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李少景,除了上學就是涂涂畫畫,和傳統(tǒng)意義上的頑童可以說是兩個世界的人。他稱自己性格內向,不喜歡“鬧”,以至于自嘲為“相對孤獨”。
他出生于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家里人包括親戚朋友,都沒有涉獵陶瓷藝術的,那時的他連臨摹、寫生、素描都沒聽過,涂鴉的對象則是家里人的一寸黑白照片。雖說學習成績不太好,但畫畫的興趣和功底卻從那時開始壘筑。
上中學后,李少景開始臨摹水彩畫、風景畫,并將“作品”掛在自家墻上。父母見他畫得很像,便成了他的義務宣傳員,親朋好友、街坊同事都知道李家有個會畫畫的兒子。父母很高興,他自己也是美滋滋的。
1980年中學畢業(yè)后,李少景進了陶瓷窯具廠,當了一名與藝術根本不沾邊的電氣焊工。不過,他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愛好,工余時間,總留連在各種美術培訓班里。但那時他還沒有定下什么目標,僅僅因為愛好。李少景人生軌跡發(fā)生改變,緣于他父親的徒弟、當時的廠工會主席朱荷花的一句話。朱荷花常去師傅家串門,見李少景如此迷戀繪畫,便建議他報考7·21工人大學(陶瓷職大前身),接受正規(guī)美術教育。
1984年,20歲的李少景以美術專業(yè)總分第三名的優(yōu)異成績被陶瓷職大陶瓷美術設計專業(yè)錄取。但工廠因電氣焊工屬獨行且他又表現(xiàn)出色,所以不想放人,幾經周折,他最終走進了課堂,但不帶工資且自己負擔學雜費。父親毫無條件地支持了他,使其在大學校園里踏踏實實完成了3年的專業(yè)學習。
1987年從職大畢業(yè)后,李少景被分配到陶瓷窯具廠下屬的金星瓷廠,后又回到窯具廠主持團委工作。李少景默默地干著,但總感覺沒有學以致用。他有個同學在省陶研所工作,一次李少景造訪這位同學的工作室,那種濃郁的藝術氛圍令他莫名激動,羨慕不已?;氐郊液?,他把所見所感告訴了父親。原本也就這么一說,并未奢望什么,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父親愣是幫他敲開了通往省陶研所的大門。
1989年,李少景如愿以償?shù)貋硎√昭兴鶊蟮?。這里濃郁的藝術氛圍讓他進發(fā)出難以遏制的創(chuàng)作沖動,就像久早逢甘霖,李少景拼命地學習、學習。再學習,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再創(chuàng)作。1990年,他的作品綜合裝飾《豐年》同時獲得第四屆全國陶瓷藝術展一等獎和首屆“瓷都景德鎮(zhèn)杯”國際陶瓷精品大獎賽一等獎。也正是從那時起,20年來他在國際國內各級陶瓷評比中共獲獎80余項,其中國家級金獎9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省級金獎5項、銀獎6項,市級一等獎13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代表作《漸變》還獲得1992年第三屆(日本)美濃國際陶瓷評比“入選獎”,填補了國內空白。
一切似乎都是水到渠成,沒有刻意的痕跡,只有長年的積累。厚厚的一本《江西省第五屆工藝美術大師申報材料》講述著李少景這20年藝術生涯的足跡,從一名隨時可能被淘汰的合同工,一步步走到了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的高度。“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慨嘆何嘗不是李少景的心靈呼聲。在這條跋涉的路上,高溫色釉彩綜合裝飾無疑是他不斷前行的主動力。縱觀景德鎮(zhèn)陶瓷藝術界,能將高溫色釉彩發(fā)揮得如此淋漓盡致的,無出其右。而高溫色釉彩的誕生,并不是李少景憑空臆造,而是得益于職大時期的一次參觀——在參觀景德鎮(zhèn)陶瓷館時,潘文復的作品《金色的桂林》給了他啟迪,震撼了他的心靈,而他勤于思索、勇于創(chuàng)新的個性最終成就了高溫色釉彩的大放異彩。
天道酬勤。2009年年初,在藝術室擔任副主任、主任13年之后,李少景升任省陶研所副所長,開始了又一個人生角色
(責編 李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