朋友。聽說王羲之不但舉止儒雅還寫得一手好字,很感興趣。一次,他的手下呈上一幅立軸,看后不禁拍案叫絕,立即傳令召見王羲之。只見他儀表堂堂、風采照人,周顗不禁脫口贊道:“果然不俗,如此儒雅的后生真是字如其人呀?!彪S即設宴款待。從此王羲之“字如其人”的美名在南京社會名流中被傳開來。
東晉元帝司馬睿在南京的覆舟山(今南京小九華山)設壇祭地,需更換書寫祝辭的木板,匠人在削去原先王羲之的手書時,發(fā)現(xiàn)筆跡已透入木板三分之深,眾人大為驚嘆,這就是成語“入木三分”的來歷。
痛苦不一定能夠使每一個人就范。有些人忍受痛苦的能力極強,至死不改??墒敲總€人總有一些他不能忍受的事情,連想象也不敢想象?!獑讨巍W威爾
適當?shù)谋瘋梢员硎靖星榈纳钋?,過度的傷心卻可以證明智慧的欠缺?!勘葋?/p>
顧愷之:作畫瓦官寺
東晉畫家顧愷之,幼年隨父居京師建康(今南京)。他“博學有才氣”,“工丹青”,傳寫形勢,莫不妙絕。人稱顧愷之“三絕”:畫絕,才絕,癡絕。
東晉哀帝興寧二年(364年)南京瓦官寺落成以后,和尚設會邀請朝廷全大夫來擊鼓撞鐘, 捐施錢財。當時捐施的人沒有一個超過10萬錢的,但是臨到顧愷之的時候,他直接寫上捐錢100萬。眾人大驚,以為顧愷之空口說大話。和尚上前請顧愷之付錢。他說:“請在廟里準備一堵新粉刷的白墻壁,我自有募錢的辦法?!焙蜕袑⒋蟮钗鞅跍蕚浜弥螅檺鹬]戶一個多月,精心繪制了一幅有“清贏示病之容,隱幾忘言之狀”的維摩法像壁畫,將要畫眼睛的時候,顧愷之對和尚說:“第一天進來看壁畫的人,請他捐錢10萬;第二天進來看壁畫的人,捐錢5萬;第三天隨意布施。”等到開寺的時候,他信筆“點睛”,頓時維摩法神采飛揚,“光照一寺”。觀畫捐施的人擠滿了寺門,很快就募集到了百萬錢。
顧愷之繪畫有許多絕妙之處。他畫人,或數(shù)年不點口睛。人問其故?他說:“四體姣好,本無關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彼诜磸痛θ绾螌档乃难栽姼吨T圖畫時曾說:“手揮五弦,易。目送歸鴻,難?!彼趧?chuàng)作中正是把握住這個關鍵,運用“點睛”絕技,使他的人物畫臻于傳神的境地。后世對顧愷之的畫極為推崇。他與南朝的陸探微、張僧鷂并稱為“六朝三杰”??上У氖?,他的繪畫傳下來的只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列女圖》三種唐、宋臨摹之作。從中也可約略窺見顧愷之畫技之成熟,其筆意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皆出自然。
顧愷之還是我國撰寫完整畫論的第一人。他的三篇畫論提出了一系列正確的主張,奠定了中國畫論的基礎。他闡述了繪畫的藝術價值在于“傳神”,而不在“寫形”。他的“傳神論”已成為中國繪畫不可動搖的傳統(tǒng)。
顧愷之醉心于繪畫藝術,對當時及后世的影響極大。其后的陸探微,隋代的董伯仁、展子虔,唐代的閻立德、閻立本、吳道子,乃至宋代的李公磷等,無不摹寫顧愷之的畫跡,學習他的畫論及繪畫技巧。
金陵八家:妙筆繪江南
明末清初,活躍于古都金陵有八位畫家,他們或生長或寄居于此。清初,周亮工最早將他們并列,張庚《國朝畫征錄》始稱“金陵八家”。他們在動蕩不安的明清交替之際萌生,面對當時尖銳而復雜的社會矛盾,遁跡草野,隱居不仕,潔身自好,以書畫為生,通過作品表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和藝術主張。
“金陵八家”廣泛吸取“南”、“北”兩宗之長,融會貫通,自成面貌。他們強調藝術實踐和主張源于生活,作品的寫實性較強,在形式和技法上亦有不同程度的創(chuàng)新。山水題材多取自金陵及江南一帶實景,通過扎實的筆墨功力和法度,以細勁的直線和短密的皴法與苔點,并輔以水墨渲染和變化的色彩,表現(xiàn)蔥郁秀潤的江南山水之美。
其中以龔賢筆墨技法風格獨具,成就最高,影響也最大,為“金陵八家”之首。龔賢早年在外飄泊,晚年隱居金陵城西清涼山,自嘲“掃葉僧”,以賣畫課徒為生,生活清苦,最后死于貧病。他工于山水,著意表現(xiàn)豐饒明麗的湖光山色,追求一種奇而安的境界。在繪畫上,龔賢注重寫實手法,主張繪畫與“造化同根,陰陽同候”。善用用墨,繼承和發(fā)展了宋人的“積墨法”,常有奇趣,以韻勝,不以力雄。
