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式是中學(xué)數(shù)學(xué)的主干內(nèi)容之一,它不僅是中學(xué)數(shù)學(xué)的基礎(chǔ)知識,而且在函數(shù)、三角、數(shù)列、幾何等諸多方面均起著廣泛的工具性作用.近年的高考中,有關(guān)不等式的試題都占有較大的比重,不僅考查了不等式的基礎(chǔ)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還考查了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其重要組成部分——基本不等式作為高考的8個C級考點之一,更是受到大家的高度重視.
基本不等式ab≤a+b2≤a2+b22(a>0,b>0)溝通了兩個正數(shù)的“和”、“積”與“平方和”之間的關(guān)系,利用它們可以解決求函數(shù)最值、不等式證明或者實際應(yīng)用等問題,但由于其變形靈活,形式多樣,給學(xué)生的解題帶來一定的困難.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闡述基本不等式的應(yīng)用,希望能給高三學(xué)子提供一定的幫助.
應(yīng)用一、求函數(shù)的最值
例1(1)函數(shù)f(x)=x·(1—3x)(0 分析:條件是積,尋求和或平方和為定值. 不難發(fā)現(xiàn)3x+1—3x=1為定值,因此適當變形即可使用基本不等式:由于0 則1—3x>0,∴f(x)=3x·(1—3x)×13≤(3x+1—3x2)2×13=112, 當且僅當3x=1—3x,即x=16時,函數(shù)取得最大值112. 當然本題還可以展開后利用二次函數(shù)的單調(diào)性求得最大值. (2)求函數(shù)y=2x—1+5—2x(12≤x≤52)的最大值. 分析:條件是和,尋求和或平方和為定值. 由于(2x—1)+(5—2x)=4為定值,即平方和是定值,因此可將兩個根式看做兩個整體,由于a+b2≤a2+b22,則有a+b≤2·a2+b2 故y≤2·2x—1+5—2x=22,當且僅當2x—1=5—2x,即x=32時函數(shù)取得最大值22. 本題還可以用換元法解決:設(shè)2x—1=m≥0,5—2x=n≥0,則m2+n2=4, y=m+n,本題即轉(zhuǎn)化成線性規(guī)劃問題,同學(xué)們可以自行完成. (3)a,b∈R+,且a2+2b2=6,求a·1+b2的最大值. 分析:目標是積,條件可看成平方和,但是不能直接使用公式a2+b2≥2ab,注意到條件中a2與b2的系數(shù)之比是1∶2,而目標中比值是1∶1,因此本題需要一定的配湊技巧: ∵a,b∈R+,且a2+2b2=68=a2+(2+2b2)≥2a·2+2b2=22a·1+b2 a·1+b2≤22,當且僅當a2=2+2b2a2+2b2=6 a=2b=1時,a·1+b2取得最大值22. 本題也可以采用代入消元:將a2=6—2b2代入a·1+b2=a2·(1+b2)中,注意到a2>00 總結(jié):在求兩個數(shù)的和、積或平方和的最值時,應(yīng)該關(guān)注它們的另兩種形式是否能取得定值,或者通過變形是否能取得定值. 例2(1)a,b,x,y∈R,a2+b2=2,x2+y2=1,求ax+by的最大值. 分析:很多同學(xué)會這樣解答:ax+by≤a2+x22+b2+y22=2+12=32.這種解法使用了兩次基本不等式,等號成立的條件是a=x且b=y,但是由于已知條件是a2+b2=2,x2+y2=1,不可能實現(xiàn). 為了讓等號成立的條件一致,可以做適當變形: a22+b22=1,x2+y2=1a2·x+b2·y≤a22+x22+b22+y22=1ax+by≤2. 當且僅當a2=x且b2=y時等號成立. 本題還可以將已知式相乘:(a2+b2)·(x2+y2)=a2x2+b2y2+a2y2+b2x2 ≥a2x2+b2y2+2abxy=(ax+by)2|ax+by|. ∴|ax+by|≤2. 本題還可以采用三角代換: 設(shè)a=2cosα,b=2sinα,x=cosβ,y=sinβ, 則ax+by=2cos(α—β)∈[—2,2] (2)x,y∈R+,x+2y=1,求x2y2+1xy的最小值. 分析:由于1=x+2y≥22xy0 總結(jié):在使用基本不等式求解最值時,一定要關(guān)注等號成立的條件! 應(yīng)用二、證明不等式 例3證明不等式:a2+b2+b2+c2+c2+a2≥2(a+b+c). 分析:初次接觸這個輪換式,很多學(xué)生束手無策,但是始終抓住“和”、“積”、“平方和”,觀察不等號兩邊的構(gòu)成,其實并不難解決.利用公式a+b2≤a2+b22變形得: a2+b2≥22(a+b),同理:b2+c2≥22(b+c),c2+a2≥22(c+a),三式相加即得證,當且僅當a=b=c時等號成立. 應(yīng)用三、解決實際問題 例4若直角三角形的周長為1,求面積的最大值. 分析:設(shè)兩條直角邊為a,b,則a+b+a2+b2=1,條件是和與平方和,目標是求S=12ab的最大值.由于a+b≥2ab及a2+b2≥2ab,且等號成立的條件相同,故可以兩次使用基本不等式:1=a+b+a2+b2≥2ab+2ab=(2+2)ab, 則ab≤(12+2)2S=12ab≤12×(12+2)2=3—224.當且僅當a=b時等號成立,結(jié)合已知條件可解得:當兩條直角邊均為1—22時,三角形面積取得最大值3—224. 例5為了降低能源損耗,最近上海對新建住宅的屋頂和外墻都要求建造隔熱層.某幢建筑物要建造可使用20年的隔熱層,每厘米厚的隔熱層建造成本為6萬元.該建筑物每年的能源消耗費用C(單位:萬元)與隔熱層厚度x(單位:cm)滿足關(guān)系:C(x)=k3x+5(0≤x≤10),若不建隔熱層,每年能源消耗費用為8萬元.設(shè)f(x)為隔熱層建造費用與20年的能源消耗費用之和. (1)求k的值及f(x)的表達式; (2)隔熱層修建多厚時,總費用f(x)達到最小,并求最小值. 解:(1)當x=0時,c=8,∴k=40, ∴C(x)=403x+5, ∴f(x)=6x+20×403x+5=6x+8003x+5(0≤x≤10). (2)f(x)=2(3x+5)+8003x+5—10, 設(shè)3x+5=t,t∈[5,35], ∴y=2t+800t—10≥22t·800t—10=70. 當且僅當2t=800t,即t=20時等號成立.這時x=5,因此f(x)最小值為70. 所以,隔熱層修建5cm厚時,總費用f(x)達到最小,最小值為70萬元. 在使用基本不等式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1)“一正、二定、三相等”是前提;(2)適當使用“拆”“拼”“湊”等技巧;(3)除非等號成立的條件完全一致,否則盡量不要使用兩次或兩次以上的基本不等式. 綜上,許多貌似繁難的不等式問題,深入分析條件和結(jié)論的關(guān)系,對照基本不等式,恰當拼湊,可輕松獲解,這樣既開拓了學(xué)生的思路,又活躍了學(xué)生的思維,培養(yǎng)了學(xué)生的數(shù)學(xué)能力. 不過,雖然基本不等式是高考中的C級考點,但是在高考復(fù)習時還是要控制難度,否則就很可能是做無用功,如:變元不超過兩個,變量全是正數(shù)等. (作者:殷永霞,江蘇省鎮(zhèn)江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