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生命在于運動。”運動對于人類健康的重要性已經得到廣泛認同。但是運動方法錯誤,準備工作不足等,卻會對身體帶來傷害,甚至造成死亡。
突然大劑量運動心臟無法承受
●本刊記者:以前常聽說運動員猝死,可現在身邊普通老百姓運動猝死的情況也屢見不鮮。這不,前幾天上班途中就看到一個晨練的40歲左右男性被急救車拉走,第二天看到一則關于“晨練猝死”的新聞,一對號,可不就是那個被拉走的男的嘛。原來他每天晨練,前不久聽說跑步對身體好,于是開始長跑,誰知沒兩天就發(fā)生了這個事,真是遺憾。
○孫宏濤:聽到這樣的事的確很遺憾。運動猝死是指在運動過程中或運動后24小時內發(fā)生的非創(chuàng)傷性意外死亡。從發(fā)病到死亡僅幾十秒、幾分鐘是運動猝死的重要特征。據國外統計,在參與運動的人群中,每年運動猝死發(fā)生率約二十五萬分之一。這其中,非專業(yè)運動員的發(fā)生率更高。調查顯示,我國運動猝死發(fā)生的平均年齡為33±16.53歲,最多的是30歲上下的,男性猝死率大大高于女性。一些人甚至在做俯臥撐、跳舞時都發(fā)生猝死。在學校的體育達標測驗、單位職工運動會、業(yè)余比賽中發(fā)生猝死情況的最多。這些例子都在提醒我們,普通人更應該重視運動防護,如果運動不當,就有可能發(fā)生意外甚至死亡。毫無疑問,就像這名男性這種突然的、大劑量的運動對人體是有害的,心臟面對突然的超負荷,有可能無法承受,出現運動傷害,甚至死亡,而參加運動的往往是大家眼中的健康人,這些健康人的倒下,更讓人難以接受,唏噓不已。
測脈搏防猝死
●本刊記者:運動猝死的人很多以前并沒有心臟方面的病,那么為什么還會出現猝死?
○孫宏濤:目前運動猝死的發(fā)生原理還沒完全清楚,其原因可能如下:人體在進行緊張激烈的運動時,代謝速率增快,血液中的兒茶酚胺水平增高,心肌需氧量增加,易出現心肌缺血缺氧及心肌應激性改變。持續(xù)的心肌缺血可能會誘發(fā)冠狀動脈痙攣,影響冠脈灌注,同時運動時血液游離脂肪酸產生的速率加快,血液的高凝狀態(tài)以及心肌的應急性改變,均可誘發(fā)心律失常、心肌梗死。某些嚴重的惡性心律失常,就會直接導致心臟驟停,從而使運動者發(fā)生猝死。另外激烈運動過程中出現的血壓波動,運動中血壓快速升高及在激烈運動驟然停止時血壓過度下降,極易誘發(fā)腦血管意外,導致猝死。
●本刊記者:那到底應該如何運動,平時我們到底應該如何掌握這個“度”,不讓運動猝死的事情發(fā)生呢?
○孫宏濤:首先,運動要遵循有恒、有序、有度的原則。非運動員參加激烈對抗性體育運動,應在一個月前開始鍛煉,逐步增加運動量。患上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體炎、麻疹等疾病后,要休息一段時間后再參加運動。其次,參加劇烈運動或比賽前要加強體檢,尤其是心血管系統的體檢。有暈厥病史以及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或冠心病家族史的高危人群要提高警惕。我國運動性猝死的發(fā)病高峰較國外年齡偏低,所以要重視和加強青少年的健康檢查。再次,加強運動保護。測脈搏是簡單易行的監(jiān)測手段。一般來說,低強度運動后的脈搏應該在運動后5-10分鐘恢復正常,中等強度運動后恢復正常的時間為20-30分鐘,高強度則為半個小時至一個小時。如果運動中出現胸痛、胸悶、頭痛、暈厥、心動過速、異常的呼吸困難和疲勞等情況,可能就是運動性猝死先兆癥狀,必須馬上停止運動。最后,遵守適度運動的科學原則,防止過度運動和過度緊張,運動前進行充分的準備活動,運動后進行整理活動,減少心律失常的出現。
心臟手術后運動以不感疲勞為度
●本刊記者:除了運動猝死之外,我在看倫敦奧運會的時候注意到了賽艇女運動員老將張秀云的故事,她在接受心臟搭橋手術7年后再返賽場,重新躋身世界一流賽艇運動員之列。像張秀云這種情況是不是屬于個例,也有一定猝死的風險吧,做完心臟手術之后真的就可以這樣大運動量的運動了嗎?
○孫宏濤:不能說屬于個例,但是應該說心臟手術后能否運動或者參加何種形式的運動因人而異,與每個人的體質、病情及手術后的恢復程度息息相關。一般而言,心臟手術后一個月可恢復日常辦公室工作,3個月后可恢復體力勞動,根據疾病類型不同,在醫(yī)生的指導下逐步恢復體育運動,基本原則為循序漸進,以身體不感到疲勞為準,對于冠心病手術后的老年人,不建議從事激烈的體育運動,推薦進行散步、游泳、打太極拳等運動。若運動中出現身體不適,應立刻停止運動,就地休息,求助于專業(yè)醫(y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