“金陵八家”的藝術成就對后世有很大影響,許多繪畫大師繼承和弘揚了他們的畫法,使水墨畫得以長足發(fā)展。
☆名著之城
南京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名著之城,在這里誕生,或者和這里息息相關的典籍、小說、理論作品,比比皆是。
《紅樓夢》:生活基礎在南京
《紅樓夢》與南京的關系十分密切。作者曹雪芹是以南京的家庭生活為創(chuàng)作基礎,以南方文化為歷史背景進行構思的。因為曹雪芹的曾祖曹璽從康熙二年(1663年)到南京督理江寧織造,子孫(曹寅、曹閧、曹兆頁)世襲其職,共計歷任58年之久。曹雪芹是曹閧的兒子,從小就在南京長大。
《紅樓夢》里描繪的自然風貌主要是南方文化的意象。舉小說中的主角林黛玉為例,這一形象帶有南方文化的韻味,有著一絲江南風貌。她住的瀟湘館以秀竹為依托,《紅樓夢》里描繪得極其生動,稱為“鳳尾森森,龍吟細細”,這是南京的文化傳統(tǒng)。以南京為都城的六朝時代,劉義慶的名著《世說新語》專門寫到翠竹的故事,說的是王羲之第三個兒子王徽之(子猷)最喜愛竹子,宣稱“不可一日無此君”,意思是說:別的東西可以不要,而欣賞翠竹是一天都不能缺少的!竹子是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之一,是“歲寒三友”(松、竹、梅)中的雅品,象征高尚的品質和氣節(jié)。秀竹只能在南方形成“鳳尾森森”、一片蔥翠的景色。當然,北方也有竹子,但長勢較差。所以《紅樓夢》里與林妹妹相伴的翠竹是江南的竹林,是南京的特色。
還有一個例子,《紅樓夢》第四十九回寫到“白雪紅梅”。那天賈寶玉一早起來,只見窗外白茫茫一片雪景,寶玉走過妙玉的櫳翠庵,看見庵里紅梅開放。這“白雪紅梅”也是典型的南京風光。梅花是春天的梅,春節(jié)過后,南京的梅花就吐出花蕾,但北方的冷空氣突然襲來,又往往下起漫天大雪,這是南京才有的氣象。春節(jié)時北京的氣溫仍然很低,依然是千里冰封,根本開不出梅花來。所以《紅樓夢》中的“白雪紅梅”是南京的自然風光。這里只是舉例,說明《紅樓夢》里面所反映的自然風物基本上都是江南的。
《紅樓夢》原名《石頭記》,還有一個書名是叫《金陵十二釵》,第二回寫賈雨村跟冷子興說:“去歲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覽六朝遺跡,那日進了石頭城,從他老宅門前往過,街東是寧國府,街西是榮國府。”這實際上寫賈府大觀園是在南京。曹雪芹出生于江寧織造府,以南京為生活基礎,雍正六年(1728年)被抄家后回到北京。小說是在北京回憶往事寫成,但生活基礎是在南京。曹家在南京的史跡共有13處,最重要的是織造府、織造局、明孝陵石碑、家廟萬壽庵、香林寺等。
人類從歷史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教訓。——湯因比
每一個人身上都拖帶著一個世界,由他所見過的一切所組成的世界。即使他看起來是在另一個不同的世界旅行、生活,他依然不停地回到他所拖帶的那個世界里去?!亩嗖祭锇?/p>
《儒林外史》:描繪實在的南京城
吳敬梓33歲時移居南京,“秦淮水亭”是吳敬梓移居南京后的客寓之地,位于城南秦淮河畔笛步、青溪一帶的淮青橋附近。
秦淮河畔有我國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江南貢院”,吳敬梓目睹了無數(shù)文人在這里追逐功名利祿的眾生相,深刻地意識到了我國科舉制度對人性的摧殘,于36歲開始寫《儒林外史》,直到49歲才完成。
