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畫家、書法家、作家于一身的文化老人黃苗子不久前辭世。他是何等一位人士?看看他百歲時寫下的遺囑,便不言自明:
“我絕不是英雄。不需要任何人愚蠢地為一個普普通通的人白流眼淚?!A備一個……空玻璃瓶子作為我臨時的‘行宮’。這并不是舍不得出錢,只是因為作為一個普通的腦力勞動者,我應當把自己列于等外較好。……我吩咐我的兒子,把我那小瓶子骨灰拿到他插隊的農(nóng)村里,拌到豬食里喂豬,豬吃壯了喂人……使它仍然為人民做點有益的貢獻?!笨瓷先в姓{(diào)侃意味的一段遺囑,實則映照出了一位文人的風范——始終低調(diào)著走完人生。
民國元老于右任一生鐘情書法,是書法史上的大家。他首創(chuàng)“于右任標準草書”,被譽為“千古草圣”。平時,只要誰喜歡他的字,向他討要,他不論何人,即索即寫,分文不取。他到醫(yī)院慰問傷員,禮品就是寫字,一晚寫幾十幅。上世紀30年代,他身患傷寒,無錢付診費,只好以字贈醫(yī)生。難怪有人說他是書法、人品俱佳的典范。
作家柳青之所以能創(chuàng)作出許多受人歡迎的作品,用他自己的話講,得益于把文學當做育人事業(yè),得益于作家必上好政治、生活、藝術(shù)這三個學校。
記不清哪位名人說過,身為文人,當然要把學問做好,這是文人永遠的追求。但比做學問更重要的是做人。文人首先應當成為靈魂工程師,時時檢省自己的言行,冶煉、鍛造、完善自我的品德心性,做一個大寫的人。
文人應做大寫之人,言之理在。試想,做人都成問題,焉能搞出什么像樣的學問來??疾煲幌挛幕?,大凡傳世經(jīng)典之學問,創(chuàng)作者人品也是好的。古人所謂“文如其人”講的正是這個道理。
用“文人應做大寫的人”這句話來觀照今之文人,似乎不難發(fā)現(xiàn),一些人或許正朝著于此相反的方向走去。早先是什么“下半身寫作”、“自曝隱私寫作”、“媚俗寫作”鬧得沸沸揚揚;繼之抄襲剽竊風潮敗壞著學界的清名,好像致力于原創(chuàng)已得不償失;而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無聊炒作之聲,讓人覺得用作品“說話”的人越發(fā)少了,似乎不炒作就顯得自己沒有“能耐”,有作品的要為作品造勢,沒作品的為防被人遺忘也要想法弄點“動靜”出來。
一時間,踏踏實實做人似乎已被一些文人拋到了九霄云外。
為了一點名和利,喪失起碼的職業(yè)操守,這是文人不應有的悲哀。
文人不能墮落和媚俗,否則,毀掉的絕非僅是學問,還包括人格。
文人總須有良知、有善心、有樂道、有風骨、有謹慎、有謙恭、有誠實、有雅趣的。少些無德無良,少些欺世盜名,少些盤名奪利,文人就不會被歷史光榮榜淘汰出局。
文人不妨來點“傻氣”,自古文人大都有幾分“傻氣”。潛心學問,甘于無聞,不為世俗所累,不為紅塵所染,這樣的“傻氣”,有助于做大寫之人,也有助于做成學問、做好學問、做大學問。
文人太過“聰明”、“精明”,沾滿“油氣”,那營造出來的怕只能是庸俗不堪的玩意兒了。
做大寫的人,這是時代對文人的呼喚。
責任編輯:戚本遜