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婚戀心理咨詢師,最大的收獲是能聽到各種八卦狗血的情感故事。故事不同,女主角不同,但里面的男主角似乎大同小異:自私幼稚,自大花心,負心荒唐。她們的講述不可能百分百客觀,但男人自己也承認:我們不再是,也不再想成為老幼婦孺的精神支柱,我們更愿意在乎自己的感受。
當利益成為男人追求的首要目標,他們忘記了“男人”這個詞賦予己身的責任。在這個急功近利、物質(zhì)享受豐富的和平年代,更沒有人教年幼的男性如何蛻變成男人。害怕孩子摔倒的父母不會,只要求成績的學校不會,社會則直接把這份職責忘記了。
上海一所學校試圖撿起這份責任,新辟“男子高中基地實驗班”,希望用一個微縮化的純男生環(huán)境打造身心健康的男子。報名首日,200位家長前來咨詢,卻被高門檻攔在外面:60個名額,學業(yè)成績在全市同齡人的前20%行列,有能打動老師的才藝愛好和思辨能力。
這條新聞引出另一個話題:成為男人,需不需要這么高的甄選條件?這是培養(yǎng)男人,還是將自然的男人成長過程商業(yè)化,包裝成精英培訓機構(gòu)?
有人說,讓我們自己建一所學校吧。三代成就一個貴族,但一代人的努力就能培養(yǎng)出像樣的男子漢。這類培養(yǎng)無需優(yōu)秀的學業(yè),沒有名額限制,更不會讓男人儲備庫變成稀缺資源。歷史和自然界有無數(shù)鮮活的例子。釋放男孩的個性,讓他們想象、動手,走遍大好河山體驗人世百味。更可以像斯巴達人訓練男孩、獅子和蒼鷹訓練幼崽那樣,給予他們苦難,在一次次摔打磨煉中散發(fā)出男人的魅力。
男人的培養(yǎng)不是一所學校能解決的事,但一所學校能讓人看到曙光,讓人重新去解讀“男人”這個詞匯,重新釋放這兩個字眼里所飽含的力量、尊嚴和擔當。它意味著男人應該是這樣一種生物:他們用平等的心去尊重女人、尊重孩子;他們用柔軟的心去愛女人、愛孩子;他們用寬廣的心去包容女人和孩子;他們用堅韌的心去守護女人和孩子。
并非只有精英化的教育才能打造出符合時代要求的男人,身體健康、性格樂觀、有事業(yè)心、有責任感、愛孩子、疼老婆……這些要求加起來,其實不過是讓男人溫故祖先們的精神:即便不能像祖先那樣勇猛地狩獵、沖鋒陷陣,平靜的生活里一樣能給身后的女人和孩子一份守護和保障。這就是男人這個性別存在的真正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