《儒林外史》中的南京是個實在、立體、多方位的南京。吳敬梓在書中寫到了南京的許多著名習俗。如小說第41回云:轉眼長夏已過又是新秋,清風戒寒,那秦淮河另是一番景致。滿城的人都叫了船,請了大和尚在船上懸掛佛像,鋪設經(jīng)壇,從西水關起一路施食到進香河。十里之內,降真香燒的有如煙霧漠蒙,那鼓拔梵唄之聲不絕于耳。到晚,做的極精致的蓮花燈點起來,浮在水面上。又有極大的法船,照依佛家中元地獄赦罪之說,超度這些孤魂升天。把一個南京秦淮河,變做西域天竺國。到七月二十九日,清涼山地藏勝會。人都說,地藏菩薩一年到頭都把眼閉著,只有這一夜才睜開眼,若見滿城都擺的香花燈燭,他就只當是一年到頭都是如此,就歡喜這些人好善,就肯保佑人。所以這一夜南京人各家門戶,都搭起兩張桌子來,兩枝通宵風燭,一座香斗,從大中橋到清涼山,一條街有七八里路,點得像一條銀龍。一夜的亮,香煙不絕,大風也吹不熄。傾城士女都出來燒香看會。這一段優(yōu)美的描寫把一個民俗的南京形象地再現(xiàn)在我們眼前。
《儒林外史》中有關南京的描寫直接而明顯,在全書56回中,直接寫南京的共有21回,其中有不少回就是以當時南京景物為回目內容,如“鮑文卿南京遇舊”,“蕭金鉉白下選書”,“逞風流高會莫愁湖”,“泰伯祠名士主祭”,“祭先圣南京修禮”,“莊濯江話舊秦淮河”,“三山門賢人餞別”,“泰伯祠遺賢感舊”,等等??偟膩碚f,小說中有關南京的描寫占相當大的比重,也表達了作者對南京的獨特感情。
《桃花扇》:故事發(fā)生在南京
因創(chuàng)作《桃花扇》,孔尚任與南京結下不解的情緣,其故事就發(fā)生在南京。
孔尚任是山東曲阜人,1685年康熙南巡返京途中來曲阜祭孔,他奉命在康熙帝前講述《論語》,得到賞識,被破格任命為國子監(jiān)博士。不久,康熙帝又委派他以工部員外郎的身份參加淮揚一帶的治水工程。在三年多的任期里,孔尚任遍游南京、揚州等地名勝古跡,搜集民間軼聞。
1688年,在南京期間,孔尚任有意識結交了一些明末遺民、文人雅士,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復社成員冒辟疆,他與侯方域、陳貞慧、方密之并稱為“明末四公子”,對李香君、董小苑等人的事跡十分了解,為他積累豐厚的史料與素材。1699年的六月,孔尚任10余年苦心經(jīng)營、三易其稿的《桃花扇》傳奇脫稿了,在京城上演后轟動一時,其描寫南明弘光政權覆亡的悲劇歷史,以復社文人侯方域和秦淮歌妓李香君的離合悲歡的愛情故事貫穿全劇,使得《桃花扇》成為一部以“實事實人”而創(chuàng)作的歷史傳奇,一部寫南明王朝興亡的歷史劇。
如今夫子廟前的鈔庫街38號,有一座青瓦紅檐、古色古香的花園小樓,據(jù)說是李香君的寓所“媚香樓”故址。時光流逝三百多年,人們還在懷念著這位有著高尚氣節(jié)的秦淮歌妓。
其實,不僅《紅樓夢》、《儒林外史》、《桃花扇》等文學名著與南京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南京也涌現(xiàn)了大批優(yōu)秀的作家。葉兆言曾在《閑話南京的作家》寫道:“南京這地方盛產(chǎn)作家。往遠處說,寫《紅樓夢》的曹雪芹誕生在這,再往遠處說,還有寫“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李后主,還有編《文選》的昭明太子。出生在南京,而文學事業(yè)并不是在南京開創(chuàng)的,往近處說,有路翎,有無名氏,有周而復,有張賢亮,再往近處說,還有當今走紅的青年作家王安憶、王朔和方方?!比~兆言提到的作家都是南京的文學“名片”,而他本人同樣如此。作為土生土長的南京人和敏感多思的作家,葉兆言對南京這個城市有著獨特、深刻的體察,對于南京的城市氛圍、南京人的性情習俗有著獨到的見解。他把這些體察訴諸文字,寫成《老南京:舊影秦淮》、《南京人》等。他表示,“我寫的小說中,起碼有一半寫到了南京?!碧K童雖是蘇州人,但已在南京生活了近30年,以至于他認為自己的性格里更多像一個南京人。蘇童坦言,他對南京的解讀不及葉兆言和薛冰,但《在明孝陵撞見南京的靈魂》依然很好地詮釋了一個作家對南京的了解,在一個悶熱的夏天,“竟然感到了一種浸潤的冰涼的寒意,感到石墻在青苔的掩飾下做著一個灰色的夢?!痹谔K童看來,那不是一種表達,而是一次比較真切的觸摸,“安靜、氣定神閑,不慌不忙,連競爭也帶有人情味?!豹オ?/p>
細品,游走在充溢著文學味兒的南京,感受這座城市的輝煌與夢想,經(jīng)典與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